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中学时光 </p><p class="ql-block"> 闫康生</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一位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来到温江,我们退休居住在温江的同学相约一起聚一聚,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平时也时不时的聚聚,每次在一起都有聊不完的学生时代的话题,拿今天青年人的话讲,叫“致青春”,对我们这一代也有我们值得纪念的美好青春岁月,康定县第二中学承载了我五年(1978年9月至1983年7月)的美好的中学时光。康定县第二中学成立于1974年起初在今天的康定溜溜城旁边的一座寺庙里办学,第二届借用在今天的康定市西大街小学办学,我们是第五届学生,当时学校已在康定县北门幸福桥和头道桥的结合部建起了宽敞明亮教学楼、大礼堂和办公大楼,老师宿舍和住校生的宿舍也修缮一新,折多河畔那一栋栋红砖砌成的二层楼房,每层走廊外都用金属栏杆装饰。在这里我学习、生活、成长、在这里留下了五年永远抹不去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初 中</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作为十年浩劫以后第一批小升初统考的学生,原以为我们都会在康定县二中就读,却不想统考以后按分数录取,成绩最好的就读康定中学,我们则按照家庭居住地按段分配,我升学成绩不理想,距离康定中学差1分,理所应当的就分配到了康定县二中就读,其实我周边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在县二中就读,之前听他们讲的最多就是什么二中可以在学校吃饭,什么中午还可以到隔壁的饲养场看杀猪宰牛,什么还有每月8斤的粮食补助(中学生按照国家规定吃32斤粮食),什么到五十二医院抓军帽,关键是他们还知道老师的姓名直呼其名……等等,升学考试结束,我就整天幻想着自己在县二中的学习、生活。那时我父母对我读那所中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当得知我们要考试才能上中学而不是像过去全员都上中学时,家里对我的要求就是尽力就行,尽管如此我妈妈为了鼓励我承若只有考上初中就奖励我一个篮球,我也在小升初的统考中上了康定县二中。九月十五日报名,提前两三天我就失眠了,心已经飞向了两公里以外的校园。那天,我早早的起床,跟院坝里哥哥们去学校,我攥着录取通知书、户口和家里给的四元五角钱学费站办公大楼外的操场上等候报名,看着陌生的校园既兴奋又胆怯,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折多河正裹挟着融雪奔腾而下,那天我应该是第一个来报名的初一新生,等了许久陆陆续续有新生的到来,全部来自康定城区四小中的三所小学(东大街小学片区就读康定县一中)和雅拉乡各小学的毕业生,我们是初八一级二班,教学楼在校园靠左的山边二楼,班主任张老师戴着玳瑁框眼镜,镜腿用白胶布缠了三圈,我们依次排队报名,我们班有个叫孟建国的同学戴一顶“八角帽”报完名,我问他相关报名的情况,他斜视了我一眼走了,我想这个“东瓜皮”(东关小学)想挨了,当时真有点想揍他。轮到我报名了,张老师接过我递上的户口本和相关材料时我注意到他小拇指留着过长的指甲,专门用来挑开粘连的纸张。“初八一级二班”,他用钢笔在花名册上写下这行字,他的字写得很漂亮,淡淡的墨迹留在粗糙的纸张上晕开细小的绒毛。教室里的木质课桌还残留着上一届学生刻下的三八线,板凳是每人一根,女同学们用花手绢沾着唾沫用力擦拭,男同学们则偷偷比较谁分到的桌面裂纹更像中国地图。就这样来自康定不同小学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一起学习、生活,张老师的语文课,诗意与思维的碰撞“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感受那充满童趣与回忆的世界。”声音清朗而富有感染力,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对文学的热爱,仿佛要将这份热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齐老师的数学课堂,逻辑与智慧的交融“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理数的加减”眼神专注而坚定,她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 “大家不要怕错,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当同学们有一点点小的进步时,她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在她的引导下,同学们逐渐克服了对数学难题的恐惧,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肖老师的地理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经线与纬线、热带雨林与亚热带季风……,历史课上人类的起源到农民起义……。</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教体育的张远城老师,我的中学时代他都是我的体育老师,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认真、朴实、坚韧……是一位真正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好老师。初二年级,学校将我们初八一级原来的四班撤销,成立新的四班,原来四班的同学分配给其余三个班,新成立的四班同学们基础成绩没有我们另外三个班的好。我们班也由原来的“初八一级二班”更名为“初八一级一班”全班50名同学其中女同学35名,男同学15名,班主任张老师调离回内地,由新来的杨老师接任,到了初三由蔡老师接替至毕业。学校是新建不久,还有平整校园,出荒等工作要做,于是建校劳动就成了每周的常态,校园里有一个小山丘,通过我们的劳动硬是将它搬运至住校生宿舍门前填补了大坑。</p><p class="ql-block"> 我和景波、罗卫等六名男同学都是最要好的,从读初中认识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那时我们一起逃课,一起到二道桥大塘子游泳,一起上跑马山耍坝子,一起学着抽烟,一颗水果糖都咬成几瓣分着吃。记得一次数学考试结束,我们几个到饲养场的废旧厂房里抽烟,守厂房的是一位女同志,起初看我们玩耍打闹也没有说什么,后来看我们抽烟,可能是怕引发火灾就上前制止,我们就和她发生冲突,孟建国还标几句英语,把对方整懵了,被来往的人来开了,她到学校告我们,这下我们想完蛋了,于是分头跑回教室,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齐老师叫大家好坐好,让哪个女同志来指认,罗卫额头有伤当天用纱布包扎着,第一个被认出;我提前告诉没有参加的黄伟和常金康同学,他们两个给老师说:我和他们在一起,没有参与;轮到我时,他们两个作证,那个女同志好像也没有认出我来,就这样我逃过一劫;轮到范同学,指认的说:“就是他”,范同学冲着她就吵闹起来,齐老师拿着手中的试卷敲打了范同学,这时景波喊着:“老师打人咯冲”就冲上去,结果指认的女同志说:“还有他”,这样他也被认出来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写检讨。</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也算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专搞恶作剧,我们班许多同学中午都在学校吃饭,班上女同学在罐头瓶子里泡一点小菜,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在她的泡菜里吐口水,还摇晃一下,第二天女同学还接着吃,现在讲给她们听,她们还骂我好讨厌,太恶心了。康定的冬天格外寒冷,每个班就两个火炉,还半死不活地燃着,我们在呵气成霜的教室里学习,把冻僵的手轮流伸到炉子上烤一烤,几乎每个同学的手脚、耳朵都冻疮裂口了,那渗出淡黄色组织液,蹭在作业本上就变成半透明的油斑。就这样也改变不了我们调皮的性格,在班上的炭火里放上小的玻璃瓶,上课时“碰、碰”的炸裂声来打断老师的讲课;也会在班集体炭里撒尿弄得第二天教室里臭烘烘的;给同学饭里撒炉灰……。</p><p class="ql-block"> 从初二开始直至高二,我一直担任班上的体育委员,记得初中毕业经过努力我拿到国家体委颁发的“少年一组达标证书”。从初一到初二班里两名同学因交通事故离开了,这两起事故的发生我都在现场,目睹了全部经过,现在想起来都可怕,如果他们健在也该是儿孙满堂了。一晃初中三年就过去了,初三毕业的座谈会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花篮,我悄悄的用红色的粉笔重重地在花篮里画了一个实心圆点而不是句号,表示康定县二中,我会回来读高中的,也表示我们50名同学永远在一起。三年的初中我也由少年变成了青年,收获了知识、结识了朋友,中考结束了,我们班50名同学13个同学得到了升学机会(12个上了高中、1个上了中专)。</p><p class="ql-block"> 高 中</p><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我如约拿到了康定县二中高中部的录取通知书,说来也巧我们班的教室就是我初一的那间教室,三年了同学变了教室还在等着我。高八三级三班全班39名同学,都是经过七月流火的考验过来的,个个成绩都比我强。开学没多久正赶上社会上谣传三年不招工,五年不招干,意味着我们这帮人两年高中毕业考不上大中专就会在社会上待业,那时省州属单位如地质队、邮电局这些单位纷纷把员工子女内招或父母退休儿女顶班,我们班也在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走了近一半的同学工作了。看着他们个个都上班了,不用读书了自由了心生羡慕,我回家给父母商量能否让我爸爸退休,我顶班去州商业局工作,父母坚决反对,无论如何也要让我把高中读完,顶班的事想都不要想。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望着奔流的折多河,心里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高中阶段的第一学期很快过去了,因为每个班都走了不少学生,学校将我们三班拆散并入其他两个班,我被分配在二班,转眼来到1982年9月开学季,已经经过一年的学习,我们进行了文理分科分班,我选择了文科,不是出于热爱,而是因为理科对我而言太难学了,加之理科班主任对我讲“我不想你读我们理科”,本来对理科不感兴趣地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我们文科班的班主任是俞行富老师,从县二中成立就在这里工作,1978年高考带出了县二中的第一名大学生,当时这位同学高中还没有毕业就参加高考,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俞老师向来以教学严厉而著称,在学校素有“猛张飞”之称,他也是第一次带文科班。记得在文科班开班之时他以“我们是文科班,不是瘟科班,从今天开始的一年里我要求你们大家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激情,先通过预选考试,再走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作为训话开头。我们班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确实也是为了自己的明天,为了班集体荣誉努力学习着。我们高考的前一天他骑车到学校拿我们的《准考证》连人带车摔倒在田地里,腿摔断了,考试结束我们去看他,他还一个个询问我们考试情况。 我们是最后一批两年制高中生,在两年高中学习生活里,班集体合合分分,教过我们的老师也有很多。语文李老师瘦高个戴一副眼镜,如果他出现在某个大学中文系,你一定会认为他是教授,他教授的古文至今还记忆犹新;物理刘老师是全校老师中个子最高的,我们私下送他一个绰号“长人”教电学那一节课用于教学的灯泡坏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说:“唉,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好产品,跟你们一样”,这句话把我们也带进去一起骂了;英语陶老师个头小,英语是顶呱呱的好,一次上课我、自力、康林在最后一排打牌,他把牌没收了,下课我找他要他不给,我就直接把他按在地上抢了回来,完了还不忘拉他起来给他说声:对不起;……。</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同学们大多数家庭都还困难,冬天教室里有火炉大家都带饭轮换热一热,夏天就吃食堂。我们几个打好饭就爱在住校生寝室里去吃,没什么菜我们就吃自己家里带的酱油、红油加一点猪油的凉拌饭,或去向女同学那里分一点来吃;学校有一个面包房8分钱1两粮一个,这可能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包,没有之一;我们文科班的篮球是高中部打得最好的一个班,只要我们参加第一名绝对是我们,原因是我们有几位同学来自姑咱坝子,他们体能好,配合默契,有打篮球的天赋;我们班还有四位女同学,每周都要到校广播室,通过广播教全校同学唱歌《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校园的早晨》等等,一晃两年的高中生活就过去了,那时参加高考要预选考试,家里给我的目标就是预选上参加高考,5月预选考试结束没有两天,我收到学校的一封来信,我知道这是通知我是否预选上,我的手颤抖着撕开信封,脑袋里飞速想着最坏的结果该怎样应对,还好打开信纸我连抬头都没有看,就看见“你的孩子XXX在1983年高考预选考试中,成绩XXX分顺利通过,请通知他(她)于5月23日到校继续参加复习,迎接高考……”兴奋的我比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高兴,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复习,七月在“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随时准备接受祖国挑选”的火红标语陪伴下,我参加1983年高考,不出预料的这次没有等到录取通知书,我成了一名待业青年,12月我被四川省民委招进四川省藏文学校,开始了我为期四十年的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 当又一次路过康定县二中,看着曾经的教室,看见嬉戏打闹的学生们那不正是当年的我们吗。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8日于柳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