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梨花又见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与友人游河北省正定古城、邯郸市及山西省晋南地区</p><p class="ql-block">尘风</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p><p class="ql-block">翩翩梨花开,</p><p class="ql-block">灼灼四月天。</p><p class="ql-block">皎皎云中影,</p><p class="ql-block">挚友出游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 正定,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长河,给它留下了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中,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的隆兴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名列古城众多古迹之首。</p><p class="ql-block"> 在正定古城隆兴寺内东侧,有一座《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小院。</p><p class="ql-block"> 1933年4月梁思成先生首次调查正定古建筑时曾暂居于此。整个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四合院式,保持了清代建筑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2012年正定县为纪念梁思成大师来正定考察古建筑的足迹,建成了河北省首个以纪念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为主题的展馆。这个展馆的建成为人们纪念梁思成大师,了解梁思成与正定鲜为人知的渊源提供了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史迹展共分为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展示梁思成先生的出身及求学经历;第二展厅主要展示梁思成先生在全国开展古建调查的经历和在正定调查时的起居情况;第三展厅主要展示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开展古建筑调查的情景;第四展厅主要展示在梁思成先生古建筑保护精神指引下,各地文物保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一幅幅图片、文字,详尽地向我们展示介绍了梁思成这位著名古建筑大师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以及他在这一学科领域奠定的名副其实的开拓者、奠基者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933年4月,32岁的梁思成第一次从北京前往正定考察时,便对阳和楼情有独钟。他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写道:“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当时他站在阳和楼上触景生情,写下了“凭槛送目,可抚四塔”,“北瞻恒岳,南瞰滹水,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携夫人林徽因第二次到正定进行考察,为古建筑画了很多画,拍了很多照片。考察期间,他们以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图纸记录了正定古建筑的真实状况,考察结束后他撰写出了非常重要的调研报告《正定调查纪略》,更是为正定的文物保护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今天展览的照片中,我们就看到了他们夫妻站在正定古建筑屋顶辛勤测绘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1994年正定成为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巍峨雄伟的阳和楼得以重建。正是他当年拍摄的照片为今天的重建阳和楼提供了依据,使得阳和楼这样一座在文革中被夷为平地的历史文化名楼,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正定古城的又一个历史景点。</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图片精选</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4日</p><p class="ql-block">有郡无山三关风,</p><p class="ql-block">泮桥并列水不流。 </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座牌坊立, </p><p class="ql-block">四塔八寺九楼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龙藏碑铜立佛,</p><p class="ql-block">凌霄塔耸佛韵悠。</p><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唐宋影,</p><p class="ql-block">隆兴名刹京外首。</p><p class="ql-block"> 注:正定古城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p><p class="ql-block">北方三雄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p><p class="ql-block">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p><p class="ql-block"> 在名胜古迹中,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敕封扩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p><p class="ql-block"> 隋龙藏寺碑是中国国内著名古碑刻之一,其字体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的实例,曾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还有高22米的大佛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高的;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运用典型的宋代营造手法建筑。正定周边还有四座名塔,广惠寺的华塔是金刚塔与花塔的巧妙结合。天宁寺的凌霄塔是中国木制阁塔之首。开元寺的唐代钟楼与古塔左右对称的营造手法,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格局由以佛塔为中心向以佛殿为中心过渡的唯一实例。</p><p class="ql-block"> 正定城内的荣国府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的描述,并严格遵照中国《大清会典》设计、修建的,是中国第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群,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古建筑外景拍摄基地。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大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荣国府西郊门的清代一条街“宁荣街”全长200多米。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重场戏“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等都是在此街上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其古建筑之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当数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 荣国府影视城</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p> <p class="ql-block">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 </p><p class="ql-block"> 这里,走出一位辅佐康熙皇帝半世纪之久的宰相,这里,有过九位进士与六位翰林。它是皇城相府,也是陈廷敬故居。</p><p class="ql-block">访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春归乔木浓阴茂 ,</p><p class="ql-block">秋到黄花晚节香。</p><p class="ql-block">文渊学士帝尊师,</p><p class="ql-block">康熙字典韵留芳。</p><p class="ql-block"> 注: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老师、《康熙字典》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是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含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陈廷敬历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即宰相,陈廷敬的府邸于是被称为相府。由于古代宰相的府署厅门涂黄色,历来称为黄阁,久而久之,这座城堡的名字就演变为“黄城”。又因为中道庄门前建有御书楼,用黄色琉璃瓦覆顶,以放置康熙皇帝赐陈廷敬的御书“午亭山村”匾和“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联,所以民间俗称为皇楼,久而久之就演变为“皇城”。“黄城”和“皇城”音同而字异,于是便有了“黄城”和“皇城”两种写法,一直沿用至今。因陈廷敬晚号午亭,故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庄。</p><p class="ql-block"> 附:郭峪古城 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余处。 </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影像</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图片</p> <p class="ql-block">长治市古庙堂</p><p class="ql-block">1 观音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省长治西北郊5公里处的梁家庄的寺庙,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观音堂坐东向西,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香亭、观音殿。观音殿为寺院中的正殿,广三间深两间,单檐悬山顶。观音堂建于万历九年(1581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其余都是清代所建。2001年6月25日,观音堂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观音堂雕塑是中国古代美术史册中的悬塑代表作品之一。在彩塑布局和造像思想上,观音堂观音造像主旨突出、三教合一,布局繁而有序。造像之间,巧妙且相互连接,并注重宗教气场的表达。在雕塑技法上采用了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多种手法。此外,观音堂的彩塑艺术核心主题为宗教内容。布局上,彩塑遵循宗教教义与造像仪轨。</p><p class="ql-block"> 观音堂坐东向西,西面有一小拱桥,两池漏水,过小桥入中门,青砖铺地,院内有一株古桧柏,已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2 上党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隋代上党郡单指今长治。“上党”一词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上党门的门楼海拔1500米,十分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存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p><p class="ql-block"> 3 潞安府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创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城隍庙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后殿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潜伏爪牙,蜿蜒欲动,国内少见,艺术价值极高。城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之神。</p> <p class="ql-block">长治市古庙堂</p> <p class="ql-block">游八泉峡 </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 </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绝壁悬梯挂彩虹,</p><p class="ql-block">缆车腾龙俯仰惊。 </p><p class="ql-block">迷离烟雨叠瀑俊, </p><p class="ql-block">高峡平湖游人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映舒云结伴行, </p><p class="ql-block">山葳天湛石斜倾。 </p><p class="ql-block">壶穴洞开人间落, </p><p class="ql-block">古道留痕玉皇宫。</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银瀑挂山间,</p><p class="ql-block">波泛一线天。</p><p class="ql-block">高峡平湖影,</p><p class="ql-block">翠幔幽谷泉。</p><p class="ql-block"> 八泉峡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八泉峡景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拥有距今12亿年至2.05亿年的世界少有、华夏唯一的华北地台古陆块,俗有"古代海洋博物馆"之称,地质类型以奥陶纪石灰岩为主,是典型的干石山区。流域面积60.33平方公里,泉源300余处,飞瀑30余条。主要景观有八泉云梯、中天门、北天门、玉皇阁、南天门、生肖拜天、高峡平湖和小、中、大八泉眼等。</p><p class="ql-block"> 2020年,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被评为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六亿年前,频繁的地壳活动使华北平原断裂,八泉峡雄峰突显,劈空而出,形成了高山峡谷地貌。八泉峡在古代为兵家必争地。曹操北征高干,写下了“北上太行山,艰难何巍巍”的诗句;王安石拒受紫团参,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 八泉峡的名称来自于峡谷中的泉眼。因该峡谷中后部的桥后沟段有八股较大的泉水同出一地,峡谷中部又有两处泉源均是8个泉眼,三处泉数均合“八”倍数,故名八泉峡。</p><p class="ql-block">1 绝壁悬梯</p><p class="ql-block"> 绝壁悬梯依崖壁而建,是一处颇具特色的钢结构栈道,全长240米,宽1.5米,距地面高度60米,共有357级台阶。采用斜柱和横柱构成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构建,顶部配套拉制防护网。从绝壁下蜿蜒而上,下连谷底,上接大坝,行走其上,尽览大坝壮观景象,惊险刺激。</p><p class="ql-block">2 高峡平湖</p><p class="ql-block"> 高峡平湖全长3公里,水深60余米,湖水富含多种矿物质,湖底水草、藻类等水生植物丰富,颜色深浅不一,水体碧绿,是八泉峡景区内水路游览的第一道景观。</p><p class="ql-block">3 幽谷听泉</p><p class="ql-block"> 幽谷内石、水、桥矗立石峰间完美融合,侧耳细听缠绵悱恻,时而细腻时而粗犷,时而起伏,时而跌宕。可谓是“翠幔幽谷泉鸣乐,踏破芒鞋梦中寻”。</p><p class="ql-block">4 悬流滴翠</p><p class="ql-block"> 悬流滴翠是八泉峡景区内典型的水体景观。泉水汇聚形成溪流,八股玉链跌落盘石,犹如琵琶独奏,鸣响谷底。其过程更是神奇:泉切石碎、碎石成砂,砂积成岩,循环往复,自然造化。</p><p class="ql-block">5 壶穴洞天</p><p class="ql-block"> 壶穴洞天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外形呈凹坑状,集中分布在跌水的陡坡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经山泉水亿万年冲刷山体,形成了局部连续圆弧状洞天景观。</p><p class="ql-block">6 滴谷九莲</p><p class="ql-block"> 因崖壁上方有一小股泉水像一粒一粒滴下的谷子跌入似莲花状的池潭,故名滴谷九莲。</p><p class="ql-block">7 小八泉</p><p class="ql-block"> 小八泉是水沿着上部碳酸盐岩透水层下渗至页岩隔水层,渗流受到阻碍,在页岩的顶面汇聚运移至谷壁的泉水流出形成的。小八泉悬于谷壁,水流不大,常年不断,泉口长满青苔,泉水清莹剔透,构成了秀美的泉水景观。</p><p class="ql-block">8 八泉洪纷</p><p class="ql-block"> 八泉洪纷为八泉峡谷底线路的终点,也是游客“寻根溯源”之地。豁然开阔的空间,彷如世外桃源,山、谷、泉、岩及郁郁葱葱的植物共同形成一幅微缩的峡谷画面。</p><p class="ql-block">9 玉皇广场</p><p class="ql-block"> 玉皇广场位于梯脑山西麓的高峰,海拔1529米,上建有玉皇阁、玉皇宫。玉皇阁是一座八角重檐十字歇山,共三层,红白相间,总高17.5米,阁外径10米,内径6米。建筑依照传统文化理念设计,将道教文化融于建筑艺术之中。朱红为神圣和喜庆之色,八角意为四面八方,三层寓意天、地、人三界。一层外伸有廊台,廊边石栏护围,阁内设有神龛、神台,塑有神像。登梯即可到达二层。二层楼阁柱间八面均镶有玻璃,四周透明,阁外有2米宽的走廊,廊边有木质护栏,供登顶观光。</p><p class="ql-block">10 北天门</p><p class="ql-block"> 北天门是一道天然门坎,因形如巨大的门户,耸立峰巅,又与南天门南北对峙,故得名“北天门”。北天门拱高22米,跨度25米,它是古溶洞因构造抬升,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残留的局部溶洞。南北通透,自然天成,与人间建筑无异,实乃自然之奇观。</p><p class="ql-block">11 生肖拜天</p><p class="ql-block"> 生肖拜天是与北天门相对峙的一处景观。因山岭、崖间分布着一组密集的象形石,其形象与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十二生肖”十分吻合,故也名生肖岭。驻足北天门,面北凝视,形似雄鹰观峡的山峰便是“生肖拜天”景观。对面山脊上生肖个个栩栩如生,赋予灵性。</p><p class="ql-block">12 弥勒佛肚</p><p class="ql-block"> 此处因岩石圆滚突出,好似能吃能装的大肚子,人们形象地称为弥勒佛肚子。弥勒佛,中国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尊的继任者,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p><p class="ql-block">13 八莲池</p><p class="ql-block"> 八莲池是上游珍珠瀑之水叠阶下注山坳间泉池,汇集而成,共八处。站在远处栈道上俯视,八池秀瀑相叠,喷玉泻银,恰如一条银带从上而下串起的八颗翡翠。</p> <p class="ql-block">八泉峡图集</p> <p class="ql-block">游八泉峡影像</p> <p class="ql-block">拜谒尧庙</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p><p class="ql-block"> 《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p><p class="ql-block"> 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贯穿临汾境内南北。尧庙,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p><p class="ql-block"> 仪门牌楼,仪门”就是礼仪之门,仪门门额前题“文明始祖”,背面题词“光披四表”。甬道中间雕刻龙凤图案,中轴线叫“龙凤之脉”。</p><p class="ql-block"> 誉尧和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为“五凤”,在尧庙筑楼纪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尧庙的五凤楼被称为天下五凤楼之鼻祖。五凤楼下层是三孔砖券门洞。祭祀帝尧时,君主从中间步入,文武大臣从旁洞通行。</p><p class="ql-block"> 前方院内的“尧井”,传说是水井是尧王亲手所掘,实应为纪念尧王而掘的。被称为“天下第一井”。井口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叠圈砌成。尧井四周有四棵植于晋代的古柏,距今17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柏抱楸,柏中长出楸树新枝,形成柏抱楸的奇观。柏抱槐,传说后人从陕西慈恩寺移植回一株槐树,栽在柏腹,形成柏抱槐。东侧这两棵,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鸣鹿柏”的枝丫树杈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相传为高僧法显从印度引种而来,此柏逢腊月夜晚,遇风会发出笑声,故曰夜笑柏。</p><p class="ql-block"> 立于殿前的两侧木桩,是尧设立的“诽谤木”,亦称“华表木”。《辞海》记载:“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华表为尧所创,始于尧都。尧设诽谤木是为了博纳众谏,广听民意。随着时代的推移,诽谤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失去帝尧设立诽谤木的本意,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物和尊严标志物。</p><p class="ql-block"> 广运殿,殿前丹陛石,正中“蟠龙图雕”根据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礼器“彩绘蟠龙纹陶盘”制作。这个陶寺遗址发掘出的彩绘蟠龙纹陶盘的规格很高,是中原地区迄今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是王权族徽,属于“王者”之器。尧王,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现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后代图腾图案自然是承继尧之帝制。</p><p class="ql-block"> “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故名。殿前联曰:“居平阳倚河汾深植民族之根,启文明定中华垂誉国家先祖”楼上悬匾“民无能名”四个大字,帝尧功德无量,人民简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他。</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尧与四位大臣的“五凤”铜像。中央是帝尧坐像,两侧四位大臣是:四岳,掌管山岳祭祀;后稷,主掌农业;羲和,天文学家,掌管历法;皋陶,任大理之职,主管刑律。</p><p class="ql-block"> 中华始祖三皇五帝,尧是五帝之一。尧,姓伊祁,名放勋,13岁被封到陶地任职,15岁被封到唐地为唐侯,因而亦称陶唐氏。尧16岁被推为首领,在位90年,他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人类的进步;设立“华表木”“敢谏鼓”,实行禅让,首开民主政治之先河;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创尧天舜日之盛世。孔子赞尧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帝尧高寿114岁而终,至今民间将高寿者亦称为“尧年”。</p><p class="ql-block"> 虞舜殿,是纪念舜的建筑。舜姓姚,名重华,属有虞氏,故称虞舜。尧在位70年时访到舜,考察三年后由舜辅政20年,禅让于舜。舜接替尧位后,四海宾服,国泰民安,将国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乐,创建了千古颂扬的“尧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岁时以孝闻名,30岁时尧举用他,50岁时代行天子政事,61岁接替尧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视,逝于苍梧境内,葬于江南九嶷山。舜效仿帝尧,将帝位禅让于禹。</p> <p class="ql-block">尧庙</p> <p class="ql-block">游千佛庵</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1日</p><p class="ql-block">彩色悬塑精巧凝,</p><p class="ql-block">木骨泥质佛心灵。</p><p class="ql-block">永乐北藏明刻本,</p><p class="ql-block">西天虽小佑苍生。</p><p class="ql-block"> 注: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凤凰山顶。占地面积仅有11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有山门二重,布局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下院主要建筑有无量殿。</p><p class="ql-block"> 千佛庵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主持兴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补,现存建筑多为明末所建。民国三年(1914年)和1986年也修缮过。1996年11月20日,千佛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小、巧、精、奇,因地形限制,又为取其西方极乐世界之寓意,把主要建筑摆在东西中轴线上,将寺院依山势自然分成三个院落。整座寺院占地面积仅有1100多平方米,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建有大小不等、高低错落、南北对称的建筑20处,并以洞为门,把上院、下院、前院三个建筑群分隔和连通。</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悬塑艺术而闻名,其精华保存于大雄宝殿。满堂木骨泥质悬塑,贴金敷彩,金碧辉煌,富丽典雅。千尊佛像,按33重天依次排列。这些塑像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大雄宝殿正面的五尊主佛塑像群构成了殿内华丽的塑像群的主体,佛像高达3.2米,从南向北依次为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和弥勒佛。十大弟子上方便是制作精美的“琉璃胜境”和“六欲之天”悬塑群。悬塑,又称为壁塑,为中国古代彩绘泥塑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它是以架定位,上厚下薄,悬插在固定于墙上的预制木架之中的室内彩色泥塑,这些泥塑像通常是上身略向外倾斜重叠时下层的上身挡住上层塑像的脚部,上下多层重叠则产生华丽的效果。彩绘颜料则以天然的矿物质手工加工而成,历久如新。小西天被称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p><p class="ql-block"> 千佛庵下院半云轩内珍藏着一部保存完整的汉文大藏经明永乐北藏,据清康熙《隰州志.重修藏经殿观音堂人祖庙记》记载,明永乐北藏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颁布,共有六百七十八函。原藏于圣境寺,新中国建立后,收存于小西天半云轩。明永乐北藏是明朝宫廷刻本,是明成祖朱棣为了报答双亲的恩情于1412年下令在北京雕刻,一直到1440年才完工。因为它与永乐十年所刻的《永乐南藏》的不同,被称作《明永乐北藏》。</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0日,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上线一周后,游戏主要取景地的山西景区线上团购票销售额同比增长181%,其中千佛庵景区销售额环比增长超20倍,支付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7倍。</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千佛庵)影像</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霍山南麓,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组成。《平阳府志》记载: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当政时,寺院遭到两次大规模灭佛,除舍利塔外,其余庙宇全部损毁。唐大力四年(公元769年),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塔院,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后来又经历代修葺[qì]和重建。该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其中,上寺的飞虹塔和大雄宝殿为明代重新修建,其余主要建筑均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上寺在霍山南脉山头,古柏耸翠,宝塔高峙,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势高低依次而建,殿宇高低错落,层叠有致,是一组富有变化的寺庙建筑群。下寺在山麓,随地势高低,依次而建,殿宇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是一组富有变化的寺庙建筑群。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与寺院仅有一墙之隔,庙内供奉明应王。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与寺院仅一墙之隔,庙内供奉明应王。广胜寺以“三绝一奇一特”闻名天下:“三绝”即元代戏剧壁画、佛教经书《赵城金藏》、飞虹宝塔;“一奇”即唐代左右扭古柏;“一特”即广胜寺建筑之奇特。</p><p class="ql-block"> 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这座佛寺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因其雕刻于金代,故称《金藏》,又因原藏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故称《赵城金藏》。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尽管如此,依旧引起世界轰动。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八路军共同谱写了一曲保护《赵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壮歌,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围下,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赵城金藏》即现在《中华大藏经》底本,具有极高艺术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广盛寺</p> <p class="ql-block">霍泉</p><p class="ql-block"> 霍泉紧邻下寺,位于寺院山门之南,始建于唐代,是霍泉水神的祀祠。[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p><p class="ql-block">水神庙</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是祀奉水神明应王的风俗性祭祀神庙,因庙内供奉明应王,所以也称明应王庙,由海场、分水亭组成,其中,分水亭是洪洞、赵城两县“三七分水”的遗迹。分水亭南砖牌楼上有“分三分七分隔铁柱,水清水秀水成银涛”对联为证。水神庙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中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中国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元代壁画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整个壁画分东、西墙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墙六大块。布于殿内四墙的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记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图画。</p> <p class="ql-block">霍泉 水神庙</p> <p class="ql-block">寻根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拜谒运城市解州关帝庙</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p><p class="ql-block">青灯黄卷读春秋,</p><p class="ql-block">碧血丹心佐汉刘。</p><p class="ql-block">宝马赤兔偃月刀,</p><p class="ql-block">过关斩将英气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颂忠勇传万古,</p><p class="ql-block">胸襟仁义浩千秋。</p><p class="ql-block">红墙飞瓦翘脚秀,</p><p class="ql-block">解州武庙中条守。</p><p class="ql-block"> 注:中条, 指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地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奇峰霞举,孤峰标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拜谒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永济市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重建)</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p><p class="ql-block">平洲沃野水东流,</p><p class="ql-block">山峦起伏登鹳楼 。</p><p class="ql-block">黄河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白云千载诗意悠。 </p><p class="ql-block"> 注: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p><p class="ql-block"> 1997年12月,该楼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三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上远眺(闫兰英拍摄制作)</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p><p class="ql-block"> 黄河有三大渡口,位于陕西和山西之间:龙门渡,位于韩城北,此处水流放缓,河道变宽;风陵渡,北有中条山,南有潼关;蒲津渡,河道平缓,河道两岸都是平原,建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的浮桥,损毁多次。到了大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24年),黄河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铁人四尊,置于河岸作为地锚建成铁索连舟固定式浮桥--蒲津桥,连接晋陕。1989年8月,在山西蒲津渡遗址上,挖掘出唐代的四尊铁牛、四尊铁人以及铁柱等。</p><p class="ql-block"> 《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铸铁牛置于河岸,也有镇水安澜之寓意。距今1300年的唐代铁牛几乎没有锈蚀,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