<p class="ql-block">我用一年时间读了周月亮老师的《传习录》逐条精讲,大概去年九月读完,到现在半年多,前几天去晋城朋友开的“半山居”茶叶店,朋友给我看了一本由王德峰老先生主讲的《传习录》的视频课笔记,回家后我从视频号里看到介绍王德峰老师《传习录》线上课的介绍用书是由于自力、孔薇等注译的《传习录》,我买了一本,现在是两本书对照着来看,看到了两本书的不同角度。</p> <p class="ql-block">《传习录》里有一个贯穿性东西,就是找到心。</p><p class="ql-block">心是什么?它不是我们跟眼耳鼻舌身意同一个层次的心,是心之本体,是心学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周月亮老师是循着心学的发展,由程朱理学的“性即理”[“天命之谓性”,上天赋予的本性就是理],又往深里走,走到了“心即理”。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通过“传习”的方式找“心”的过程,《传习录》大量的对话出《四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的是笨功夫,“事上磨”,磨什么?磨心</span></p><p class="ql-block">从道德层面开进去,通向最高智慧,通向至善,通向我们的本心,即“致良知”。</p> <p class="ql-block">于自力注译的《传习录》前言里就告诉我们什么是“致良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体察出来的“灵丹一粒”、“正法眼藏”。良知是天理昭然明觉,是天理。天理不外乎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等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p><p class="ql-block">致良知就是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正如他本人所说的:“见到父亲自然知孝,见到兄长自然知悌,见到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致良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统合了《大学》的格物、诚意、正心,其最高境界便是圣人。而良知原本人固有,因而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王阳明把人的主观精神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构筑起自己的心学体系。</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学完周月亮老师讲解的《传习录》后,我不知道我学到什么,别人讲阳明心学的话,似乎不陌生,能听懂,自己一句也讲不出来,只感觉很空,很玄妙,单究“心即理”、“良知”、“至善”就让我感到它的高深,所以学完之后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当看了于自力注译的《传习录》前言,结合第一次读周月亮老师的《传习录》精讲,突然对阳明心学理解了不少。良知、天理,不外乎仁义礼智、忠孝悌信等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简单理解就是:达到极致的道德,就是良知、就是天理,这个“极致”就是“至善”,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p><p class="ql-block">“五伦”正是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这样一解释,感到心学突然落了地,不在是虚无缥缈,只是这“极致”二字很难达到,所以才有了“心学”的“事上磨”,日常生活中磨,磨什么?磨心。</p> <p class="ql-block">两本《传习录》开篇介绍角度不同,周月亮老师侧重于个人道德智慧的提升,学习《传习录》让我们良知变成良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p><p class="ql-block">于自力是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介绍了,心学的形成、兴起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现代新儒学认为儒学分为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内圣之道是儒学精神的核心,主张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满,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阳明心学本体论的完成,标志着内圣之学发展的极致,对东方民族精神的重铸和传统智慧的弘扬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在求新求变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阳明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圣贤经传的神秘和不可逾越性,对现代人的个性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奋进,以及维系社会伦理修养、敬业乐群等精神,都有着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也在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传习录》?其实我心里给不出明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现代心理学上的灵魂三问:我是谁?从那里来?到那里去?我的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就在找“我”,找“本我”“本心”。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都在找“心”。周月亮老师讲的“《传习录》里有一个贯穿性、贯彻性的东西,就是找到心、心之本体”。</p><p class="ql-block">写到这我似乎也知道了我的答案:我也在找“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