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扬州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现为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总面积659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8.5万人(2023年末)。历史上曾称广陵、江都、维扬,隋开皇九年(589年)定名扬州并延续至今。 </p><p class="ql-block"> 扬州最早见于《禹贡》,为华夏九州之一,范围涵盖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与今日扬州地理概念不同。</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p><p class="ql-block"> 汉代:广陵国(今扬州)因盐铁经济兴盛,成为区域中心;汉武帝时期,江都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早于王昭君和亲。</p><p class="ql-block"> 隋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扬州成为水运枢纽;唐代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与长安、洛阳齐名。</p><p class="ql-block"> 明清:漕运与盐业推动扬州鼎盛,康乾年间为全国八大都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东接泰州、盐城,西邻南京,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扬州段为世界遗产,拥有瘦西湖、个园等名胜,4项非遗入选联合国名录(如雕版印刷)。</p><p class="ql-block"> 扬州从古代九州演变为现代都市,兼具历史底蕴与经济活力,是“中国运河第一城”和长三角重要城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糸京杭大运河的支流。</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糸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水源来至京杭大运河。是国家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个园是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p><p class="ql-block"> 住宅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各路建筑间以火巷相隔。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贵遗存。</p><p class="ql-block"> 个园的园林部分,以四季假山为主,是个园景色的精华,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是清代乾隆年间“双槐园”的遗址。光绪年间,湖北汉黃德道台、江汉关监管何芷舠扩建后更名为何园。</p><p class="ql-block"> 园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住宅区,北部则是园林部分。园林分为东西两个区域,由游廊相连。东部区域有花厅、船厅、六角小亭和湖石假山,而西部则以水池为中心,水心亭置于池中。水池周围,复道回廊蜿蜒曲折,与主楼相连,登临其上可俯瞰整个园景。</p><p class="ql-block"> 园东南部有一个著名的“片石山房”,内有一座湖石假山,据传说是清初大画家石涛的手笔,被誉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p> <p class="ql-block"> 东关街始建于唐代,得名于明代抗倭所建利津门(东关),元代因运河盐运兴盛,明清发展为商业中心,有“扬一益二”之称。</p><p class="ql-block"> 东关街全长1122米,保留明清“鱼骨状”街巷体系及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融合园林、盐商宅邸(如个园)、书院等。</p><p class="ql-block"> 东关街现存朱自清故居、郑板桥故居等名人遗迹,以及剪纸、玉雕等非遗工艺,被誉为“运河保存最完好的商业古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