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诗豪”刘禹锡:一首诗笑傲全唐,尽显洒脱,人生竟能如此看得开

江南竹影

<p class="ql-block">文韵史影斋 2025-04-09 山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导读:</b>805年冬夜马蹄踏碎长安宁静,刘禹锡惊醒于德宗驾崩的变故。永贞革新如流星划过中唐夜空,这位"诗豪"在23载贬谪中铸就"陋室铭"风骨,以"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对抗命运沉浮。当玄都观的桃花化作菜花,倔强的刘郎三度归来,见证着大唐盛世余晖里文人志士的坚守与妥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执一卷古籍,静坐于炉火之畔。</p> <p class="ql-block"><b>01</b></p><p class="ql-block">805年,唐朝政权内部接连出现了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年间,李氏王朝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数起影响深远的变故相继发生,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从朝廷中枢到地方藩镇,整个帝国都笼罩在巨大的变革之中,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引发强烈震动,更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正月时节,爆竹的硝烟尚未完全消散,担任监察御史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刘禹锡</span>结束了一天的公务后,便匆匆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深夜时分,急促的马蹄声逐渐逼近,随即传来重重的敲门声。一名报信的差役高声呼喊:"出事了!出事了!赶快开门……"</p><p class="ql-block">刘禹锡多年在朝廷任职的警觉性,使他从睡梦中猛然惊醒。他立即意识到可能发生了重大变故,随即迅速起身。这种对政事的高度敏感,促使他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展现出其作为朝臣的职业素养。</p><p class="ql-block">不出所料,使者的话音未落,刘禹锡的面容瞬间变得阴沉。</p><p class="ql-block">唐德宗李适于当夜去世,政局动荡的征兆已然显现。刘禹锡立即准备车马,迅速赶往会宁殿,与早已等候在此的柳宗元进行会面。</p><p class="ql-block">刘禹锡与柳宗元曾在御史台共事,两人任职时间重合。</p><p class="ql-block">按照皇室惯例,太子应在皇帝临终时守候于寝宫外准备接旨。然而这位储君却是个例外,他已有二十余日未曾面见圣上。这种特殊情形在历代帝王更替中实属罕见,打破了既定的宫廷传统。</p> <p class="ql-block"><b>02.</b></p><p class="ql-block">王叔文作为太子的随读人员,迅速联系了刘禹锡与柳宗元,指示他们分别前往邀请太子。与此同时,他协同宰相韦执谊等官员在会宁殿外驻守,严格控制消息的传播。</p><p class="ql-block">李诵身为太子并非不孝,在唐德宗重病之际,他本人也突发中风,导致无法进宫照料父皇。这一突发状况使得东宫属臣们顿时陷入慌乱,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中唐时期政治环境错综复杂,地方藩镇势力割据一方,宦官集团掌控朝政大权。在这种背景下,倘若宫廷内部消息外泄,极有可能引发逼迫皇帝退位的严重事件。这一风险尤其值得警惕,因为当时的皇太子已因重病丧失语言能力,完全无法处理国家政务。</p><p class="ql-block">在朝堂局势中,武元衡作为御史中丞,以及裴度担任起居舍人,这些朝廷要员并未对东宫表示支持。他们各自心怀盘算,立场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由于王叔文反应敏捷,刘禹锡与柳宗元迅速安排车驾将李诵迎至宫中。他们立即颁布先皇遗诏,并确定三日后举行登基大典,李诵由此继位成为唐顺宗。</p><p class="ql-block">唐顺宗在登基之际便已身患重疾,其统治时期极为短暂。朝政实权主要掌握在牛美人和王叔文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素有抱负的王叔文着手实施政治改革,核心成员包括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改革势力对武元衡展开猛烈攻击,最终导致其官职被罢免。</p><p class="ql-block">《革新》的核心理念在于遏制藩镇势力扩张,削弱宦官集团权力,这一政治主张与武元衡、裴度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他们深谙朝廷积弊所在,都意识到变革的紧迫性,因此推动改革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武元衡担忧皇帝无法实际掌权,认为权力转移将导致朝廷陷入混乱。他预见藩镇节度使可能借机发动兵变,这将严重威胁李唐王朝的统治。这种判断体现了其深远的政治洞察力。</p><p class="ql-block">作为政治改革实践者,刘禹锡与柳宗元均怀有经世济民的抱负。然而王叔文倾向于将权力过度集中于自身,导致<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永贞革新》</span>在实施六个月后陷入停滞,最终难以为继。</p><p class="ql-block">新一轮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形势正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随着各方势力的剑拔弩张,局势已呈现出白热化态势。这场争斗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重大影响,整个局面将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各方力量的博弈正在加速,事态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一场大规模的对抗即将展开。</p> <p class="ql-block"><b>03.</b></p><p class="ql-block">唐宪宗李纯在此时继承皇位,成为新一任的唐朝君主。这一事件标志着唐朝统治权发生了重要更迭,李纯正式执掌帝国大权,开启了新的统治时期。作为唐朝第十五位皇帝,李纯的即位不仅延续了李氏王朝的正统传承,同时也为后续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李纯继位的次日,唐顺宗便突然离世,其死亡过程颇为离奇。这一异常情况引发了朝廷官员的猜测,他们认为唐顺宗可能早已被控制,其逝世消息被刻意隐瞒。</p><p class="ql-block">这一事件构成了中唐时期又一个未解之谜,至于太子老师武元衡是否在其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则取决于个人的理解与判断。</p><p class="ql-block">在李纯登基称帝之后,"永贞革新"运动遭到废止,武元衡受到朝廷重用。随后,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成员均被贬为司马官职。不久后,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也在任职期间去世。这一系列政治变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p><p class="ql-block">《刘禹锡》于34岁时被贬至朗州,在此度过了整整23年的时光。这位唐代文人的仕途转折点始于壮年,其漫长的贬谪生涯自此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山靖王后裔,刘禹锡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其父刘绪因安史之乱爆发,举家自洛阳迁徙至苏州,并在当地担任官职。这一迁徙使刘氏家族在江南地区扎根,为刘禹锡的成长提供了新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在刘禹锡的少年时代,他曾在吴兴向当时居住于此的诗僧皎然和灵澈学习诗歌创作。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9岁那年,刘禹锡开始游历长安与洛阳两地,因其卓越的文学才能迅速声名鹊起。尽管他与白居易同年出生,但其成名时间明显早于后者。</p><p class="ql-block">在22岁那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时考中进士,并列金榜。随后两年,父亲刘绪去世,刘禹锡依照礼制返回家乡守孝。</p><p class="ql-block">公元800年,刘禹锡以29岁之龄进入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担任掌书记一职。随后,他随杜佑返回扬州,被任命为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并在短时间内晋升为监察御史。纵观其早期仕途,刘禹锡的晋升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几乎未遇任何阻碍。</p><p class="ql-block">韩愈任职于御史台期间,与刘禹锡、柳宗元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他们彼此欣赏却又立场相左,呈现出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认同的状态。在政治派系上,韩愈与裴度有着同窗之谊,且长期受到裴度的提携。与之相对,刘禹锡和柳宗元则归属于王叔文的政治集团。</p><p class="ql-block">在刘禹锡长达23年的贬谪期间,他确实曾有过重返仕途的契机,然而其性格中强烈的愤世嫉俗特质,使得他对周遭的一切都持批判态度,无论是人事还是环境都难以令他满意。</p> <p class="ql-block"><b>04</b></p><p class="ql-block">公元815年,即唐宪宗元和九年,一批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经历了各自命运的转折。这一年,这些在诗坛享有盛誉的文人墨客,其人生轨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的际遇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共同构成了中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刘禹锡与柳宗元接到朝廷诏令返回京城,经吏部考核后有望官复原职。与此同时,被贬在外的元稹也收到了相同的召回旨意。三人因缘际会,在蓝桥驿站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重返京城的刘禹锡内心充满喜悦,随即前往玄都观游览。目睹十年沧桑变迁,周遭环境已大不相同,唯有人事更迭。当他的目光触及那片盛开的桃林时,不禁联想到自身经历,遂提笔赋诗,以讽刺当朝新晋权贵。</p><p class="ql-block">道路上尘土飞扬,路人都说刚赏完花归来。</p><p class="ql-block">时任宰相武元衡手握重权,在读到这首诗后心生不悦,随即对刘禹锡和柳宗元作出贬谪处理。与此同时,元稹因曾写诗赠予二人而受到牵连,被贬至通州。这一连串的贬谪事件,可谓祸不单行。</p><p class="ql-block">在武元衡遭遇刺杀事件后,白居易随即被调任至江州担任司马一职。这一人事变动发生在较短时间内,两位重要人物相继经历了重大变故。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因此发生转折,从中央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职。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复杂的政治局势。</p><p class="ql-block">原计划将刘禹锡贬至播州,该地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考虑到刘母年事已高,柳宗元主动上书朝廷,提议与刘禹锡互换贬谪地点。基于这一请求,朝廷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为连州刺史。</p> <p class="ql-block">柳宗元在柳州逝世五年之际,将子女托付给挚友刘禹锡。刘禹锡不仅悉心照料这些孩子直至成年,还承担起整理柳宗元诗作的重任。二人之间这份深厚情谊,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刘禹锡在柳宗元逝世之际遭遇了母亲离世的变故,随后由连州调任夔州刺史。此时的刘禹锡已届五十,迈入了知天命的年纪。</p><p class="ql-block">面对仕途坎坷与人生困顿,刘禹锡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824年他被贬至和州期间,即便遭受地方官员的多次刁难,仍选择隐忍退让。然而对方得寸进尺,最终通过刻意安排其入住简陋居所的方式对其进行排挤。</p><p class="ql-block">于是刘禹锡命人将一块巨石移至县衙门前,并在石面上镌刻了传世名作<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陋室铭》</span>。</p><p class="ql-block">《陋室铭》中所述,山岳之价值不在其海拔,而在于是否有仙人居住;水域之灵性不取决于其深度,关键在于是否存在龙类栖息。此间居所虽显简陋,却因居住者的品德而散发馨香。台阶上布满翠绿的苔藓,窗外青草之色映入帘内。此处常与博学之士畅谈,来往之人皆为饱学之士,未见粗俗之辈。</p><p class="ql-block">面对秋日景象,历代文人往往流露出感伤之情,然而刘禹锡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秋词》</span>中却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明确表达了对秋日的独特欣赏,认为其美好更胜春日。</p> <p class="ql-block"><b>05.</b></p><p class="ql-block">在公元826年,刘禹锡在裴度的协助下得以重返朝廷,被任命为东都尚书省官员。当他途经扬州时,意外与白居易相遇,这是两人首次会面。为此,白居易设宴款待,并在席间赋诗相赠,表达对刘禹锡多年来坎坷际遇的同情与感慨。</p><p class="ql-block">在巴山楚水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我已被遗弃了整整二十三年。岁月流转,我始终身处这凄凉之境,与世隔绝。这段漫长的时光里,我独自承受着孤独与苦难,无法摆脱被遗忘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闻笛赋》</span>的吟诵中,我沉浸在怀旧的情绪里,然而回到故乡时,却仿佛成了《烂柯人》中的主角,对一切都感到陌生。</p><p class="ql-block">在倾覆的船只旁边,无数帆船正扬帆而过;枯朽的树木前方,茂密的树林焕发着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聆君今日一曲歌,借酒一杯振心神。</p><p class="ql-block">时年56岁的刘禹锡,虽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倔强的性格。甫返京城,他便前往玄都观游览,并在此创作了诗句。</p><p class="ql-block">《百亩庭中半是苔》描绘了庭院的景象,苔藓占据了大部分地面,桃花已然凋谢,取而代之的是盛开的菜花。</p><p class="ql-block">昔日的桃园主人已不知去向,而曾经的访客刘郎如今再度造访。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唯有这片桃林依旧见证着往昔的踪迹。刘郎的归来,仿佛是对过往岁月的重新审视,也暗示着某种无法割舍的羁绊。这看似简单的重访,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轮回与人生况味。</p><p class="ql-block">随着时局变迁,武元衡离世后,裴度执掌相位,这一人事变动使得他仕途出现转机。不仅免于贬谪之虞,反而获得持续晋升,相继担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等要职。这种政治地位的提升,与其先前处境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暮年,他与白居易、裴度共同选择在洛阳避世而居,三人时常相聚,举杯畅饮,谈诗论道,共赏自然美景,享受着闲适的隐逸生活。</p> <p class="ql-block">从政治立场来看,刘禹锡与裴度本属对立派系,彼此政见相左。然而,由于白居易的居中调和,刘禹锡最终选择改弦易辙,投奔裴度阵营。这种明智的抉择使刘禹锡获得了裴度的庇护与支持。</p><p class="ql-block">白居易被贬至江州期间,幸得刘禹锡堂兄刘十九的慷慨资助,方能维持基本生活。这段经历在白居易晚年创作的诗作《问刘十九》中有所体现,其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步入暮年的白居易,因健康状况不佳而时常感怀,友人刘禹锡见状便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相慰。这句劝勉之言意在表明,即便已至人生黄昏,仍可如晚霞般绽放绚烂光彩。</p><p class="ql-block">历经半世沧桑,刘禹锡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句评价对他而言可谓恰如其分。作为享有"诗豪"之称的文人,他始终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示人。在贬谪夔州期间,他创作的诗篇不仅展现了豪迈气概,更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成为传世佳作。</p><p class="ql-block">谗言的威力不必比作汹涌的浪涛,贬谪者的境遇也无需喻为沉没的沙粒。</p><p class="ql-block">历经无数次筛选与磨砺,唯有去除杂质才能获得真金。</p><p class="ql-block">《公元842年》,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洛阳逝世,享年71岁,死后被追封为户部尚书。在唐代文坛中,他与白居易都属于高寿且得以善终的少数群体。这种境遇的获得,源于二人秉持着相同的处世哲学:明智之人应当远离潜在的危险处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