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彝族文化传承路上的追光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通海四弦小王子张选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通海县高大乡,有这样一位年轻的身影,他用青春的热情与执着,在彝族非遗歌舞文化的传承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就是普丛村委会王官田村年轻的彝族琴师张选有。</p><p class="ql-block">这位1998年出生的彝族青年,擅长彝族尼苏支系《滇南四大腔》演唱、彝族尼苏四弦琴演奏、彝族烟盒舞及团乐杂调舞蹈表演、彝族敬酒歌小调演唱等。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决心。 </p><p class="ql-block">母亲的歌声是我最初的启蒙教材</p><p class="ql-block">张选有自幼深受母亲普琼芬、外公普学尧、外婆石玉英的熏陶,在充满彝族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成长,这份独特的成长经历,让他早早便爱上了非遗文化——彝族四腔。“母亲的歌声是我最初的启蒙教材。”说起母亲,他眼中泛起温柔。</p><p class="ql-block">这位自幼浸染在彝族歌舞中的青年,并未止步于家族传承。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他靠着老式录音机反复聆听、揣摩,将机械重复电流声淬炼成细腻的弹唱技艺。那些传承数百年的彝族调子,那些曾被录入磁带的珍贵旋律,在他的琴弦上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2021年,他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毕业,先后在高大小学、里山小学、里山幼儿园担任彝族歌舞教师,尽管薪资微薄,却始终坚守岗位,将彝族四弦琴、歌舞等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培育新生力量。</p><p class="ql-block">在彝族四弦琴的演奏与教学方面,张选有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学好弹好弦子,首先要学唱调子,掌握歌曲旋律;其次要学会校琴音准,定好弦音;再者,要通过反复练习,熟记每个音的位置;随后,从简单曲目入手,循序渐进;遇到难题及时向师傅请教;还要多向优秀琴师学习,同时,拥有一把音质好的琴也至关重要。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是他个人学习的总结,也为更多想要学习四弦琴的人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让彝族文化在一次次活动中被更多人熟知</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彝族传统歌舞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从事弹唱表演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这一现状,让张选有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彝族四腔,不仅要将其传承下去,更要把所学传给更多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向众多民间艺人学习的同时,他还笔耕不辍,写下一篇篇对四腔文化思考的文章,以文字的形式讲述自己对文化传承的感悟。 </p><p class="ql-block">当被问及他所擅长的曲调时,他更是如数家珍。他熟练掌握彝族尼苏支系五六十种曲调,从四腔难度较高的调子,到一般的小调,都能信手拈来。在探讨曲调特点时,他解释道,彝族传统曲调虽旋律相似,但歌词可即兴创作,不同腔调各具特色,如对唱形式,蕴含着男女相互谦让、邀请先唱的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社交礼仪与情感表达。 </p><p class="ql-block">在文化传播与实践的舞台上,张选有同样表现亮眼。2019年8月,他代表通海县参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第七届海菜腔烟盒舞暨野生菌文化节”开幕式及文艺表演,向更多人展示彝族文化的魅力。此后,他积极参与各类活动:2020年,他的作品《飞鸟梦 传承梦》参加云南省“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征文活动,荣获优秀奖,并在学习强国APP上发布;2023年在“唱响里山”民族酒歌大赛中,凭借自己的作品《迎宾酒歌》荣获二等奖;2024年不仅参加里山乡第三届民俗文化火把节开幕式表演,还担任民族歌舞大赛评委……这些经历,不仅是他个人能力的展现,更让彝族文化在一次次活动中被更多人熟知。 </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除了线下教学与表演,张选有还积极开拓线上传播渠道。自2019年起,他便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彝韵轩”,专注记录滇南彝族尼苏支系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记录本身就是抵抗遗忘的武器。面对非遗传承的困境,张选有选择用笔记录来构建彝族四腔非遗文化档案。从大山深处的自然风光,到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再到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他用文字与影像编织成一张文化传承的网络。</p><p class="ql-block">从三尺讲台到网络平台,张选有用青春笔触勾勒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新图景。他以热爱为笔、以坚持为墨,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彝族非遗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光芒,也为更多年轻人投身文化传承事业树立了榜样。 </p><p class="ql-block">白天,他是月薪微薄的代课教师,用四腔对唱的形式教孩子们领悟彝族男女对歌的谦逊之美;夜晚,他化身数字时代的文化守夜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持续更新。2019年至今,这个自媒体平台已积累十余篇原创内容,既有对滇南四大腔经典曲目的考据,也有对山野田间即兴填词艺术的现代阐释。</p><p class="ql-block">当问及理想,他抚着自己心爱的四弦琴说:“希望我的公众号能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库,让山外的世界听懂大山的语言。我将来所做的一切,不图任何回报,唯一的一点便是想把我的专业写作技能,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热爱,做到两者的结合,希望能达到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播和专业写作技能的提高,让自己不流利的语言变得更流利,让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加绚丽多彩。”</p><p class="ql-block">从热爱到传承,从学习到教学,从舞台表演到作品创作,张选有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对彝族非遗歌舞文化的坚守。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张选有等众多传承者的努力下,更多的非遗文化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p><p class="ql-block">采访结束,记者请他随意唱一首山歌,他略一思索,便唱起了《挂念曲》——</p><p class="ql-block">挂真挂真真挂真,真心实意挂妹们。</p><p class="ql-block">一年挂妹十二月,一月挂妹三十天。</p><p class="ql-block">铜打心肝挂烂了,铁打眼睛也望穿。</p><p class="ql-block">想你只得梦中见,天亮不在我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8日于雨亭精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