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湖南行之一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 《边城》茶峒古镇

逐影

<b>  4月11日我和家人一起5人,开启了湖南湘西怀化古镇古城5曰游,早晨6:20和侄婿俩人驾车从武汉出发到湖南怀化南站,全程690公里,耗时7小时16分,下午3时抵达怀化南站,接到家人后直奔湘西州花垣县茶峒古镇,全程180公里2小时9分钟,大约5:20到达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下面向朋友们一一介绍5天行程中的所见所闻和人文风情,欢迎鉴赏!</b><br><br><br> 茶峒古镇地处湘西州花垣县西北边境,距县城25公里,位于湘、黔、渝交界处,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是国家第一批特色小镇,同时也是湘西四大名镇之一。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沈从文先生把茶峒古镇优美的风景、淳朴善良的风俗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依山的筑城茶峒,临水的码头,湾泊的小篷船,轻柔的山风,望眼无尽的翠竹,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垂柳下的石级上,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清水江上,四五渔民在放鹭鸶叼鱼,如诗如画、美轮美奂,这正是小说里描述的样子。 说到茶峒古镇,就不得不提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沈先生以茶峒为背景,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边城》。这部作品让茶峒古镇驰名中外,许多人因为《边城》而慕名前来。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解放前的茶峒如诗如画:山城雄伟,城垣蜿蜒,悠悠河水静静流淌,青石道整洁而风雅,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白塔高耸,古渡旁小船摇曳。尽管解放后城垣和白塔已不复存在,但古镇的古风依然留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修的楼房、大桥等建筑,又为茶峒增添了新的景致。像《连心坝》《边城》等影片,都曾在茶峒拍摄外景,这也让古镇的魅力通过荧幕传递得更远。 茶峒古镇始建于1803年,原名为“茶峒”,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这里历史上曾是一个繁荣的茶叶产区和贸易集市,清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镇,吸引了众多商人和旅行者。<br><br> 2005年,花垣县政府将“茶峒镇”易名为“边城镇”,但许多人依然习惯称其为“茶峒”。 这是我们一行4大1小入住的民宿,就在边城牌楼的左边,环境卫生不错,店主自己做的新私房,旁边还有3间两层木屋瓦房,老俩口有两个儿子两个媳妇4个孙子,负责住宿餐饮全是自家人,待客热情,服务有隹,值得推介。 茶峒是苗语,意思是“汉人居住的平地”。事实上茶峒的确多外地人,本地土著苗人较少。外地人又大多是因商业或屯军而迁入,因为茶峒在历史上一直就是有名的水码头,是旧时水运商业物资的中转、集散地,货船可上至贵州松桃,下达保靖、沅陵、常德。当年水码头,如今的边贸集场,在边城人的记忆中,水运兴盛时期的茶峒比如今热闹不止一倍。四川出桐油、出盐,多的时候,河里湾了一两百号船,从贵州松桃放下来的木排也一直到水门口。清水江还不算大河,货船最多也就是100吨以内,一个船三四十个人拉纤。一般都是从茶峒用小船慢慢运到保靖,再装大船,那里是酉水,大河跑大船,再下沅水。所运物资如沈从文的描述:“船下行(往沅陵、常德)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上行(往贵州松桃等地)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沈从文还写茶峒:“近山有城墙,临水湾泊小小篷船”,这是当时乡土中国最典型的风景码头。繁忙生机与画幅般的山水景色水乳交融。只是72年后,一切归于凋零。现在有了公路,铁路,水路用处就不大了嘛。如今的茶峒不复当年盛景。但边城地理特征依旧,每月逢五、十,仍是三省(市)的大边贸集场。如果你在这里起个早床,大早就会发现本来寂寥的街道突然变得喧哗,很多扎着头帕,背着竹篓的土家族、苗族,也沉默地出现在人流中。虽然集场中多是常见的现代日用百货商品。但那一刻,不知为何,心里仍感亲切、温暖。 拉拉渡可是茶峒古镇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边城》中重要的场景元素。在这条河上,没有现代化的桥梁,只有一艘艘由人力拉动的渡船。船夫站在船头,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拉着渡船往返于两岸之间。坐在渡船上,听着船桨划水的声音,感受着微风拂面,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大家有机会一定要体验一下这独特的拉拉渡,感受那份古朴与宁静。 拉拉渡是沈从文《边城》小说中翠翠和爷爷谋生的地址。20世纪30年代,在秀山丽水、人情质朴的边远小镇,白塔之下的小屋,住着年逾七旬的老船夫及其15岁的孙女翠翠,爷孙二人以摆渡为生,他们乐于助人,纯朴善良。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先后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本应决斗的兄弟俩约定比赛唱歌求婚,由翠翠作出选择。天保明白翠翠喜欢傩送,为成全弟弟,外出闯滩却意外遇难。傩送觉得愧对哥哥,便抛下翠翠远走他乡。老船夫因翠翠婚事操心、忧伤,在雷雨之夜离开人世。留下孤独的翠翠守着渡船,她痴情地等着傩送归来。小说结尾这样写到:“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拉拉渡是茶峒古镇独特的交通方式,船夫手拉着过河,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拉拉渡《边城》小说书里的主人翁翠翠和爷爷的谋生工具,拉拉渡无疑是这个边境地区的一大特色。《边城》书中翠翠就在这艘拉拉渡船上,演绎着她的故事。 这里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峒的三不管岛。清水江上古老的拉拉渡与茶峒隔河相望的洪安镇,辖属于重庆秀山县。其北端另有一条湍急小河,直奔清水江。两水交汇处历来有一块岸边荒地称“三不管”,三不管岛最初为无名小岛,解放前,这座岛既不属湖南,也不属贵州和四川(今属重庆),哪个省(市)都不管。流传这里乃民间纠纷化解之地,当地及周边民间矛盾冲突激烈时,双方便相约岛上械斗,三方官府概不过问,打完后各自认命走人。久而久之,三不管岛就远近闻名。三不管岛风雨桥上一副对联诠释了这段历史:湘不管,黔不管,我馆;山也转,水也转,文传。当时还有俚歌专门描述:坡高不过九龙,水深不过茶峒,茶峒有个三不管,上面有个观音阁。据说在上个世纪50年代,湖南人一时兴起,很大方地让出了这块地。如今三不管由洪安管。 这个游客中心是景区中心点,建议朋友们以后开车去茶峒古镇时直接导航到这里,旁边有停车场。 古镇上的建筑类型丰富,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临江而建的吊脚楼是当地的特色建筑,前临街,后临江,前为店,后为宅,充分利用了土地,建筑造型轻巧活泼。<br>- 民居的挑檐木形制特殊,有的被砍削成大刀状以承托檐檩,有的采用小巧精致的垂花柱,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吃在边城,来三省文化汇聚地的边城茶峒打卡,寻找埋藏在古镇里的特色美食。在这里,吃上一顿亘古流传的湘西小吃,米豆腐、醋萝卜、油粑粑,还有那一锅煮三省的角角鱼,游客可按照个人喜好选择,品尝最有味道的古镇。12日早晨我们就在这家恰味粉面馆吃的早餐,很有特色。 脚下斑驳的青石板路,两旁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还有空气中飘来的油粑粑香气……这就是茶峒老街的烟火气。这里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没有过度商业化,居民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眼前这条碧绿的河流就是清水江,它像一条翡翠腰带环绕着茶峒。大家看江面上那座古老的渡船——它就是小说《边城》里翠翠和爷爷赖以谋生的“拉拉渡”!渡船不用桨,全靠一根横跨两岸的钢丝绳牵引,船夫拉着绳索缓缓摆渡,百年如一日。您不妨体验一次,感受“慢时光”里的悠然自得。 茶峒古镇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一条清水江蜿蜒而过,为古镇增添了灵秀之美。江水清澈见底,两岸风光优美,是摄影的绝佳之地。 三省界碑边城茶峒位于湘、黔、渝交界之地,这里素有一脚踏三省•三省闻鸡鸣”的美誉。游人来到此处,是必然要绕界碑一圈,感受一番“行在边城,脚踏三省”。 茶峒:一条清江,一根缆,一座小岛,一部《边城》揽住了无数游客的心,人们纷纷前往寻找青春失落的遗梦。来茶峒感受水中明月、夕阳晚霞、溪中水鸟,倾听悠远的木楼吟唱,回味岁月的声音。 有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 <div><b>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空上翠翠岛游玩,因此在网上下载了一张图片来补充一个不可少有的景点介绍。</b><br></div> 翠翠岛犹如一艘渡船停泊在清水江上。岛四周的挡土墙由腰鼓形的石柱用钢筋联起,用以维护游人们的安全,每个石柱都是工艺品,花草树木、十二生肖镶嵌其中,呼之欲出。基础工程用料突出三个特色:正面用规则条石制成,供游人乘凉、行走;背面用毛条石砌成;船尾则用河卵石砌成。船尾的70米橡胶堤是为纪念《边城》发表70周年而建,蓄水可在河堤与翠翠岛之间形成一个人工湖。总之全岛融自然、神秘、雕刻艺术为一体,集名著、名镇、名家、名人于一身,是学习书法,研读《边城》,展现茶峒的好去处。翠翠岛还原了《边城》中年轻女孩对爱情的浪漫幻想。翠翠岛第一感觉就是沈从文的《边城》中的人物原型“翠翠”,翠翠岛呈现一个16岁的苗家姑娘翠翠托着腮,手捧一束虎耳草,领着一只大黄狗,在痴痴地凝望远方,等待着心上人回来。翠翠岛形成了城边有江、江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石、石中有文的独特景观。 茶峒为湘、川、黔来往要道,清水江涨落无常,限于财力不能搭桥。景点真实的展现了当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场景。茶峒与洪安说是两省市的距离,其实也就一条河流的宽度。这个宽度约100米左右,用一种被称为“拉拉渡”的木船度量,每次单程费时不超过两分钟。拉拉渡是种比较古老的渡船,据说,在西南很普遍,当地人将一根竹缆(一根铁绳)固定于河两岸,再在渡船中竖起两根小竹竿,各挂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船头、尾以铁环与铁绳纠结,将铁环穿在竹缆上(卡住铁绳),船夫只要用力拉动竹缆,渡船即可借力横渡,慢慢地驶向对岸。1958年的拉拉渡是用竹缆,到了七几年就改用铁绳了,木棒用檀木做,韧性硬度都好,但每两个月基本上就得换一个。如今的&lt;拉拉渡&gt;渡绳已经由竹缆换成了铁绳,依旧摆渡着来往的居民和游客。对于茶峒、洪安这两个水边小镇的居民而言,&lt;拉拉渡&gt;是双方往来最便利的交通方式。在茶峒几乎时刻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大人小孩坐过来坐过去,分不出是湖南还是重庆的。&lt;拉拉渡&gt;由秀山、花垣两县交通局筹资,两个镇子居民按年支付渡船经费,每户每年10元、20元不等。外地来客要过渡的话,每次给个3角、5角都可以。这一点与沈从文描述得几乎一致。沈从文在《边城》中这样描述过拉拉渡:“小溪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即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而现在桥建了、车通了,可还有那么一只船从久远的岁月里摇曳而来,苍颜未改。拉拉渡以其特有的方式续写这一段古老的传说,直至今日。 红色边城·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挺进大西南的桥头堡,还原刘邓大军渡江史实。看峥嵘岁月奔腾而来,看和平时代弘扬红色精神传承。深刻感受军民鱼水情和爱国敬党精神。 洪安古镇(重庆侧)一脚踏三省:三不管岛:旧时三省交界“法外之地”,现为休闲茶楼。语录塔:红色年代标语墙,历史感浓厚。 重庆秀山县洪安古镇是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和挺进大西南渡江旧址:这里是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和挺进大西南渡江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是一处爱国主义基地。展示了历史上重要的军事事件,带您回到刘邓大军渡江的历史时刻。2021年6月入选中央宣传部新命名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鸡鸣三省雕塑在茶峒古镇对面的洪安古镇江边半坡上。 一脚跨三省。一脚跨三省是湘、黔、贵三省的交接处。沿清水江而上,可以去到&lt;一脚跨三省&gt;的石碑前。石碑掩映在树丛中,显得清静、幽雅。石碑旁还建有一座两层亭台,游人可在此歇息。在一脚跨三省的石油管沙滩上建起了34级石头台阶组成的近万米沿河观光带。 这是重庆一侧立的标牌。 这是湖南一侧建的门楼。 各位朋友:我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峒游览结束了,一趟边城茶峒之行,让我回味无穷,非常高兴与各位分享!下一站凤凰古城,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