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北”

玄古

<p class="ql-block">作者:玄古</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提供图片的原创者</p> <p class="ql-block">零下四十度的寒风裹挟着雪粒,将我的围巾吹成猎猎作响的旗帜。当飞机降落在漠河机场时,舷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让我恍然置身童话之境。作为省教育工会组织的劳模考察团成员,我们此行要在祖国最北的村庄寻找某种答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片冻土上的生命如同北极光般绚烂?</p><p class="ql-block"> 一、界碑前的时光对话</p><p class="ql-block">越野车在黑龙江冰面上碾出深痕,车窗结满冰晶的瞬间,我望见了那块镌刻"北极村"的玄武岩界碑。六十岁的老工会主席李建国突然驻足,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界碑上"138号"的编号:"四十年前我插队北大荒时,总想着走到地尽头看看。"他浑浊的眼底泛起光芒,仿佛看见知青岁月里与同伴们踩着积雪丈量黑土地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农业合作社的木匾在风雪中吱呀作响,玻璃柜台里陈列的镰刀铁锨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售货员王大姐捧来搪瓷缸,滚烫的砖茶驱散了睫毛上的霜花。"这是当年知青用过的铜壶",她指着货架后褪色的"农业学大寨"标语,"现在年轻人来都爱拍这个。"我们围坐在煤炉旁,看六十年代的煤油灯在玻璃罩里摇曳,恍惚间听见铁锹掘开冻土的铿锵。</p><p class="ql-block"> 二、极寒中的生命热流</p><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时,二十斤高粱酒在铁皮桶里咕嘟作响。物理教师张明举着酒碗说:"这酒精度数该有六十度,像极了漠河人的脾气!"众人哄笑间,酒香裹着松脂气息在木屋里弥漫。工会副主席赵红突然红了眼眶:"去年退休的老劳模王师傅,守着林场三十载,每年防火期都要在雪地里巡山..."她的话被此起彼伏的碰杯声打断,杯壁凝结的水珠滚落在冻梨切片上。</p><p class="ql-block">当篝火燃起时,五十岁的劳模们竟在零下四十度的夜里跳起了秧歌。财务科长刘芳的羊皮袄被火光照得发亮,她旋转时扬起的雪花在镜头里化作银河。"当年纺织厂挡车工的手,如今也能在冰面上绣出花来。"她笑着展示冻得通红的指尖,那里凝结着三十年车间生涯磨出的茧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黎明前的精神朝圣</p><p class="ql-block">破晓时分,摄影爱好者陈昊已在七星山巅守候。他的三脚架绑着二十斤重的冻豆腐——这是当地向导传授的防风秘诀。"看那棵樟子松!"顺着他的镜头望去,晨曦正为百年古树勾勒金边。我们在树干刻痕处找到与自己出生年份相同的年轮,林业局的老把头说:"这些树记得所有来过漠河的人。"</p><p class="ql-block">在乌苏里浅滩,江对岸俄罗斯村庄的炊烟与我们的早餐炊烟在空中交织。工会主席举起望远镜:"看见那面红旗了吗?1987年大火后,是边防战士用身体筑成防线。"他的声音混着江鸥鸣叫,惊醒了沉睡的黑龙江。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我们看见冰封的江面下,鱼群正游弋在亘古不变的年轮里。</p><p class="ql-block"> 四、松涛里的永恒回响</p><p class="ql-block">临行前夜,我们在白桦林里寻找"知青林"。每棵树上都系着褪色的红绸带,68岁的退休教师周敏找到刻着"1970"的树桩:"当年我们在这里办夜校,老乡们揣着烤红薯来听课。"她摩挲着树皮上的刻痕,突然哼起《乌苏里船歌》,苍凉的旋律惊飞了树梢的雪鸮。</p><p class="ql-block">返程大巴上,工会干部们捧着冻硬的蓝莓酱争论不休。有人坚持要建漠河劳模精神展览馆,有人提议把高粱酒配方带回车间改良工艺。当飞机冲破云层时,我看见舷窗外飘着细碎的雪花——原来漠河的春天,早就在我们心里埋下了种子。</p><p class="ql-block">三天,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没有冻结我们的笑声,反而让血液里奔涌着更炽热的温度。当城市霓虹再次在眼前亮起时,我忽然懂得:所谓"找北",不过是寻找生命本真的坐标;所谓"极寒",恰是最炽热的灵魂淬炼场。那些在冰天雪地里依然倔强生长的樟子松,那些在零下四十度仍能烫嘴的高粱酒,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温暖,永远来自对生命极限的超越与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