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1日下午,我和好友先到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观看了牡丹花后,又驾车来到洛阳龙门石窟进行游览。</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东西两侧的东山与西山隔伊河对峙,伊河历其间而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它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主要景点集中在龙门山(西山),按照游览图,我们从景区北向南游览,顺序:潜溪寺——宾阳洞——敬善寺——摩崖三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石窟,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座大型洞窟,在唐高宗时间开凿。石窟高、宽各9米多,进深近7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窟内造像组合为主佛阿弥陀佛,主佛左侧是大弟子迦叶,右侧是小弟子阿难,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以及两位护法天王。其中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天。看!来龙门石窟游览的游客真多。</p> <p class="ql-block"> 十字卷碑,位于龙门西山北端潜溪寺之南,由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历史上,陈抟墨迹以“十字卷碑”较为著名。此卷碑有两种版式:一为横板式;一为竖板式。藏于龙门石窟的墨迹为横板式,竖板式藏于华山。</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陈抟所书十字卷碑高68厘米,宽200厘米。上刻“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个大字,意即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此句是用来赞颂道家始祖老子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跟随人流来到“宾阳三洞”,“宾阳”二字,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寓意着光明与希望。它是由三座相邻的宾阳北洞、中洞、南洞组成,并排布局,气势恢宏。这三洞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耗时24年,用工80万,因工程浩大,耗资巨大,至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仅完成中洞,北洞和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p> <p class="ql-block"> 宾阳北洞,是宾阳三洞中开凿最早一个。此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洞中佛像庄严慈祥,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信仰与追求。佛像因手势酷似现代“剪刀手”而走红,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听导游说,佛教造像手势都具特定含义,其手势可能因损后造成的巧合,并非有宗教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开凿稍晚于北洞,但在艺术上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洞中央浮调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因北魏是以“瘦”为美,故洞内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面容清瘦安祥,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烦恼。两侧是其弟子和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庄重的画面。这里浮雕和璧画,色彩虽已褪去,但仍能感受到其昔日辉煌与细腻。</p> <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仅完成了部分即辍工。洞内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笫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于贞观年间完工。窟内主佛像高8.6米,结跏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相、躯体及服饰已摆脱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观觉特征,面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也由直平阶梯式变为圆刀刀法。主尊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造型,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生动活泼风格。</p> <p class="ql-block"> 敬善寺洞: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656——663年)开凿,功德主系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母、纪国太妃韦氏,窟内造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前室造二菩萨、二力士像,该窟造像题材及布局组合较为特殊。</p> <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唐武周时期洞窟。因未凿出封闭的洞窟而采用开放露天的形式雕出三尊坐像及其胁侍而得名。整组造像突出居中而坐的弥勒佛的至尊地位,反映了武则天利用佛教弥勒信仰为称帝制造舆论的事实,工程随武周政权结束而中辍,所留下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万佛洞参观。这是唐高宗时期开凿洞窟,是龙门石窟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龙门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故名“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窟为前后室结构。窟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端坐于双屋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窟内雕刻万余小佛像,体现了唐代精湛工艺。</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正壁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造像。</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年)竣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的主佛是卢舍那大佛,名字来源于梵语“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或“光辉普遍”。大佛高达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容丰腴饱满,慈祥端庄,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 窟内还雕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大像,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群像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风尚,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奉天寺中的天王和力士造像。左边是托搭的天王像,代表佛教中的护法神,具有护持佛法、镇护国土的职责。右边是佛的侍卫力士像,表情威严,其肌肉线条明显,以勇猛之力护持佛法。它们与卢舍那大佛等共同构成奉先寺造像群,展现了唐代石窟高超雕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不仅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研究唐代雕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历经千年见证了佛教东传、皇权更迭、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及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变迁,是我国佛教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 谢 观 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赵志良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4月2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