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悦谭》作品集(九十四)

三叶草

<p class="ql-block">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母 校 寻 踪</p><p class="ql-block"> 张福顺</p><p class="ql-block"> 屈指算来,一九六四年从鹤壁市六完小毕业已六十余年。不久前的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与同学、朋友相约,从新区乘车三十多公里,来到想念已久的母校,寻找昔日的足迹和尘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鹤壁集地区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成片的破旧砖瓦平房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学校前原本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马路变得平坦整洁。相邻的一粮店门前是我上下学必走之路,这里的土道石阶都留有我的脚印。如今一粮店老屋还在,却异常破旧凋零,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无声地诉说着六十年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来到母校旧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整齐漂亮的楼房,记忆中的几排平房教室早已片瓦无存,学校前的操场也不复存在,变成了宽阔的校园。校门前赫然标示着“鹤壁市鹤山区实验中学”几个大字。这天是星期天,学生休课,学校大门紧闭。我们向门卫师傅表明身份和来意。门卫师傅得知我们是这里早年的学生,十分热情,马上请示并经领导同意,我们得以顺利进入校门。</p><p class="ql-block"> 凭着六十年前的记忆印象,我们找到了曾经就读的六一班教室位置。不过眼前早已不是过去的教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校内一排排平房变成了一栋栋新楼,原来的教室自然也不复存在。不过我们还是从楼房底层穿楼而过的楼道看出了与昔日平房拱洞的相似之处。我和同行的同班同学赵海生站在记忆中的教室前,相互指点、确认着曾经的物像位置:六一班、六二班、教导处、班主任张振济老师的宿舍以及东院的教师食堂、学校后边的学生厕所……</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看着眼前漂亮的楼房和校园,虽然面貌全新,但记忆犹在。眼前的每一处都曾有我们的身影和足迹,许多往日的影像还历历在目声声在耳:老师在讲课时的声音和神态、同学们在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和晚自习就着煤油灯伏案自习的场景、某同学被老师提问时回答不出的窘境、同学们排队出操时的哨音口号声、课间女同学跳皮筋踢包、男同学追逐嘻闹的身影……至今我还能记得班里多数同学的学号和班干部的名字。再看楼道,过去的拱形过道墙壁上还曾张贴过我们六一班和六二班的考试成绩单。这一切一切,都是我脑海中鲜活灵动、一生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心中陡然生出几分感慨。我曾在这里勤奋读书、积累知识,也曾在这里立下志愿,孕育梦想。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一一张振济老师,在他的严格管理和谆谆教导下,我爱上了学习,特别爱上了语文,以至于小升初考试语文成绩名列榜首,先得知消息的张老师还特意到我家报喜。这也成为了我继续进步的动力。回顾几十年用我所学、从事写作的工作经历,我真得要感恩我的母校,感恩我的老师。母校是田园沃土,老师是辛勤园丁,而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一棵棵幼苗,在这里滋养发育,成长为祖国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光阴似箭,母校从市六完小到市六中再到如今的鹤山区实验中学,越变越年轻漂亮,而我和我的同学们却从稚嫩少年变成了古稀老翁老太,其中还有十多位同班同学已经作古,更加令人感叹人生短暂。往事如烟,许多人生故事早己被时光磨灭遗忘,但我对六完小的思念却从未淡漠。今日母校重游,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 游于2025年4月13日 </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5年4月27日</p> <p class="ql-block">一一</p><p class="ql-block"> 久违的炒凉粉</p><p class="ql-block"> 张福顺</p><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节回乡祭祖,竟吃到了心仪已久的炒凉粉,这是我此前未曾想到的。一碗普通的炒凉粉,牵动了我心心念念几十年的故乡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在焦作武陟农村老家度过,六十五年前我们全家离开家乡来到了鹤壁。虽然大半生时光荏苒,但至今还有许多当年的美好记忆在我脑海中时时闪现,包括老姨夫制作的家乡美味炒凉粉。</p><p class="ql-block"> 距我家几里外的陶村,有一门亲戚,我妈妈叫姨,我自然叫老姨了。老姨夫的炒凉粉在附近村镇乡里颇有名气。他做的绿豆凉粉色泽金黄,香味诱人,堪称一绝。只要逢会,老姨夫的凉粉摊子都会出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老姨夫的卖凉粉生意既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所需,也满足了十里八村众乡亲特别是老熟客们的味蕾。</p><p class="ql-block"> 位于我们村和陶村中间的小董村是当时的公社政府所在地,也是一个大村子,自然少不了农贸集会。记得我刚记事时,妈妈每次带我去小董赶会,去之前总会说:“去你老姨夫摊上吃凉粉。”集市上人来人往,商铺商摊云集,问价购物是大人的事,我一心惦念的是炒凉粉。待妈妈逛街购物完毕,便带我来到街东头的老姨夫凉粉摊前。每次来都看见条凳上坐满了吃着或等待着吃炒凉粉的乡下人,身边放着袋子或篮子,里边装着刚刚购买的各种用品。这些食客大多是趁赶集顺便来打牙祭的,也有人来赶集就是为了这碗炒凉粉。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吃一碗炒凉粉也算奢求了。在我的印象中,老姨夫言语不多,却勤快能干,待人善良厚道,老少无欺,加上一手炒凉粉绝活,在众多食客中口碑甚佳,生意做得很红火。只见他手脚不停地忙碌着,热油在锅里“吱吱”的响声以及铁铲与铁锅的撞击磨擦声,像一部特殊的交响乐,而老姨夫就是这支交响乐的演奏者。随后,一碗碗热腾腾、金灿灿的凉粉便送到食客们面前。喷香的味道也随即弥漫在摊位周围。有时老姨也在摊位上帮忙。老姨看到我们,脸上立刻绽开慈祥的笑容,拉拉我的手,摸摸我的头,说:“乖孩儿,先坐下,一会儿吃凉粉。”妈妈总是回答:“不急,先忙别人。”而我却只会拉着妈妈的手,腼腆地笑着。一会儿功夫,一碗我期盼的炒凉粉也摆在了我的面前。碗中的凉粉呈方块片状,薄厚均匀,金色透亮,经过平底铁锅的煎炒,一面焦黄,一面柔软,色味俱佳。我迫不及待地吃着,旁边的老姨和妈妈不时提醒我:“慢点吃,别烫着。〞炒凉粉的美味以及老姨慈祥的笑容、老姨夫忙碌的身影甚至摊位前客来客往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令我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自幼年离开老家在外工作生活回乡甚少,老姨和老姨夫多年前也已经作古。原以为老姨夫的炒凉粉也与我绝了缘。想不到的是,这次回乡,我从三姨家表弟表妹口中得知,老姨夫的炒凉粉手艺由女儿女婿继承下来,如今也在家乡周边赶集设摊售卖。真是意外的好消息。这天,我和弟弟妹妹们趁回乡之机,在小董村三姨家做客。虽然三姨不久前病故,但表弟表妹们一如既往地热情满满。正好这天是小董村逢会。表弟知道了我的心愿,专程到集市老姨夫女儿女婿摊位上为我们买来了炒凉粉。我细细品味着,努力回忆着,还是那样色泽金黄,还是那样鲜香可口,正是我熟悉的模样和味道。我口中享受着炒凉粉的美味,心中默念着:“久违了,我心心念念的炒凉粉!回来了,我割舍不断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当然,家乡的美味不只有炒凉粉,分布在集市各处的牛肉丸、羊肉汤、羊杂碎、小车牛肉、刻花烧饼和表面沾满芝麻的火烧等,都是我钟情向往的家乡美食。记得进城若干年后,我坐长途汽车回老家在焦作下车,见到长途汽车站门前有一个卖羊肉汤的摊子。看着放着羊架、羊头的大锅中沸滾的羊汤,我就想起热闹的小董集市,想起那同样的羊汤美味。我忍不住地在摊位前坐下,来上一碗,再接过摊主递过来的烧饼,先吃为快。不仅为了充饥解馋,更为了那心中的一抹乡情。</p><p class="ql-block"> 彷佛一晃之间,时空已过几十年,我也从懵懂少年变成了七旬老翁。家乡的各种美味小吃却始终让我难以忘怀。特别是那碗包含着童年记忆和无限思乡情怀的炒凉粉。今年的清明回乡之旅,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可谓不虚此行,乐哉幸哉!</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0日</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又忆槐花香》</p><p class="ql-block"> 文/意林</p><p class="ql-block"> 春风轻抚河边古老的枝丫, 槐花如雪,洒落一地芳香。 它们在枝头低语呢喃, 诉说着岁月静好的篇章。 每一朵槐花都藏着甜蜜, 那是童年的味道,纯真而清晰。 在那片熟悉的树荫下, 我们追逐嬉戏,忘却了时光。</p><p class="ql-block"> 槐花香,飘过田野与山岗, 它带着故乡的温柔与希望。 那些被岁月染成诗篇的梦, 在槐花的香气中,渐渐苏醒。它不似玫瑰那般热烈奔放, 却有着最质朴的温柔模样。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槐花香,是心底最柔软的慰藉。即使时光流转,岁月漫长, 那槐花的香,永远不会遗忘。</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天,槐树的花便如约绽放,满树繁花似雪,一簇簇、一串串,挂满了枝头。远远望去,仿佛一片洁白的云霞。微风拂过,花瓣如雨般飘落,洒在泥土上,铺就一条洁白的小径,踏上去,软绵绵的,带着淡淡的清香。</p><p class="ql-block"> 洁白如雪的槐花,不仅好看还好吃。 把它炒着吃,蒸着吃,怎么吃都奇特,怎么吃都清香。每一年的春天,我都要做出槐花的美味佳肴让全家品尝,吃一吃我心心念念的槐花。把槐花与肉相结合,剁成馅,包饺子,包包子,肉的香味与槐花的清香合二为一,味道美极了。槐花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奢饰品,槐花是现代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又特想回味的树头宝,真是贫时想着它,富时也忘不了它。今年的4月19号星期六,我们和儿子一家中午槐花饺子,晚上蒸槐花。一起品尝这特别的“美味佳肴”,其乐融融,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槐花我爱你,爱你的清新淡雅,爱你的清香脱俗。你是我心底一缕温暖的光, 照亮在我心里前行的每一段路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赋一首小词:</p><p class="ql-block"> 《鹧鸪天.槐花》</p><p class="ql-block"> 翠叶轻摇春意浓,</p><p class="ql-block"> 槐花似雪舞东风。 </p><p class="ql-block"> 枝头簇簇香飘远,</p><p class="ql-block"> 院落深深梦惊鸿。</p><p class="ql-block"> 情缱绻,意朦胧,</p><p class="ql-block"> 流年往事忆无穷。</p><p class="ql-block"> 繁花落尽情难了,</p><p class="ql-block"> 岁月安时念旧踪。</p><p class="ql-block"> 2025.4.20</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p><p class="ql-block">畅游古镇忆少年</p><p class="ql-block">图文/志平</p><p class="ql-block">雏子成长地,</p><p class="ql-block">春意艳阳天。</p><p class="ql-block">相约旧地游,</p><p class="ql-block">九孔桥头见。</p><p class="ql-block">携手漫步少年旧景,</p><p class="ql-block">心中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六完小,</p><p class="ql-block">一粮店,</p><p class="ql-block">柏灵桥,</p><p class="ql-block">上东山。</p><p class="ql-block">游故居,</p><p class="ql-block">看工作旧址。</p><p class="ql-block">触景生情,</p><p class="ql-block">故事万千。</p><p class="ql-block">讲述虽为平常事,</p><p class="ql-block">讲者神采飞扬,</p><p class="ql-block">听者心中不烦,</p><p class="ql-block">一缕乡愁存心间。</p><p class="ql-block">午时过,</p><p class="ql-block">驻酒馆,</p><p class="ql-block">举杯对饮,</p><p class="ql-block">畅谈古镇变迁。</p><p class="ql-block">初心赤诚,</p><p class="ql-block">激情诵读主席诗篇。</p><p class="ql-block">虽已白发苍苍,</p><p class="ql-block">赤子之心依然。</p><p class="ql-block">2025.4.15</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p><p class="ql-block">七律.七秩向学情</p><p class="ql-block"> 傅中林</p><p class="ql-block">七秩芳华恋墨神,</p><p class="ql-block">唐诗晋帖意情真。</p><p class="ql-block">淇河柳岸思仙圣,</p><p class="ql-block">云梦斋中舞凤麟。</p><p class="ql-block">耕作书山天地阔,</p><p class="ql-block">舟行学海岁时新。</p><p class="ql-block">老牛自晓残阳晚,</p><p class="ql-block">灯火三更伴北辰。</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p><p class="ql-block">谷雨游许沟并金山寺</p><p class="ql-block"> 文/山青水秀</p><p class="ql-block">西行薄雾漫天空,</p><p class="ql-block">友约共访翠微中。</p><p class="ql-block">欲见太极阴阳迹,</p><p class="ql-block">却遇山间道路封。</p><p class="ql-block">隐士遗踪今尚在,</p><p class="ql-block">桃园古韵意无穷。</p><p class="ql-block">且摄青山留旧忆,</p><p class="ql-block">酒香笑谈话无穷。</p><p class="ql-block"> 2025.04.20.</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哪壶不开提哪壶“之由来</p><p class="ql-block"> 张全来整理</p><p class="ql-block"> 从前,南方某县城,有个人从农村到县城开了个茶馆。这个老板平生酷爱喝茶,于是,他决心把茶馆经营好,一方面满足自己爱喝茶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好养家糊口。</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来自农村,正直,善良,纯朴,勤劳是他的本质。平时,他热情待客,服务周到。把茶馆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板凳,茶壶茶具,更是一尘不染,摆放的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几年下来,这个茶馆名声雀起,闻名遐迩。话说这年,此县城新来了一个县太爷,这人也是爱茶如命。新官上任以后闻听本县有一茶馆特好。于是,便得闲前去喝茶。茶馆老板自然是笑脸相迎,殷勤服务。县官大人喝完茶,装模作样要付茶钱,老板忙不迭地推辞,口中说道;“这可使不得,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能来我这喝茶,这是给我天大的面子,我怎能收你老人家的茶钱。万望你老人家以后能常来我这小店喝茶,我这里就蓬荜生辉了。”这时,这位县太爷,也就顺水推舟,道了声谢就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从今往后,这个县太爷便天天光顾此店,茶毕便打个招呼欣然去了。</p><p class="ql-block"> 茶馆本是做生意的,如此经年累月地喝茶不付茶钱,老板心中自是不悦,免不了在自家的饭桌上发牢骚。这些话被他的儿子听在耳朵里,记在了心里。</p><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天,茶馆老板偶染风寒,浑身不适,需要在家吃药休养几天。于是,便分咐他的儿子前去茶馆照应经营。十天半月过去,老板痊愈,前去換他儿子。忽然发现县太爷一连三天都不曾光顾。顿感蹊跷,便问他儿子是何原因。他儿子说道:“哪有这样当官的,我们是小本买卖,我们也得养家糊口,你当官就可以常年累月来我家喝免费茶,反正我年轻,又假装不会经营,他来了以后,我自然是笑脸相迎,热情周到服务,只是有一点,哪壶不开提哪壶,他若不吭,倒还罢了,他若不满,我便假装不懂,给他赔礼道歉就是。就是这样,一连三天,这位县太爷也就不来蹭茶了。”</p><p class="ql-block"> 茶馆老板听完儿子的一番话,假装生气地在他儿子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说道:“臭小子,真有你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