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兰封惨败真相:桂永清临阵脱逃,龙慕韩含冤被枪毙

守望孤独fubin

<h3>1938年5月,河南兰封城外炮火连天。中国军队20万精锐把日军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围了个严实,这本该是场大胜仗,结果却因为两个男人的逃跑成了历史大笑话。更让人心寒的是,逃跑的桂永清后来不仅没受罚,反而官运亨通,而替他背黑锅的龙慕韩却被枪毙。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玄机?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讲清楚。</h3></br><h3>话说1938年春天,日军在徐州吃了败仗,但第14师团这支机械化部队却像条漏网之鱼,孤零零往河南腹地钻。他们打着切断陇海铁路的算盘,要是真让这支部队得逞,武汉可就危险了。蒋介石急得拍桌子,把中央军最能打的15万人马调到豫东,摆开决战的架势。这里头有俞济时的74军、宋希濂的71军,全是当时国军里的王牌。</h3></br><h3> <h3>要说桂永清这人,江西穷苦人家出身,早年留学德国学军事,黄埔一期毕业算是蒋介石的嫡系。抗战前当过教导总队总队长,手里握着全中国最精良的德械装备。可这人有个致命毛病——打仗不行,逃跑第一名。早在1932年上海抗战时,他就因为临阵脱逃被撤过职,后来靠何应钦说情才重新上位。</h3></br><h3>5月21日,桂永清带着27军在兰封东边跟日军干仗。头两天还真打了个小胜,抓了几百俘虏,缴获不少枪支。这可把桂永清得意坏了,连夜给蒋介石发电报报捷。可他高兴得太早了,第三天日军突然调来两百多辆坦克、上百门大炮,对着27军的阵地就是一顿狂轰滥炸。这时候桂永清才慌了神,带着指挥部的人连夜往开封跑,连电台都扔在阵地上。</h3></br><h3> <h3>更荒唐的是,他跑之前还给88师师长龙慕韩留了张字条:"死守兰封,我随后就到。"结果龙慕韩带着部队苦苦支撑到半夜,发现根本等不来援军,日军坦克已经冲进城里了。这时候桂永清早跑到100多里外的杞县,还在那儿装模作样指挥作战。等第二天老百姓跑来报信,兰封城头都插上日本太阳旗了。</h3></br><h3>消息传到武汉,蒋介石气得摔了茶杯。第一战区司令薛岳当场拍桌子:"必须枪毙桂永清!"可话音没落,蒋介石突然冒出一句:"你知道他岳父是谁吗?"原来桂永清娶了何应钦的侄女,这层关系让蒋介石不得不网开一面。最后桂永清只是被撤了职,反倒是龙慕韩成了替罪羊,6月17日在武汉被枪决,成了抗战期间第一个被处决的黄埔一期生。</h3></br><h3> <h3>要说这场仗输得有多憋屈,看看数据就知道。中国军队阵亡3万多人,光74军就死了5000多弟兄。日军伤亡3.2万,其中第14师团就有7451人战死。更讽刺的是,桂永清逃跑时带的27军,装备着清一色的德械步枪,每个班还有轻机枪,而日军14师团主要靠三八式步枪和掷弹筒。要不是那两个指挥官贪生怕死,这场仗真有可能改写历史。</h3></br><h3>战役失败后,国军内部问题全暴露了。前线将领忙着保存实力,中央军和杂牌军互相拆台。蒋介石天天喊着"焦土抗战",可连基本的后勤都保障不了。20万大军每天要500吨粮食,实际能运到的不到300吨。士兵们饿着肚子打仗,有的连鞋都没得穿,光着脚在麦茬地里冲锋。</h3></br><h3> <h3>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兰封失守后,日军烧杀抢掠,30多个村庄被屠村。花园口决堤后,黄泛区的农民眼睁睁看着自家田地被淹,颗粒无收。有老乡回忆说:"洪水过处,连房梁都漂在水面上,饿得实在没法子,有人啃树皮,有人吃观音土,最后胀死了。"这些惨状,是教科书上不会写的真实历史。</h3></br><h3>这场战役过去80多年了,但教训依然值得警醒。桂永清逃跑时丢下的不仅是阵地,更是军人的脊梁;蒋介石包庇亲信时毁掉的不仅是战局,更是政府的信誉。反倒是那些没名字的普通士兵,用血肉之躯在黄河岸边筑起最后防线。有位幸存的老兵临终前说:"我们没守住兰封,但守住了中国人的骨气。"这话,比任何历史教科书都更有分量。</h3></br>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mr.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