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古村落楹联:千年文脉的无声诉说

秋风依然(一笑)

<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春天,我和家人再次来到黄山呈坎古村落。这个偏居徽州大地一隅的小山村,历来被视为徽州风水宝地,更是探寻生命奥义、感悟先哲圣言的神秘之地。</p> <p class="ql-block">  呈坎已有1800多年历史,唐朝末年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迁此。村名源自《易经》:"盖地仰视为'呈',洼下为'坎'",暗合阴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自宋代徽商兴起后,这里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徽州文化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古村落依山傍水,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完美交融。漫步在二圳三街九十九巷间,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错落有致,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犹如展开一幅幅无与伦比的历史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村中精美绝伦的楹联,既是对历史的赞誉,更是徽州文化的象征。这些饱含哲思的诗文,既彰显了呈坎人文与风水格局的精妙,也浓缩了其作为徽州文化典范的核心价值——以古建筑群、精妙风水布局和完整历史传承,铸就"江南第一村"的不朽传奇。</p> <p class="ql-block">  藏在楹联里的徽州密码。“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这副悬挂在呈坎古村入口处的楹联,不仅是对游客的吉祥祝福,更是这座"江南第一村"的文化宣言。在皖南青山环抱中,呈坎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和独特的"阴阳八卦"村落布局闻名,而散落在粉墙黛瓦间的300余副古楹联,犹如一部刻在木石上的百科全书,记录着徽商家族的兴衰荣辱、儒家文化的传承坚守。</p> <p class="ql-block">  易经八卦与建筑美学的完美融合。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因村落按《易经》"阴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理论布局,形成"三街九十九巷"的八卦迷宫。永兴湖畔的罗氏宗祠内,"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楹联,正是罗氏先祖将《易经》智慧融入家训的见证。更耐人寻味的是,村中明代建筑"燕翼堂"门联"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道破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生存哲学,这种将商业伦理与儒家思想熔铸一联的智慧,在全国古村落中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一副楹联挽救的国宝建筑。 村中"宝纶阁"的传奇故事尤为动人。这座明代敕建楼阁曾藏有历代圣旨,其"石柱擎天龙虎风云际会,金梁架海贤才德业并新"的楹联在特殊年代被村民用黄泥覆盖,才使精美木雕免遭破坏。更令人称奇的是下屋巷"拐弯抹角"民宅——清代商人吴承仕为方便邻居车马通行,主动将自家墙角削去三分,门联"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天高地阔"至今仍被奉为邻里相处的圭臬。</p> <p class="ql-block">  楹联里的徽商精神密码。在商人宅邸"罗纯夫宅","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的楹联揭示了徽商成功秘诀。而"一袭烟雨罩皖南,半部水墨写徽州"的雨巷楹联,则暗合了胡适先生"徽州人正如扬州盐商一样,一面夸耀财富,一面崇尚风雅"的评述。这些楹联多用徽州特有的"蚕头燕尾"字体,笔画间可见雕琢时的轻重缓急,仿佛能听见当年匠人凿刻时与木石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当代传承:会呼吸的文化遗产。 如今呈坎村民仍保持着春节手写楹联的传统,村中开设的"楹联研习社"吸引着各地学者。2023年新发现的清代"惜字炉"旁,"字纸化作蝴蝶去,文章留得春风来"的楹联,与村口电子屏显示的"数字呈坎"二维码形成古今对话。正如非遗传承人罗志明所说:"这些楹联不是古董,而是活着的历史,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守住文化的根。"</p> <p class="ql-block">  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青石板路蜿蜒,白墙黛瓦错落。当夕阳为"贞靖罗东舒祠"的"祖德流芳远,宗功衍庆长"楹联镀上金边,我们的这次呈坎游历也即将结束。贾而好儒的徽商致富后,既筑园林华宅,亦以楹联标榜“贾道即儒行”的精神追求。呈坎的楹联如岁月笺注,以墨香凝练宗族训谕、人生哲思。</p> <p class="ql-block">  楹联不仅是生活的装饰,更是一个民族将道德准则、处世智慧镌刻在日常生活里的伟大实践。呈坎的楹联,这些穿越时空的字符,仍在为现代人提供着"知常守拙"的人生解法——看懂呈坎一副联,胜读十年圣贤书。</p><p class="ql-block"> 畅旅游,与历史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