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忆曲伯礼书记工作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文/毕香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零年春我被调到王村公社农技站工作。大约是同年的秋天,王村公社原隶属于淄川区划到了周村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划入周村区后,王村公社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是曲伯礼同志,听说是从高塘公社调过来的。曲书记身材高大, 耸着宽阔的肩膀。黝黑的脸上 有着一对深沉的眼睛,目光坚定而锐利,严肃的面孔,不善言笑。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统一步伐,整装上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刚在农技站上班,其他领导还不熟悉。是过渡的原因吧,整个机关给人的感觉氛围不居中,人们的行为涣散而无序,呈现出不正常的正常化。就如开会,常听人们说;八点开会九点到,十点耽误不了听报告。纪律的涣散是表象。曲书记来到第一项工作既是整顿会风入手。开会之前几分钟,曲书记就到场了。他肩挎一个黄背包,端着一白瓷缸水,就端端正正的坐在主席台上静等着来人开会。秘书在一旁准备签到。开始的几次会议,人到的参差不齐,台上大讲,台下小讲。曲书记不管人来的多少,到点就认真的开会。下边开小会的,几次严肃地指正,就不敢再随便讲话了。会后布置会议贯彻,并强调如何实施。无故不到的实施补课,党委提出严肃批评。几次会议,曲书记一如既往地提前到会,按时开会。村以上的干部是有觉悟的,领悟曲书记的拨乱反正决心,整顿会风的重要性 。以后就自觉的提前到会。由于曲书记对真理的“执拗”,几次开会后,会风就彻底改观。机关的工作随着会风步入正常。一切的工作分工有序、井井有条。每人分工的工作,有张有弛。心想工作,心向党委。一股做好工作、团结在党委周围的正气、合股逐渐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整田改土、粮田低产变中产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0px;"> 七二年三秋过后,我区继续农业学大寨。区政府在孟家堰公社召开了整田改土 现场会。会后,我公社立即贯彻会议精神,召开了动员大会。并成立了整田改土领导班子。曲书记亲自挂帅。抓村支部书记的动员发动、解决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大队长抓好生产队长实施进程。生产队长定计划、抓进度、出工人员。从上到下,抓住农闲的大好时机,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在不打乱土层的前提下,整平土地,做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整田改土要依土地的坡度、流向。理论上是把要整的土地划分成无数个小正方形,在正方形的四角插桩,每个桩离地面的高度相等。用水准仪测其高度,计算出每个点的高度,按定好的坡度,算出该点应挖或应填的土的厚度。操作前先将熟土层拨到一边,挖或填都在生土层。完成后把熟土层复原即可。 土地打平、计算工作分配给我一人干。若需要打平的就事先通知我,到现场先查看土地面积,流向,计算出栽桩的数量。生产队准备好木桩,我既带上塔尺、水准仪、记录本到田间打平。回到公社立即计算、画出图纸。一队人员拭目以待,拿回图纸立即开工。 整田改土,是一项长期渐缓的增产措施。无法一蹴而就。。所以,从七二年开始,每年三秋过后就有生产队整地。到深冬了有的才开始。直到分田到户,方可结束。 几年来,东舖、黄埠、栾古的粮田几乎整了一遍;大史、大尚、中央、万家、和家、张古、王洞、栗家、整平了多数粮田;其他村也不同数量的整地。 通过整田改土,凡有水浇条件的都能浇上水了。但就旱田变水田,作物产量就有大幅度的提高。记载,七一年王村公社水浇田面积为1300亩。到七八年水浇田扩大到6257亩。为王村公社的低产变中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麦上推广二、四畦种植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七零年前,前辈种植小麦的方式用独腿耧耩排垅.行距40-50厘米.后来用双腿耧耩大小行.,行距40厘米左右.小麦在抽岁前后绿色面积达到最大时,太阳光还能射到地面上,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行距过大,土地利用率太低。导致小麦产量太低。小时记的家中大人说过一大亩地产小麦300斤(1大亩等于3亩)。六八年我毕业回家后,生产队分给我三个月的口粮是30斤小麦。也就是说我队每年社员只能吃到30斤小麦。所以,小麦产量低,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第一制约因素。 进入七十年代,学习外地经验,小麦种植方式改为二、四畦种植。精髓是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小麦的穗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增产的目的。但习惯很难改。那几年我们农技人员付出了努力,宣传加实验。没有打动队长们的心。七二年三秋动员大会上,曲书记大篇幅的讲了种植改革、推广二、四畦必要性。同时那年我们农技站在小尚村进行试验示范。每次生产大检查,曲书记就带领村队领导观摩试验田。小麦收获前从各村抽调了八名人员对试验地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二、四畦种植的小麦每亩36.2万穗。对照四垅亩穗数31.2万。计算产量:试验比对照亩增70斤。有真真实实的试验结果、又通过曲书记一届领导班子强大的行政干预。七三年秋种绝大部分麦田改为二、四畦的种植方式。七四年全公社小麦亩产平均亩产333斤。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几乎是七一年小麦产量的两倍。真是科技加行政干预等于给科技插上翅膀。 抓生产,环环扣紧、一抓到底 曲书记来王村后,对农业抓的特别紧,他做到了村村通、每个村的土地块块熟。小麦、玉米两大作物每季全公社都有1——2次大的生产大检查。那就是在作物生长的重要环节组织公社有关干部,各村的主要领导,徒步,逐块地进行检查。找出问题就地解决。需步行三天,才能完成。小型的检查,是以片为单位,参加人员是駐片干部和各村领导组成。大约一天时间。 七四年玉米成熟前,公社党委通知以片为单位做一次三秋前生产检查。通知下达后就开始下雨,好大的雨白黑不停。我在栾古片驻点。检查那天我冒雨按时到达栾古片办公室。曲书记参加这片检查。他一直住在村里。。八点,与会人员到齐,駐片领导布置了检查内容、路线后一队人就迎雨出发。每到一村地片,该村领导就简单介绍整村的玉米长势,产量预估情况。该片地的预估产量。滂沱大雨不停的下了几天,早已透了地。走在田间小路上,一步三滑。踩在地里,就拔不出脚。一不小心,就会摔跤。走在前面的毕思刚老师回头看到我们这一队雨里人,突然风趣的说:我们是从威虎山上下来的。人们相互看看都哈哈大笑。活跃了紧张的气氛,减轻了劳累,轻松地完成了一天的检查。下班后我要回公社,曲书记要我向其他三片的领导捎信:明天完成检查,后天到公社集合开总结会。大雨一直的下,参加检查的公社、村级干部人人都体验这场秋雨的沐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对工作是个硬汉、对百姓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颗菩萨般的心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五年秋前,曲书记被调到周村区医院任党委书记。十一月我的大儿子出生。临产前由于血压特高,呕吐不止。王村医院不敢收留,凌晨两点坐火车去了周村区医院。住进了一间多人的病房。最后一张床。床面似网兜,躺进去就起不来了。没办法,只能坐在床边。早上五点多,张玉爱大姐去我们的朋友张玉珍家给我做早饭。正遇上曲书记晨起早练。说明情况,就各奔东西了。6:30左右,曲书记的家属带着麻花、小米粥、挂面给我送饭来了。上班后曲书记找到了我,说了几句话就去上班了。查过房后,一位护士带领我换了一个三人间的病房,且是好床。环境好多了。并告诉我高血压生孩子容易大出血,已准备好了止血针,不要害怕。12.30分孩子降生,有妇产科医道最好的杨大夫为我接生。一切都在顺利的进行中,助产士正在包孩子,忽的,就觉得我后背一片热乎乎的。有人喊出血了。立即给我打了止血针,一会就止住了血。一阵忙乱,一切安于正常。杨大夫舒了一口长气说:曲书记交代我,这个病号要好好护理,她的命很苦,一定救她。 听说,给我打的止血针是五六天前兰雁的一位职工生孩子大出血,当时区医院没有止血针,到处联系,说济南有,马上派人去拿。由于耽搁时间太长,药还没到,人就没了。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也不知有多少个与我同病的姐妹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说是孩子活下来了。为这个不幸的姐妹与家庭我纠结了好久,生孩子的第二天,曲书记又送来了一瓶黄酒。那时,我们普通人是买不到黄酒的。也不知曲书记从哪里买来的。我与家人十分感激。我在公社农技站上班,是临时工,是名符其实的无名小卒。我遇难时,曲书记带领医护人员积极救治,且关心备至,等于救了我们娘俩的两条命。特别是他叮嘱杨大夫一定救我,说我命太苦。简单的一句话,使我悟道,曲书记对我及公社的其他普通人员都有详细的了解。在公社几年曲书记从没谈我工作转正定级的事,因为那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当时的政策,他也无能为力。但他心里却惦记着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苦与痛。真是一个仁厚、高尚的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的工作落实政策转了正,成为正式农技人员,继续做我所学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生来一直以曲书记为榜样刻苦学习、认真工作、勇于创新、团结同事、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并养成了好善乐施、帮助弱者的习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毕香云,女,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栗家村。1946年出生。1967年从昌潍农业学校农学系毕业,到王村镇农技站工作。1984年被调到周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任中心主任,职称为高级农艺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1年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