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75516213昵称:泉水叮咚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来源 :作者周岷山</p><p class="ql-block">音乐:二胡赛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往事回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论在乡村或在城镇,每逢看着那些身穿整齐校服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带一片喜悦笑容熙熙攘攘地出入温馨的校园时,我打心眼里羡慕极了:是啊,生长在新中国火红时代的孩子们,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啊!</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那批从战争时代走过来的人,其童年和少年,无不是从战火硝烟的兵荒马乱之中,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野蛮侵略,生命时刻都处在严重威胁的恶劣环境里度过的。记得我就读小学期间,学校遭受过日本飞机的无情轰炸,家乡屡次遭到过日本鬼子的残酷扫荡,因而,学校也为此经常中断上课……那时候,我只知道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很坏很坏,于是在幼小的心灵里就植下了一颗根深蒂固的报仇雪恨的种子。</p><p class="ql-block">我是在日本侵略军的震天炸弹和激烈的枪炮声中,时断时续地完成了小学学业。之后的1943年春天,我有幸考取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学。从此,走向了人生学智积累的重要阶段。提起我们中学的生活故事,也许现代年轻人是不会相信的,但是事实确实如此。正值动荡的年代,我们学校是没有固定地址,也没有固定的课堂,更没有固定的栖身地,而根据当时的形势环境,度过的是野战化、流动化和游击化的因为我的家乡是地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的四面临敌,日伪军经常组织力量,频繁地进行扫 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p> <p class="ql-block">因而天天跑鬼子,日日躲飞机,就成了一种家常便饭的 重灾难。为适应这种敌后游击环境,学校也流动起来。</p><p class="ql-block">正由于学校处于高度流动之中,我们平日所使用的衣被和学习用具,都随时随地携带在身。白天上课是选在朝阳坡的山林里,背包放下当坐凳、双脚一支当书桌,如果遇到了敌机飞临上空,马上停课就地散隐蔽;晚上是没有定点的宿营地,那真是打一枪一个地方,也许今晚驻扎在此村,而明夜就会机动到彼村。为保持高度警惕性,严防敌人的突然偷袭,无论是夏天和冬季,一律合衣睡眠,若得到了敌情报告,立即集合,摸着夜色迅速转移!这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常发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严密经济封锁,减轻政府和人民负担,在那艰难的年代里,学校响应了毛主席提出:亲自动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积极开荒种地,纺花织布,上山砍柴,节省开支。当年十四岁的我,虽说年小力薄,也抢着一把大镢头垦地开荒,手上打满了血泡,也不叫一声苦; 尤其上山砍柴, 肩挑二三十斤重的柴火,走在陡险的崎岖山路上,两腿发抖,时刻担心连人带柴一起滚进狭谷深渊。要从山顶挑到山下,再从山下气喘吁吁走到二十里外的学校驻地,肩头被压红,皮肤磨破出了血,面对着同学们连泪水都不敢淌流,还逞强鼓励自己宁当英雄,也不做狗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在战争极度动荡的岁月里,我们一年四季,只有夏天能有机会跑到河里洗洗澡,春秋因天气冷,冬天学校又没有洗热水澡的设备,这样我们昼夜穿在身上的一套棉衣,又不脱下,势必给寄生在衣服里的虱子生长繁衍创造了条件。同学们戏称虱子为“革命虫”。瞧!每当上课或是开会安静下来,只见同学们的双手都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伸进空身的棉袄里,一会儿又将手摸到裤裆里,不停地摸摸这和抠抠那,又不时地挠挠这儿和搔搔那儿; 晚上躺进被窝里,常常被虱子搔扰得久久不能人睡。这些丑陋的动作,见怪不怪,因为已成了人人的习惯。实在被虱子折腾得不行,我瞅着白天暖和的机会,找个隐蔽旮旯地,干脆脱掉上下的棉衣裤,集中精力向虱子展开围剿战。由于虱子太多,来不及逐个逐个消灭,就采取简便方法,沿着衣服的线缝,用牙齿“嘎巴嘎巴”咀咬。唉! 那时候谁都顾不得讲究什么卫生了。</p><p class="ql-block">老实说,那些自生自长的“革命虫”,对于我们的健康威胁甚大,不少同学因此被染上了疥疮病,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校方为此发给每个患者一包硫磺粉剂,让我们抓紧治疗。我们这些男生患者,乘晚间找个闲屋,生上火堆,赤身裸体享受火光浴,一边往疥疮部位涂硫磺,一边两手不歇地搓擦! 越搓擦越痛,越烤火越痒,真够痛快……</p><p class="ql-block">时间如水。记忆中的那段艰难学生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温馨、平安、祥和与幸福。但我对此不会感到怨悔和遗憾。</p> <p class="ql-block">恰恰相反,值得永生骄傲的是:那个时代教育了我们要敌我分明、是非分明,救国拯民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意识; 那个时代教育了我们要艰苦奋斗,坚忍不拔,任劳任怨的坚定精神; 那个时代教育了我们要为人正派,克勤克俭,清廉自律的做人品质……这些,才是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一部永放光芒的遗产。当然,也属于走过那个时代人的“专利”。</p> <p class="ql-block">周岷山,1944年8月参加革命,1946年由地方调入部队,曾任新闻记者,在营、团、师、军、兵种机关长期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及政治工作。1982年由部队转业至浙江省文联任领导工作。出版有《金达莱、金达莱》、《琴声从这里响起》、《钱江春潮》、《夏天的故事》、《飞逝岁月》、《世纪回眸》、《梅开三度》、《火红年代》《青春追踪》等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文集。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