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甪直古镇

谢厥纯

<p class="ql-block">甪直镇,历史悠久,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镇区面积6.09平方公里,人囗约6万。</p><p class="ql-block">我们亲友14人自行组团,在游完苏州去杭州途中,游览了甪直古镇。</p> <p class="ql-block">甪直镇名声不大,常被忽视,多数游客不知其底细,连“甪”字也不识。甪直镇没有周庄灵动,也没有同里精致,但它江南古镇特色兼备,完全可与周庄、同里媲美,也不逊于浙江的乌镇、西塘和南浔,故为江南六大名镇之一。江浙皖一带古镇星罗棋布,能像甪直出类拔萃的,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甪直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荣誉林林总总一大堆。</p> <p class="ql-block">甪直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态酷似“甪”字,故改名为“甪直镇”、也有人干脆叫它“六直镇”。</p><p class="ql-block">另有传说,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甪直,见是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地不走了,在它庇佑下,甪直再无旱无涝,年年丰收……神话故事增添了甪直镇的神秘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江南古镇最大特点是水多灵动,水是甪直的灵魂。</p><p class="ql-block">甪直镇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之乡,水流纵横,河网密集,素有“六泽之冲”的美誉,可以说甪直是水上飘浮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甪直镇河多也秀,桥多也俊。在古镇几公里的河道上,横架形式多样的小桥竟达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砖桥,宽敞的石板桥、狭窄的小木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等,人在桥上走,船在桥下行,流动的河上有桥更美。</p><p class="ql-block">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枕河人家,古桥驳岸,水上泛舟,别有风韵……</p> <p class="ql-block">街道临水,条石铺路,粉墙黛瓦,青砖翘角,苏风徽韵。商店林立,铺房低矮,招牌显眼,商品满目。古镇土里土气的服饰挺有特色:小花兜、土布帽、绣花鞋、对襟衫、褶腰裙……尽显水乡妇女的勤劳与淳朴。</p> <p class="ql-block">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创建于梁天临二年(公元503年),寺院屡损屡建,唐宋明清遗存颇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寺内唐代九尊泥塑罗汉,形态逼真,历尽千年沧桑,保存完好,尤为珍贵,游人常常在这里驻足品位。</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遣址,原称陆公祠。陆龟蒙为唐代诗人、文学家、农学家,他奠定了古镇的文化基石。现存的唐、宋、元遗迹,已成景点。</p><p class="ql-block">陆龟蒙衣冠冢,范围不大,幽静肃穆,墓前石碑,题“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墓地阴气颇大,我们仅一掠而过。</p> 陆龟蒙(甫里)先生之墓。 <p class="ql-block">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纪念馆位于保圣寺西南,馆内建筑布局均保持原貌,为清末民初风格,现有四面厅、鸳鸯厅、女子部楼等建筑。室内装饰简洁,一尘不染,感觉纪念馆刚建不久。</p> <p class="ql-block">沈宅主人为沈伯寒,同盟会会员。沈宅位于香花桥东侧,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前后五进,建筑面积约1千平方米,是甪直镇保存最完好的豪华宅第。沈宅建筑布局与众不同:前店后宅、左坊右铺,亦仕亦商,又官又民……</p> <p class="ql-block">沈宅的“乐善堂”曾是电影《红楼梦》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萧宅,位于古镇中美桥南堍,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坐西朝东,背园面街,宅侧有条150米长的萧家弄,萧宅是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p> <p class="ql-block">王韬纪念馆。王韬为近代思想家,纪念馆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面积760平方米,二进庭院,古风清韵,是否都是清代遗存,不详。</p> <p class="ql-block">万盛米行,是叶圣陶先生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那一家米行,为方圆百里名气挺大的百年老店。</p><p class="ql-block">仿建的老米行,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情景交融,挺接地气,参观者众多。</p> <p class="ql-block">甪直镇是名副其实的古镇,已有2500年历史,名胜古迹、老街古桥、旧屋古宅,名木古树,令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但愿甪直古镇,不断完善建设,大力加强宣传,让人知晓,名声远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