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寺一书院,半日清心半日禅

摩梭人

<p class="ql-block">南京清凉山清凉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清凉寺始建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初名“兴教寺”。南唐时期(937–975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烈祖)在此扩建寺院,并更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作为皇家避暑行宫和礼佛圣地。后主李煜曾在此避暑,并捐建避暑离宫,寺院因此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宋以后寺院多次毁于战火,又屡次重建。明初朱元璋曾敕改寺名为“清凉陟寺”,清代复称“清凉寺”。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中,寺院遭严重破坏,民国时期部分修复,但规模已大不如前。</p> <p class="ql-block">作为法眼宗祖庭,清凉寺在佛教史上地位崇高。文益禅师在此著《宗门十规论》,奠定法眼宗思想基础,影响波及朝鲜、日本。</p> <p class="ql-block">这块“来了就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文,宛如一幅留白的水墨画,其魅力在于那片未被定义的空白——它不设标准答案,而是诚邀每位过客以自身经历为笔,去描绘心中的感悟。当你漫步至清凉山巅,不妨在碑前稍作停留,让山风轻拂面庞之时,那句“来了就好”或许会引领你对“来”与“好”有一番全新的解读</span></p> <p class="ql-block">在清凉寺的幽深静谧中,虔诚的修行人如同沐浴在月光下的青莲,心尘渐洗,终获那份超脱世俗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居士们犹如“淤泥中的莲花”,在喧嚣尘世中以佛法为舟楫,驶向心灵之岸的宁静港湾。他们的存在,是对“物欲横流”时代的一抹静谧反讽</p> <p class="ql-block">寺院位于清凉山公园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银杏谷</span>与扫叶楼、崇正书院等景点共同构成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崇正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明代南京督学御史耿定向(号天台)创建,旨在振兴儒学、培养人才。书院得名于“崇正学、育真才”的宗旨,是明清时期南京四大书院之一(另三所为钟山书院、惜阴书院、明道书院)。</p> <p class="ql-block">院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假山、水池、碑刻点缀其间,恰似书院之庄重与园林之雅趣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清凉寺与崇正书院两处建筑直线距离仅数百米,同处清凉山文化轴线上,形成“佛寺幽深,书院清雅”的互补格局。 </p><p class="ql-block">清凉寺代表佛教禅宗的法眼宗祖庭,崇正书院象征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二者共处一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互补”的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绣球抛向状元郎,朱笔点开儒学殿。</p> <p class="ql-block">崇正书院与清凉寺一儒一佛,共同承载了南京从六朝到明清的文化记忆,是“金陵文脉”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