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说王粲

华夏生辉

<p class="ql-block">建安七子之首,喜欢听驴叫的独特才子——王粲。</p> <p class="ql-block">王粲,山阳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年少便以才识出名,并且深得蔡邕的赏识,甚至蔡邕将自己的藏书都赠予了王粲。十七岁时王粲受到司徒的召见,但因为当时长安局势动荡不安,王粲并没有赴任,而是跟随族兄王凯前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可惜刘表也注重颜值,嫌弃王粲人丑身子弱,性格又不拘小节,于是并没有重用他。甚至本将许配给王粲的女儿都转手嫁给了王凯,使得王粲到手的妻子转眼变成了嫂子。也是在同年,王粲在来的一路上目睹了颠沛流离,名不聊生的惨状,于是写下了《七哀诗》。</p> <p class="ql-block">虽然刘表因为王粲的颜值并不愿重用他,但是王粲的才能确实不容忽略。当时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发动叛乱,刘表发病征讨,让王粲写下了《三辅论》。之后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阋墙,刘表不愿看他俩同室操戈,于是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书中内容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十分精彩。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其子刘琮继位。王粲力劝刘琮归附曹操,使得曹操拿下荆州。王粲投到曹操麾下后,不仅受到了赏识与重用,还和曹操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及其他学者建立了密切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常与其有诗赋交往。</p> <p class="ql-block">曹植跟随曹操期间,作出许多佳作,也奉曹植命作出《七释》,奉曹丕命作《槐赋》、《柳赋》等。之后随曹操征战孙权,作出《从军诗》五首。可惜王粲在返回途中感染疾病不幸去世,时年四十一岁。曹丕知道后率众文士为其送行,王粲喜欢听驴叫,于是让众人学驴叫为其送行。葬礼之后,曹植又作出《王仲宣诔》,可见王粲和曹丕曹植二人交情确实十分深厚。王粲现存作品只有二十余篇,但几乎篇篇都实属精品。其中以《登楼赋》为极佳,以至于元代的郑光祖创作出了《王粲登楼》这一剧作。</p><p class="ql-block">或许王粲比不上当时千古才子曹子建,但也是建安时期文学造诣的顶峰,后面涌现的许多才子在创作手法上蕴含着王粲的影子,也可以看出,王粲的作品的确为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后来,他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发泄自己内心的苦痛,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被誉为千古名赋。</p><p class="ql-block">《七哀诗》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而闻名,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真实地描绘了乱世的悲惨景象。</p><p class="ql-block">《从军诗》是随曹操出征时所写,共五首,诗中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展现了他对曹操的拥护和对国家统一的向往。</p><p class="ql-block">他的诗可分为两期,前期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笼罩着悲凄愤悱的情调,如《七哀诗》。</p><p class="ql-block">后期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如《从军诗》,主要是归顺曹操后,随曹操出征的感受。他的作品兼具功利价值与抒情言志的文学功能,整体风格慷慨凄怆,在文辞表达上精巧华丽。</p><p class="ql-block">其五言诗作内容广泛,重于抒情,意象丰富,多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抒发意境。钟嵘曾评价王粲的诗“文秀而质羸”,即文辞秀美但风格较为柔弱。作为建安时代创作五言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王粲在创作形式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五言体形式,并推动了五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发展。从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五言诗的形式、内容、水平都在不断扩大、充实、提高。在赋方面,王粲有赋二十五篇,其取材多样,包含咏物、纪行、抒情等诸多类别。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登楼赋》《初征赋》《槐赋》等。《初征赋》作于跟随曹操西征的过程中,描写了出征途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登楼赋》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把思乡之情与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互相融合,成为开魏晋抒情短赋之先的佳作,赢得了曹丕“虽蔡、张不如也”的高度赞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