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日,漫步在上海的苏州河边,一座漂亮的西式建筑突然映入眼帘,楼顶上的“人民邮电”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原来,这座大楼是上海邮政博物馆,也是见证了上海邮政发展的光辉历程、几代上海人记忆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昔日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开埠后,大量侨民随之涌入。为维护侨民与家乡之间的便利联系,各国驻上海领事馆大多设立“邮政署”,并在一些商行设收发室,代办邮政,这种服务被称作“客邮”。在电报、电话出现之前,邮政是远方信息传递的最主要媒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78年,清政府批准由海关仿照欧洲试办新式邮政,同年成立的江海关书信馆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开端。1878年8月24日,中国邮政第一枚图案为龙的邮票在上海发行。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在上海成立。</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1年,邮政脱离海关独立经营,改名为“上海邮政局”。20世纪2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形成了水道、铁路、汽车、航空各种部路并重的局面。</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承建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选址在苏州河北岸的北苏州路250号,1922年开始动工,于1924年12月竣工营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楼正面呈U字型,钢骨水泥地面四层,地下一层,楼高51.16米,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转角上的钟楼异常突出,高达13米,造型繁复,仿中欧地区的巴洛克建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楼的立面采用简化的科林斯巨柱式壁柱:沿北苏州路的南立面上有11根,沿四川北路的东立面上有6根。大楼的转角处理成用直边抹角的实墙面,并用方形璧柱来取得与柱廊的呼应,让主入口显得更加结实和有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楼正门的上方建有钟楼和塔楼。钟楼基座两旁各有一组铜铸雕塑:一组居中的是信神墨丘利(Mercury),手持双蛇手杖,其左右两边是爱神,寓意邮政帮助人们沟通信息、传递爱意。另一组是三人像,分别手持火车头、轮船铁锚和通信电缆,象征交通和电信。这两组雕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为20世纪90年代的重塑之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楼一层设置的是包裹营业部和数于个出租信箱。二楼主营业厅面积为1200平方米,大理石的营业柜台,地面铺砌黑白双色马赛克。U形建筑平面围合而成的内院用于停放运输车辆,同时进行包裹和印刷品的分拣。这里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厅”,曾经24小时灯火通明,喧声日夜不息。</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是我国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之一。它靠近黄浦江,便于水路运输,离上海火车站也不远,容易组织铁路运输。据说,只要手持望远镜,就可以从大楼办公室的窗口远眺外滩邮政专用码头上船只进出和邮件装卸的情况。</span></h1> <h1>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不但解决了邮政生产和办公场所的问题,还为当时在总局工作的高级别外籍员工解决了住宿问题——大楼的第四层曾作为员工及家属的住宿区。</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意思的是,1938-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邮政局内的地下党人员租用 1741号邮政信箱、 用于传递信息和接收苏北抗日根据地寄來的重要信件,为华东抗战作出独特的贡献。</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1月1日,大楼的部分区域作为上海邮政博物馆对外开放,江泽民同志手书的“上海邮政博物馆”金色大字挂在大门之上。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游人,走进这座在苏州河畔伫立了百年的大楼,静静触摸布满沧桑的墙壁,回望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难忘历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