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明沃土</p><p class="ql-block">(约200万年二4千年前)</p><p class="ql-block">约200万到4千年前的蔚县大地,是一方文明的沃土。新世纪之初的 2002年,属于中国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的蔚县北水泉东窑子头遗址,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前的人工石制品,随后,蔚县境内又有多处该时期文化遗址被发现。考古证实:距今200多万手到1万事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蔚县的大地上生息繁所。蔚县旧石器时代泥河湾遗址的考古成果,为人类起源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p><p class="ql-block">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活动中:蔚县的表现更是具有非凡意义;这里曾汇集了诸多的古文化类型。源于陕、晋、豫古代中原地区的“仰韵文化”、以东北辽西为中心的“红山文化”和西北内蒙古的“河套文化”,在蔚县壶流河流域交汇碰撞,学春誉这里为中华古文化汇合的“三岔口”。蔚县的史前文化,在华夏民族及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做出过特殊的、令世人瞩目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文化三岔口(约1万年~4千年前)</p><p class="ql-block">蔚县盆地的沃土和贯穿全境的壶流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火要的基础条件。距今约1万丰~4千丰前的新石器时代。蔚县先民在这里繁衍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p><p class="ql-block">蔚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文化类型多样。仅在1979丰至1982丰的考古发掘活动中。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韵、红山、龙山等不同文化类型的文物数干件。尤为重要的是:仰韵文化庙底沟类型玫瑰花图案彩陶与红山文化龙鳞纹图案彩陶同出于蔚县一地,反映了距今5000丰前后中国文化根系中几种重要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是多种中华古文化的荟萃之地。</p> <p class="ql-block">代地春秋</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期公元579年)</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小古老的部族在壶流河畔建立了代国。公元前475年、赵国的开国君主赵襄子诱杀代王,代国从此成为赵氏属地。在此之后,代“地经历可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几个时期。或为代国,或为代郡,始终位列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的前沿之地,“代”是这段时期</p><p class="ql-block">历史文献中军事及民族关系方面频繁出现的一个地理名称。</p><p class="ql-block">蔚县称“代“达2000余手,孕育出地域特点突出的“代文化“。代地先人勤劳质朴,忠诚豪迈。俊杰辈出:代地山川壮丽:地接南北,物产丰富。考古所见,制作精耳、造型多样的出土文物,气势宏大、布局科学的代王城遗址,见证了代地文化的雄浑大气。”代文化”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形成注入了独特的血液和风采,是中华古文化有个性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风云赵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5~222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5丰,赵襄子诱杀代王。以阴谋灭掉了立国千丰的古代国。赵襄子立其侄赵周为代君,代地成为赵的属下封国。自此进入了蔚县历史上战国赵的代国、代郡时期。</p><p class="ql-block">华夷交错、地临北边的代地。是赵国北部地区的政治、军事重地,在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富国強兵的一系列行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四丰)“沙丘之变”后,代地改置为郡,是为赵国代郡。公元前228丰,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国灭亡。</p><p class="ql-block">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p><p class="ql-block">6年后的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贵灭燕。还攻代。”代王嘉兵败被虏,自此代地纳入秦的版图。成为秦王朝北方的重要边郡。</p> <p class="ql-block">蔚县代王城镇大德庄墓群1、2号封土墓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2005 車11月4日至2006年1月 15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蔚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蔚县代王城镇大漉庄基群的1号、2号封土基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至东汉时期的墓葬13座,出土各类完整或可修复器物917件,其中陶器98件、铜器796件、银器2件、玉器8件、骨器10件、石器2件、贝类1件,取得重要的考古收获。</p><p class="ql-block">其中 1号基封土下压丰代互有差別的 13座墓葬。这种埋葬习俗在北方地区。甚至全国都十分少见:形制为大型多室砖券基的2号封土基,虽经多次被盗,仍出土各类陶器、铜镜和大量铜钱。这对了解该地区东汉时期经济和社会状况、埋藏习俗有重要意义。此次发掘的两座封土基,位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王城东北 2.5公里,隶属于代王城附近的汉基群。这对进一步明晰代王城的历史沿袭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文物蔚州</p><p class="ql-block">(公元579—1368年)</p><p class="ql-block">北周大成元手置蔚州,其后到元代的700 多丰间,时为蔚州的蔚县境经历了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辽、金元等9个政权朝化。</p><p class="ql-block">这段时期,蔚县的区位与前相比发生了改变。中央王朝的強盛。民族关系的改善,光其是北方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蔚县从沿边的军事冲要之地。转变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经济腹地。这时的蔚州是中原塞北的交通要枢,著名的燕云古道穿境而过。辽金时期,还是辽南京(今北京)、金燕京(分北京)通注西京(今山西大同)的经之地。</p><p class="ql-block">区位的变化,有利于蔚县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四方的通达,注来的活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进而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特有的地域文化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蔚州文物。</p><p class="ql-block">蔚州文物造型优美。类型多样。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是中华物质文化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文化的鼎盛还反映在宗教方面。当时的蔚州。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都曾兴盛一时。辽、金、元代。州境之內寺庙广布,著名的小五合山金河奇高僧大漉云集,曾经是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唐墓出土塔形罐等釉陶器精品</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国力強盛,中原与异域文化交流广泛。</p><p class="ql-block">近丰来,蔚县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墓葬。这个时期的墓葬形制一般为圆形单室,砖仿木结构,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出土的随葬文物中,以塔形罐、凤首壶等大型器物为多。这些绿釉陶器器形宏大、造型雄奇、工艺精美、图案繁多,具有典型的西亚文化特点,是此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在蔚州交融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蔚州出土宋辽瓷器</p><p class="ql-block">蔚州出土的宋辽瓷器,器型多样,釉色莹润,代表着当时退多的瓷器烧造窑口,反映了宋辽时期制瓷工艺精湛和蔚州商贸的繁荣。这时蔚州地方烧制的各类瓷器,胎质釉色也不输中原宋地,境內多处辽金窑址的发现,反映当地制瓷业的规模水平。</p> <p class="ql-block">梵境遗珍</p><p class="ql-block">早在北朝时期,佛教就传入蔚州。辽、金、元时,蔚州境内更是梵音缭绕、寺庙广布。其中小五合山的金河寺为准提菩萨祖庭、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的昌盛。为蔚州留下数量众多的宗教文物。北魏太平真君五丰朱业微造像。北魏千佛塔石造像,是西方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早期珍贵文物:南安寺塔地宫齿土的佛教珍宝,更是我国辽代成系列佛教仪规文物的一次重要发现。</p><p class="ql-block">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在蔚州也曾经香火繁盛,白草乡五岔村玄真观遗址出土的13 尊明代贴金积绘道教石造像,是我国道教文物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宝。</p> <p class="ql-block">道教人物后造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出土于蔚县白草乡五岔村西北“四正山”玄真观遗址,现称老山奇。遗址上保存有历代碑刻六、七通,据重修碑记载,该遗址明成化年间药“老山奇”,隆庆年间动“玄真现”。清代又改力“老山寺”,至民国年间毁度。从遗址上看,玄真现分布在三级合地和山腰后洞中。山门、前殿位于一级合地上;中殿位于二级台地上,后殿位于山腰后洞中,洞内用砖、后、土坯砌筑成正殿和东西配殿,前、后殿的垂直高度相差约30米之高。</p><p class="ql-block">此次发现的这批后造像高约1.1—1.4米,大理后质。有半坐像、像、盘坐像三种。半坐像头戴花纹帽冠,竖目、小嘴、阔耳、长沉,身着阔袖长朝服,脚穿云头靴,双手捧务于胸前。坐像早期通体施金,后在全上施棕漆,衣领、袖口均绘“粉”花纹。立像着红、青、蓝、绿4色彩绘朝服,领袖口及朝服上有花紋图案,颜色鲜艳。</p><p class="ql-block">头戴冠、竖日、小嘴,阔耳、长汤、双手捧爹于胸前。另有一像,头束发髻,无沉,胸前内衣领外翻,外着红色阔袖长袍,袍身绘“五彩云”花紋,脚穿云头靴,双手捧笏。盘坐像,头束髻,长袍、盘坐在莲花座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在端着东西。</p><p class="ql-block">这批道教后造像,比例勻称、神充安详、眉清目秀、彩绘华丽、雕刻精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