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孔多小镇在羊皮卷破译的那一刻被飓风抹去……那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那个鹅卵石如史前巨蛋的,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要用手指指点点的马孔多,历经百年后的布恩迪亚家族,终于应了羊皮卷卷首的那句话“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人正被蚂蚁吃掉。”多么魔幻啊!但整本书读完,真的是魔幻吗?多么现实啊!那被马尔克斯挖掘过、提炼过、净化过,煊染过,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了的现实,正是人类命运的核心本质:“循环与孤独”。</p><p class="ql-block"> 记得红楼梦里宝玉和和尚的对话:“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那和尚道:什么幻境!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一切终是是镜花水月,所有轮回不过天地一瞬。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谶语: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也有苏轼的那首诗里提炼的成语“雪泥鸿爪”总有痕迹。因为老马的讲述,只要有人活着,那些在孤独中诞生的诗意与疯狂,那些在宿命中挣扎的自由意志,会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时那个遥远的下午,祖父带他见识冰块的情形突然复活,等待着未来的某个人拾起。过往的群声嘁喳,旧日的呢喃窸窣,无法排遣的怀念来临之前的失望叹息……所有的细碎的瞬间又会开启另一个马孔多的另一场“循环与孤独。”</p> <p class="ql-block"> 王国维曾讲过:“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正是欲望造就了人类最深的孤独,或者说人类的欲望源于对孤独的恐惧,深陷其中无力挣脱而陷于循环。《百年孤独》中,书里的每个角色都活在自己的执念中: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小金鱼、阿玛兰妲的寿衣、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他们的执念不也正对应着现实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每一面。</p><p class="ql-block">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于科技和知识的欲望,他的科学壮举各种尝试,最终却走向癫狂,被绑在粟树下喃喃自语,只能与鬼魂交流却无法与活人沟通,淹没在知识的循环里无边无尽。他的生命终结在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织就的绵密花毯中。理性的生魔幻的死。</p><p class="ql-block">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起的32场战争,随着他对战争本质的思考逐渐深入,就越是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用暴力对抗认知危机,却陷入机械重复的劳动仪式——小金鱼的浇铸与熔毁,是他对真理不可触及的悲怆隐喻。“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最后他像小鸡一样把头缩在双肩里,额头抵在树干上便一动不动了,直到第二天看到从天而降的秃鹫,才被家人发现。生的辉煌死的寂寞。</p><p class="ql-block"> 阿玛兰坦对爱的欲望却因为丽贝卡这个镜像的刺激下,最终只剩下难以控制的嫉妒和占有欲。晚年她用编织寿衣来代替婚纱,她拒绝了所有求婚者,将自己永远囚禁在未被玷污的完美爱情的幻觉牢笼里。在自己预知的死亡里走向终点。怎样出生就怎样死去。</p><p class="ql-block"> 丽贝卡同样对爱情表达了强烈的欲望,欲望里充斥着原始的力量。她的吃土行为反应了她被抛弃的强烈不安全感。丈夫死后她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不再与外界交流,完成了被抛弃者到主动选择持守孤独。丽贝卡死后三天被发现躺在孤寂的床榻下,像虾米一般缩成一团,大拇指含在嘴里。她仍旧是那个第一次到布恩迪亚家族的小女孩。</p><p class="ql-block"> 奥雷里亚诺第二的纵欲和狂欢,何塞.阿尔卡蒂奥的物欲都是在填补内心的空虚,但最终都在孤独中死去。</p><p class="ql-block">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他在飓风来临前的最后岁月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破译羊皮卷。他终于发现所有故事都在重复。所有的真相都将被淹埋。“你要永远记住那是三千多人,都被扔进了大海。说完他一头扑在羊皮卷上,死的时候还睁着双眼。原来最深的孤独,是参透命运却无人可诉。</p><p class="ql-block"> 美人儿蕾梅黛丝的欲望是一种形而上的欲望。拒绝一切世俗伦理。她的纯真和超然反而让她与世隔绝,最终她消失在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p><p class="ql-block"> 乌尔苏拉的欲望是维系家族存续的母性本能。但她的救赎最后也沦为西西弗式的悲剧。不够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脱家族的悲剧性命运。她的失明也提示了救赎的本质——所有努力不过是黑暗中的徒劳摸索。</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他的欲望就是要解读那则羊皮卷,最终成为了从解读命运到成为命运的悲剧闭环。这种救赎和毁灭重合,提示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根本局限。</p><p class="ql-block"> 欲望是生存的动力,但也是孤独的根源。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欲望与孤独是马孔多的孤独也是整个人类的孤独,想要在时间的洪流中刻下印记的永恒挣扎,自我认识永远滞后于存在本身。甚至是时间,真如我们以为的那样是永远向前的吗?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认知里的永远的星期一,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永远整洁如经清扫?当奥雷里亚诺在羊皮卷中读到此刻瞬间,飓风正将一切卷走,时空也在此刻坍塌。这时我们惊觉这个魔幻小镇竟是整个现代文明的微缩剧场,我们都在重复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宿命。</p> <p class="ql-block"> 经典作品总是有无限多的解读。读过三遍的《百年孤独》多少知道一些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植入了现实真相:拉美的历史、身份的认同、外来文明与本土文化的博弈,自由党和保守党的长期内战等等。香蕉工人大屠杀后的集体健忘,既是拉美历史记忆断裂的隐喻,也是对人类集体遗忘机制的魔幻转译;持续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暴雨,既是对热带气候的夸张呈现,更是对文明衰亡的诗意审判。马尔克斯的魔法实在是揭示现实本身。而我却更多的沉浸在马尔克斯的文字本身,它们带给我的惊喜、伤感、沉默等等不可言说的体验……只可惜没办法用相同水准的文字表达出沉浸其中的缘由,只能选择保持沉默,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博尔赫斯在他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尔斯》这篇小说结尾中写到“世界将成为特隆,我并不在意,我仍将在阿德罗格旅馆里安静的修订我按照维克多风格翻译的托马斯.布朗爵士的《翁葬》未定稿。”这种心态应该是人类救赎的一个出口吧。正如《庄子.刻意》里的一句话:“其生若浮,其死若休。”</p><p class="ql-block">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p><p class="ql-block"> 用人类的悲悯拥抱人类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记录于2025年4月28日。江南的梅雨季节就要来了,马孔多在下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