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是</span>4月26日,早上8:00准时出发,沿西合休河谷撤回到219国道。 10:30在219路旁的库地检查站吃早饭,早餐很丰盛。饭毕继续南行,首先需要翻越的是库底达坂,海拔4800,下一个是麻扎达坂(麻扎为维语,意死亡),海拔5100米。离开库底,公路两边景色便是戈壁雪山,荒芜寒冷。</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美丽往往隐藏着险恶</i></p> <p class="ql-block">在库底达坂前穿行昆仑2号隧道,也是尚未通行,我们是处女穿,或曰正在通天。“昆仑”是匈奴语天的译音,大家都知道这个词不同的译音还有“贺兰”(贺兰山)和祁连(祁连山),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匈奴语“昆仑”一词的另一个义项是“黑”,被译成“喀喇”,即喀喇昆仑,实际上这重复了,因为喀喇和昆仑都是黑的意思,如唐代的昆仑奴,意思是黑奴。作为“黑”的“昆仑”在汉语翻译成“窟窿”,意思是“黑”,也可以理解为“孔”、“通道”等。实际上作为“窟窿”的昆仑我们更熟悉,譬如祭天用的玉璧中间的孔、玉琮(实际上可直接称为“昆仑”)中间的孔等等,都是“窟窿”(昆仑)。这种表达“昆仑”的古代象征体系的实践还包括岩画,譬如凹穴(窟窿)也正是这个意义。 </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河南具茨山发现的凹穴岩画</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藏族今天还在制作的凹穴</i></p> <p class="ql-block">古人为了通天,凡事无不用其极。最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通天方式是颅顶钻孔(trepanation)。颅顶钻孔被认为是一种古代用于治病的开颅术,开颅术倒是不假,但治病就未必了。用这种脑洞大开的方式来通天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通天手段,早在7千多年前的城背溪文化中,出土一幅刻在石碑上的图案便形象地表达了这种通天方式。石碑的最上方是一个太阳,太阳的下面站着一个人,人与太阳之间划一条竖线,表示二者之间的连接。在人腿的两侧,刻有四个凹穴(窟窿、昆仑)。</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美古代印加人的颅顶钻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疆和静察吾乎沟5号墓地出土青铜时代的穿孔颅骨</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湖北出土的七千年前城背溪文化的通天石碑</i></p> <p class="ql-block">由此来看,我们可以将我们穿越的“昆仑一号”和“昆仑二号”隧道理解为通天的昆仑第一穿。</p> <p class="ql-block">离开隧道,便进入乔戈里峰山区,我们接下来的两天都是为了进入乔戈里峰无人区,尽管现在称作无人区,但事实上自古至今都是商旅和游牧人来回迁徙的喀喇昆仑通道,只是现代由于没有公路却成了“无人区”。这里其自然环境险恶,山上黑岩突兀,悬石狰狞。以前这里没有公路,除了近年来的登山活动,现代人类对此区域的探索主要有南、北坡大本营的商业徒步探险活动,因路途险远,花费昂贵,所以去的人也不多,其核心区域以冰雪风光堪称经典,成为现代旅行者所向往的“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黑岩突兀,悬石狰狞</i></p> <p class="ql-block">我们顺着麻扎大拉河谷向马扎达坂进发,不久抵达麻扎大拉河流入叶尔羌河的交汇处,这里向东通往阿里,向南通往巴基斯坦河阿富汗,是个交通要道,清代在这里设立有卡伦,来自印巴次大陆的商贩过麻扎大拉河桥进入西藏行商的话需要交税。</p> <p class="ql-block">离开麻扎大拉河大桥后,我们便循着叶尔羌河谷顺流而下,离开最后一个哨卡后,我们便沿着一条战备土路(不向公众开放)向科勒沁河谷进发,这就是著名的喀喇昆仑走廊。穿过阿格勒达坂垭口,两旁山上怪石嶙峋,像炭渣一样的覆盖着山坡和地表,整个地貌如同炼狱,但偏偏有一群岩羊在这里悠然地吃草,但我觉得地上什么都没有,它们在吃什么?</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里除了雪就是石子和土,这群岩羊在这里吃什么?</i></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海拔4830,既不气喘,也不觉得寒冷。司机说原来阿格拉达坂没路,只能靠驼队步行到此。但现在在此修一条向东通往西藏班公湖的国防战备公路,整个山坡成了一个大工地。</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点左右到达迦舒布鲁姆营地,营地是科勒沁河河滩的一块砂石地。科勒沁河已经干涸,被认为是昆仑山和喀喇昆仑的分界线。凯途高山的后勤人员在此扎帐篷,我们则继续前进去看特拉木坎力冰川。有些冰川是蓝色的,据唐自华介绍,最早的蓝冰在北半球是12.3万年,南极最早的为80万年。</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午六点左右到达迦舒布鲁姆营地</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特拉木坎力冰川</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风格不同的冰川</i></p> <p class="ql-block">冰川距营地有40公里,看完冰川便返回。营地帐篷已搭好,25顶小帐篷,4顶圆顶帐篷。小帐篷1.2x2米,可以睡两个人,但专家一人一顶,圆顶帐篷约直径5米,高约2米。圆顶帐篷支两张桌子。</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到达营地,开始扎营</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25顶小帐篷,4顶圆顶大帐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天黑后的帐房</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圆顶帐房里面很大,可以拼两张桌子,坐10来个人</i></p> <p class="ql-block">晚饭很丰盛,五菜一汤,在海拔4000多米的喀喇昆仑雪山脚下能吃到这样的饭菜,这要为做后勤服务的凯途高山公司大大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能在昆仑“无人区”吃这样一顿晚餐,大大超出我意料之外</i></p> <p class="ql-block">钻进帐篷已经是12点了,躺在睡袋里听着昆仑山风拍打着帐篷,显然,这是一种邀请。乔戈里峰海拔为8611米,高度比不上珠穆朗玛峰,但其攀爬的程度甚于喜马拉雅,所以登山界视乔戈里峰为最难爬的山峰。乔戈里峰从南坡好攀登一些,我国境内的北坡却极为困难,到目前为止,只有日本、南韩、意大利等极少数几个国家从中国境内的北坡攀登成功过,所以乔戈里峰又被称为“杀人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什么要登山?登山(包括攀岩)应该是死亡率最高的一项体育运动,以乔戈里峰为例,死亡率是30%!可无论登山有多少死亡发生,人们依然趋之若鹜,这是为什么?曾经有人问著名的登山运动员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为什么要登山时,他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儿。但这只是说山,没有说人,更没有回答问题。但是昆仑文化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向往高处是人的本能,通往高处是文明的方向。昆仑文化的核心就是通天:活着向往高处,死了将灵魂放在高处。而登山,则是对向往高处,争取向上最直接的表达和实践:人往高处走。</p> <p class="ql-block">所以活着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地多登山,要天天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