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33)</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 著</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 摇篮曲</p><p class="ql-block"> (昔阳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红色襁褓 </p><p class="ql-block"> 第六节 编村三剑客</p><p class="ql-block"> 御敌形势,隐身状态,共产党扎根黄土地书写一个历史传奇,梦幻而实在。</p><p class="ql-block"> 清早起燕雀在树上喳喳喳叫,小学教师陈子万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等好事能落在他头上。</p><p class="ql-block"> 几十户人家蛰居在高高的黄岩山下,村庄叫黄岩底。学校(村人叫学坊)设在一座破庙内,十几个小学生,陈子万是唯一的孩子王。</p><p class="ql-block"> 那是1937年11月的一天,八路军黄岩底伏击战打完不久,有人来到学校找他。来者名叫王子元,离此地十几里的石子峪人,县牺盟会成员,新任的一区区长。</p><p class="ql-block"> 王子元开门见山,“抗日县政府刚成立,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基层管理仍沿用编村制。黄岩编村由你出任村长,你愿意吗?”</p><p class="ql-block"> 编村乃阎锡山统治时期的乡村组织,一个大村对自身以及周边几个、十几个自然村统一管理。编村设有村公所,还有10至20人的自卫团,村长由阎锡山政府统一训练,权势颇大。</p><p class="ql-block"> 一区狭长的黄岩河谷,以黄岩村为中心,与周边的寨上、徐峪沟、黄岩底、凤居、川口、东寨、斜峪沟、巩家庄、横岭、发生掌共十余村组成编村,总共1000余户。编村村公所设在黄岩村。</p><p class="ql-block"> 新政权下的编村自然与旧时代有本质区别,但编村规模大而分散,事情多且复杂,又毗邻日军占领的县城。权力大,责任也重。乍听此项安排,陈子万的心理落差转换为一身冷汗,但瞬间便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气势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 "既然上级信任,我就干。”陈子万回答得肯定而得体。</p><p class="ql-block"> 陈子万在“三高”就读时,与赵武成、王子元、宋乃瑄、赵邦汉、焦玺铭等同学。1936年当教员时,赵光寅、李之实正竖起牺盟会旗帜,招兵买马。11月,在位于县城西门坡的旧政府教育科填表,参加“民族抗日救亡先锋队”,该组织后归属于县牺盟会,于是成为牺盟会员。翌年3月到西峪任教,曾担任西峪编村牺盟会文书。</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向往共产党。先前,对李一清很崇拜。后来出了乔增禄,铺上大地主儿子,共产党员,被阎锡山以宣传共产主义罪名杀害。以我的朴素思想感觉共产党是英雄,杀富济贫。共产党员是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是领导者。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八路军渡黄河,来到山西前线,连打胜仗,特别是黄岩底战斗,让我们具体知道了八路军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八路军里大部是穷人,共产党是为了穷人解放来抗日的。也才认识到,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才能抗日,才能救中国。我是铁了心跟着共产党走,坚决抗战到底的。”——陈子万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的心理路程。</p><p class="ql-block"> 由一个热爱敬仰共产党的普通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党员,陈子万在系统学习、认真实践党章的过程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至灵魂蜕变。他具体说,“例如,你愿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当然愿意,过去很穷,谁也看不起,还能不愿意!但入党,首先必须承认党纲党章,党纲就是马列主义,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三民主义,平分地权,抵制资本,这对我来说是新鲜事物,很满意。党章要求保守党的秘密,按时交纳党费,最主要的必须思想过硬,那就是服从党的调动,今天叫你去这里,明天叫你去那里,哪里需要到哪里,都得服从。最现实的是,你怕不怕当兵?对这个问题,当时我一下子答复不了,当兵就意味着豁出来牺牲,这就引起思想斗争。想来想去,共产党员应该是过硬的,过硬了才敢当兵,这就把觉悟提高到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不怕杀头,不怕暴力的高度,完成了由普通群众向共产党员的角色转换。”</p><p class="ql-block"> 12月,黄岩编村村长陈子万如愿走进党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如此在知识分子中间选拔优秀人才,培养基层干部,并吸收为共产党员,在当时称之为访贤,是县委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p> <p class="ql-block"> 几乎同时,黄岩村一池湖水泛起涟漪。</p><p class="ql-block"> 四面高山,中间河流,黄岩村诚然盆地,300多户人家,为编村龙头老大。出生在这个大村的青年王维奇,与赵武成是高小同学,15岁到北平海京铁工厂当学徒。实业救国的梦想被“七七事变”的炮声一朝粉碎,热血赤子怀揣救亡图存的一线希望,9月间从北平返回家乡,欲在抗战洪流中一显身手。</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黄岩,共产党的触角尚未伸入,只有或远或近的抗战故事在人们口中轻描淡写。随着形势越来越紧,10月,村里欲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关键时刻,刚回乡的20岁青年王维奇勇敢站出来,一肩挑起“动委会”主任的重担。</p><p class="ql-block"> 小伙子有文化,有觉悟,工作积极热情,性格沉稳细腻,办事周到。急欲在黄岩打开抗战局面的一区区委看中这颗好苗苗,11月,王维奇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黄岩村青年王景禄,自幼家境贫穷,却天生的胆大气壮不信邪,也不失心细机智。1937年10月,村“动委会”酝酿成立时,他正在县城寻找活儿干。正挨门挨户问询呢,八路军129师所部作战路过昔阳县城,刷标语,搞演讲,宣传全民抗日。缺吃少穿、生活无着的王景禄遂报名参军,被编入129师特务营当战士。参加过七亘战斗,目睹过日机轰炸县城的残相。</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县城后,王景禄被派遣赴县城侦察。天寒地冻时分,他只身由部队驻地皋落徒步到县城,涉城南河,进三义阁,过梯云阁,直驱南城门。有日军把守,城内难进,便顺着常家街、南寺坪,转到西门底。再沿西河树林走向北关,折返河东、大庙。路经蒙山,夜宿老龙凹,三更出发,步行60里,午时赶回皋落。两天半时间,徒步150里,在县域东中部转了个圈,侦察到不少敌情。</p><p class="ql-block"> 部队首长称赞王景禄勇敢、机警,一个人完成了三个人的侦察任务。当时,地方党和政权建设正缺乏人才,王景禄工作泼辣、认真,经过部队艰苦作战的考验,又是贫苦农家出身,区委有意首先培养他入党,而后派遣回村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份,王景禄在部队加入共产党。领导安排他换上便衣,离开战斗生活仅仅几个月的部队,回到家乡黄岩村。</p><p class="ql-block"> 黄岩村西南的七圣庙,偏远,安静,神秘。不几日,陈子万、王维奇、王景禄在这里首次聚首。区委决定成立编村党支部,指定陈子万任党支部书记,王维奇任宣传委员,王景禄任组织委员。</p><p class="ql-block"> 黄岩编村党支部为共产党在昔阳农村建立的第二个基层组织。</p> <p class="ql-block"> 其时,黄岩编村一线,敌我犬牙交错,情况复杂。此地往西20里的县城驻扎着日伪军,鞭长所及,骚扰破坏不断。且编村比较杂乱,人员成分复杂。按照党的地下工作原则,陈子万利用编村村长的合法身份,王维奇以编村“动委会”主任的名分,王景禄则借用昔阳牺盟会名义,出面贯彻党的指示政策,各项抗战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在斗争中考察发展党员,到1938年底,黄岩编村党支部已有党员20余人,分散于黄岩底、寨上、巩家庄等村。</p><p class="ql-block"> 党组织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支部成员唯有陈子万、王维奇、王景禄掌握,党员个人不发生横向联系。党员与党支部单线联络,须以讨药名义,提上盖着红纸的药茶壶到七圣庙,将写有情况的纸条埋在泥像香炉下,定时有人来取,彼此不见面。人名用代码,村名用代字,如黄岩写“由”,黄岩底写“ 八”,等等。</p><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王维奇调往一区任宣传委员,两个月后接任一区区委书记,从县城奔赴皋落的李端亨任区长。早在是年5月,王景禄被调任县委巡视员,不久选派到辽县参加军训,后任正太游击队副大队长。陈子万则被派往西峪编村,以教师名义从事组建编村党组织工作。</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太行门卫》连载(34):旧瓶与新酒)</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大寨沧桑》《超越昨天的辉煌》《回望昨夜星》《漫话大寨文化》《孔令贤散文选集》《守望树》《难民村的时代脚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