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师专的校园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南通记忆(58)

凝固的火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苏南通师专虽然是个级别不高的地方高校,但在办学方面很有特色,非常重视校园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经常举办校内学术研究讲座公开课,聘请校外学者专家来校举办学术研究报告大会,把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介绍给大家,极大地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活跃了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在江苏南通师专,校园学术研究交流活动非常热闹,不但学校领导亲力亲为组织参加,老师和学生也很热衷参加此类活动。南通师专的校园学术交流研究活动主要分两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方式,晚自习时间组织本校老师开办学术研究讲座公开课。</p><p class="ql-block"> 这种夜间学术研究讲座公开课,由本校研究能力突出、研究成果丰硕的老师授课,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面向全校师生,学生可以跨科系听讲,没有进入门槛,不占用白天正常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中我们中文科老师的学术研究氛围最浓,研究能力最强,形成研究果最多,开设讲座的老师也最多。我曾经听过的夜间学术研究讲座公开课有:王湛老师的“鲁迅研究”、徐应佩老师的“古典诗词鉴赏学”、钱模祥老师的“日本俳句研究”、周建忠老师的“中国古代风水研究”等。</p><p class="ql-block"> 支持本校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的老师,在校内开设夜间学术研究讲座公开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能激励老师多出研究成果,使日常教学和专业学术研究相辅相成,极大提升了南通师专的学术地位,涌现了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其中徐应佩、周溶泉老师后来成为“中国文学鉴赏学”的开创者;王湛老师先是担任南通师专副校长、校长,后来任教育部副部长;周建忠老师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楚辞》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方式,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演讲作学术报告,拓展师生视野,增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争鸣。</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80年代</span>,大学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最集中的地方,思想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江苏南通师专经常组织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研究交流报告会,既让师生增长了见识,也增进了校内外学术交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非常有效的途径。俗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南通师专每年都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前来作学术研究报告,每当有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时,南通师专全校都是暂停正常的教学活动,组织全体师生集中听报告。这种学术研究报告大会一般是在简陋的大礼堂举办,个别时候也在学校操场露天举办,或者在南通市文联会议室举办。每当有校外专家学者前来作学术报告时,礼堂总是人满为患,听讲的人很多、很认真。这些学术研究报告大多与我们中文系的学科有关,所以我们中文831班的学生听讲次数最多。</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南通师专作学术研究报告的校外专家学者有:著名当代作家、《金光大道》《艳阳天》作者浩然;当代著名革命战争题材作家峻青;当代著名散文家碧野;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萧兵;上海青年作家程乃珊、王小鹰等。</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还记得听这些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研究报告时的情景。比如作家浩然在报告会上不提感谢校领导邀请,却多次强调他是看在老朋友、南通师专教师周溶泉、徐应佩的面子,才答应来做学术报告的。峻青是在南通市文联会议室作的报告,讲话语速很慢,吐字有些不清,那是因为他“文革”中长期被关押单人牢房,失去说话功能,平反后才慢慢恢复说话。报告结束后,听众一拥而上请求签名,差点把峻青挤倒在地,峻青显得有些惊慌,我拿了一个软皮本请他签了“峻青”两个字。</p><p class="ql-block"> 青年女作家王小鹰,瘦脸,烫着卷发,她讲了她自己当知青时,在黄山茶场的往事,在说到作家与评论家关系时,王小鹰的言论有些随意,她认为作家的创作跟评论家没有关系。我们现代文学老师周溶泉对王小鹰的言论非常不满意,事后在课堂上大发牢骚。周溶泉老师认为作家和评论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评论家可以促进作家创作,有时评论家比作家自己更能发现作品的价值,评论家的见解可以引导作家的创作实践。</p><p class="ql-block"> 程乃珊微胖,剪发头,讲话比较和气,言谈中对上海市民生活文化很感兴趣,她后来写了《女儿经》等一系列上海女性市民题材小说,有一定社会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听萧兵先生的《楚辞》研究学术报告会,对我影响很大。那天的报告会会场是在一个简陋的校园平房大礼堂内,听讲的人很多,坐满了礼堂,我们中文831班的全体同学都参加了听讲。萧兵先生看起来四十多岁,肤白,个子不高,身材偏瘦,精神状态很好,我还注意到他手指有明显残疾,戴着一只白色线手套。萧兵先生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吃力写字,他写字有些笨,像小学生写字没有笔锋,一笔一画写得很慢,笔画清晰但字形不好看。我见过的江苏专家学者大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很少有萧兵写字这么不好看的专家,我估计是他的手指残疾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那天萧兵先生的学术报告会滔滔不绝讲2个小时,主要讲解的是屈原《天问》里的两句话:“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萧兵先生运用文字学、训诂学、考古学、人类文化学、民间神话传说、地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两句话逐字分析讲解。他说这两句话实际讲述的是母系氏族社会时,人们遇到天灾就要杀死女王作牺牲祭祀上天的事,这是古商族人用活人祭祀严酷礼仪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萧兵先生讲得太深奥了,很多内容我听不懂,闻所未闻,但从他旁征博引,逻辑清晰,推理严密的讲解中,我断断续续知道了很多新知识,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学问,原来这样有趣!比如他讲中医神奇而又没有科学依据时,举例古人偶然发现马尿能治某病,但没有人说得清马尿为什么能治病。他还推断环太平洋两岸古人类是同一个人种,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原住民与中国人,在远古时属于同一个文明,都是蒙古人种。受萧兵先生启发,有一段时间我也对人类文化学、训诂学产生兴趣,看了一些相关的书。</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学校请来一名不到30岁的南通地区县级重点中学副校长,给我们中文科的学生作报告。这个年轻中学副校长的名字和所在的学校我已忘记了,但他作的报告,我终生难忘。他是中学语文老师,因独创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出名,他说他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自己也写一篇同样题目的作文习作,这样在批阅、指导学生作文时,才能精准有效。天哪!难怪江苏中学教育质量高,学生素质好,高考成绩分数高,原来背后竟然有跟学生同步写作文的老师,这样敬业而又素质高的老师,教出的学生肯定素质高。</p><p class="ql-block"> 回到新疆当老师后,我发现很多教了一辈子语文的同事,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课文头头是道,但私下他们自己从来不会写文章。我决定从我做起,改变这种现状,我虽做不到跟学生写同步作文,但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文章,向报纸杂志投稿。</p><p class="ql-block"> 我是当时鄯善县二中语文老师中第一个在省级杂志发表论文的人,我发现只有自己会独立构思写文章了,给学生分析讲解课文才有底气,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往往一篇文章即便不看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我的分析判断也与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的分析大体一致,我真正体会到孔子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深刻含义了。我真希望现实生活中,少一些照搬照抄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答案给学生讲课的老师,教育职业更要坚守求真务实的规则,否则是干不好的。</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南通师专培养的学生,以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被外界称道,许多学生毕业后经过工作岗位历练,都成长为各行各业学有专长的骨干力量。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我认为江苏南通师专成功的秘诀,与热闹的校园学术交流活动分不开,它不是只传授课堂知识的大学,也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