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夏,虽然是中国地理上面积最小的省份,却拥有着历史课本里的西夏王朝,语文课本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宁夏集聚山、河、草原、沙漠、湖泊,是地理书中的中国微缩盆景,电影大话西游里的经典画面和电视剧山海情里的故事美景,这里有中华母亲河~黄河,胜利之山六盘山,中国最美旱作梯田彭阳梯田,百战之山贺兰山....</p> <p class="ql-block">D1~兰州</p><p class="ql-block">D2 兰州~中卫66号公路~北长滩古村~沙波头~鸣沙州古塔~双龙石窟石空大佛寺~高庙~中卫市</p><p class="ql-block">D3 中卫~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西夏王陵~银川市</p><p class="ql-block">D4 银川:腾格里沙漠五湖穿越~三关口明长城</p><p class="ql-block">D5 银川:黄河古渡~宏佛塔~承天寺塔~海宝塔~玉皇阁</p><p class="ql-block">D6 银川~青铜峡~须弥山石窟~火石寨~固原</p><p class="ql-block">D7 固原博物馆~崆峒山~平凉</p><p class="ql-block">D8 平凉博物馆~【延恩寺塔/武康王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span>】~庆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D9 庆阳北石窟寺~彬州大佛寺/开元寺塔~蓝田水陆庵~安康</p><p class="ql-block">D10 安康~</p> <p class="ql-block">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p><p class="ql-block">宁夏不大,只有五座城市,各个风华绝代,塞上江南银川、中国版的摩洛哥中卫、鱼米之乡吴忠、塞上煤城石嘴山、丝绸古镇固原。</p><p class="ql-block">宁夏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无数的令人惊叹的文化古迹,环宁夏之旅于五一短假期。</p> 沙与海的传奇城市 中卫 <p class="ql-block">中卫市地处中国陆地几何中心,扼守宁夏“西大门”,是亚欧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和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卫是全国西气东输的战略通道,有“中国气脉”之称。</p> <p class="ql-block">《中卫道中》</p><p class="ql-block">清代:张谦宜</p><p class="ql-block">树杪见中卫,河流绕古城。</p><p class="ql-block">秋风吹旷野,落日下孤城。</p><p class="ql-block">边徼无烽火,征车不再行。</p><p class="ql-block">家家收获罢,歌舞庆昇平。</p> <p class="ql-block">《中卫》</p><p class="ql-block">明代:朱秩典</p><p class="ql-block">云黄天白日曛,沙白风高塞草殷。</p><p class="ql-block">驱马渡寒流,断岸危桥石磙磙。</p><p class="ql-block">下马叩荒祠,落日空山钟磬沉。</p><p class="ql-block">四望无人烟,颓垣荒草翳。</p><p class="ql-block">长河浩茫茫,群山高插天。</p><p class="ql-block">边风动地吹,白日无光彩。</p><p class="ql-block">黄沙扑面来,眯人双睛睇。</p><p class="ql-block">汉兵三十万,白骨屯边鄙。</p><p class="ql-block">至今余长城,残阳照古垒。</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中卫市地域为羌族和戎族的杂居地。</p><p class="ql-block">秦汉至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秦并六国后将中卫纳入版图,自此有10代王朝设郡置县。秦代属北地郡富平县,治所在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北部。</p><p class="ql-block">西汉属安定郡眴卷县,治所在今中宁县古城镇。</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和北魏属灵州郡鸣沙县,治所在今中宁县鸣沙镇。</p><p class="ql-block">隋唐至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北周置会州。隋唐属雄州和丰安县,治所在今中宁县石空镇石空堡村。</p><p class="ql-block">北宋属昌化镇,治所在今中卫市附近。</p><p class="ql-block">西夏建国后,境内设县建制为应吉里寨,后升为应理州,治所在今中卫市。元朝仍设应理州。</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元年(1403年),由右护卫改置为宁夏中卫。</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沙坡头区、中宁和青铜峡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p> <p class="ql-block">使至塞上 王维</p><p class="ql-block">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p><p class="ql-block">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p><p class="ql-block">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p><p class="ql-block">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p><p class="ql-block">在大西北的中卫,有这样一条秘境公路 手牵黄河背倚大漠.....</p> <p class="ql-block">进入中卫地界,眼前豁然开朗,在西部,戈壁滩、公路和天空所构成的画面令人惊奇,上面是天,左右两边是戈壁,而中间就是所行驶的公路,仿佛是大地的行为艺术创作的色块与线条,简洁又纯粹。</p> <p class="ql-block">沙坡头区<b>中卫66号公路</b>,是一个自驾网红打卡点。在公路的两边,景色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条公路全长约38公里,历史悠久,两边北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军事防御和原始古朴生态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笔直的公路,野旷的戈壁,荒凉的大漠,起伏的山谷,在这样的公路上驰骋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国大西北的宁夏中卫,黄河与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也藏着这样的一条秘境公路,手牵黄河背倚大漠,一路风光一路美景,被称为“中卫66号公路”。</p> <p class="ql-block">一路抵天际,两畔连黄土</p><p class="ql-block">驶出沙坡头到孟家湾岔路口拐上乡间公路后,沿途的路上喷汇有大大的“66号”路标指示,公路从山间开出,先是穿越黄河沿岸的黑山峡,与黄河并行,之后通过起伏的丘陵,笔直的道路向天边延伸,一眼看不到尽头,完全是一种荒凉戈壁的壮观景致。</p><p class="ql-block">公路延伸进了山间,弯曲,直行,上坡,下坡,满眼望去是无尽的黄土地以及一望无际的戈壁。</p> <p class="ql-block">“中卫66号公路”起点就在沙坡头,其实这是一条中卫通往黄河古村落北长滩古村落的普通乡村公路,因为要通过起伏的山谷,在黄河边穿行,因而拥有着中国大西北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中卫66号公路”的尽头,就是幽静的北长滩古村。</p><p class="ql-block">北长滩村坐落于崇山峻岭中的黄河峡谷北岸,因黄河冲积形成的滩涂地而得名。小村背倚大山,面朝黄河,依山而建的房屋高低错落,极富有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人去楼空的院落、路边伫立的清代商铺遗址、转动不止的老水车,北长滩村每一处,都是过去</p> <p class="ql-block">步入其间犹如走进了历史中的西北农村,一户户人家古朴原始,目之所及皆为土黄,仿佛是呼应滔滔流过的黄河,院墙多用石块堆砌而成,院落布局和房屋结构,仍保留了明清时代当地传统的“四梁八柱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新式材料修成的村委会大院和不同色块小屋组成的汽车自驾营地,有些突兀,也有些令人感慨,时代变迁,光阴逝去,一步一步抹去从前..</p> <p class="ql-block">绵延万里的“腾格里”大漠以其不可遏制的凶蛮滚滚南下,被波涛汹涌的黄河拦住去路,陡然隆起了200米左右的高大沙山,成就了闻名遐迩的“沙坡头”名号。一面是腾格里沙漠的“入口”,一面又依靠着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沙坡头既有波澜壮阔的气势,也有宁静祥和的怡然。沙丘起伏,茫茫无际的奇景,九曲十八弯的滔滔黄河和人造绿色长城集于一地,南岸的香山山峦叠嶂,险峻挺拔,万里长城蜿蜒山间,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沙坡头是黄土高原的一道奇观,河流、戈壁、荒漠、绿洲、原野多种水火不容却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融为一体,依傍黄河穿越沙漠</p> <p class="ql-block"><b>中卫高庙</b></p><p class="ql-block"><b></b>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区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据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中卫高庙始建。</p><p class="ql-block">崇祯四年(1631年),新鼓楼始建。</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宁夏发生强烈地震,使高庙的上层建筑几乎倾圮。地震后重修,四年内修缮完工,起名“新庙”。</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1月3日),宁夏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寺庙内的大部分建筑倒塌。之后,又逐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新鼓楼遭火焚。</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卫高庙重建。</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门前广场上的法戒楼和寺院内的砖砌牌坊、东西转楼、东西天池,改称“玉皇阁”。</p><p class="ql-block">1942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庙会,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灾,使南天门以上建筑全部焚毁。翌年再度兴工重建,并扩大殿宇,增加高度,历时四年,于1946年竣工,起名“高庙”。</p> <p class="ql-block">建筑共有三层,左右对称,渐次伸进升高,形似凤凰,楼角高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p> <p class="ql-block">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p><p class="ql-block">“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p><p class="ql-block">横批是:“无上法桥”</p><p class="ql-block">中卫高庙砖牌坊建于咸丰年间,“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完全展现出三教和的文化理念。</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连,呈逐步增高之势。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飞桥相连,整个建筑群以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翘,曲廊有致,亭廊相连。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结构紧凑。在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不同风格的殿宇。</p> <p class="ql-block"><b>鸣沙洲塔</b>,原名安庆寺永寿塔,俗称鸣沙塔,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重修安庆寺碑记》载: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坤道弗宁,震动千里,山移谷变,寺院倾颓。</p><p class="ql-block">《重修鸣沙州安庆寺永寿塔碑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以来,屡施营膳之费,工程浩大,未易速竣。明万历八年(1580年)三月,完工,复起塔名为“永寿”。</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地震使“永寿塔”复崩其半。</p><p class="ql-block">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空心砖塔,原高14级,建在高出地面1.5米的夯土台上,塔底边长3.14米。鸣沙洲塔塔座是用砖砌成的八角须弥座。塔体是一座八角密檐楼阁式空心砖塔,青砖挑檐,白灰抹缝,角挂风铃,宝瓶攒尖。第一至第四层的塔檐下有枋子,为第一层砖砌、上出一跳、一斗三升,棱角牙子相间的砖砌假斗拱。</p><p class="ql-block">各层均开有券门,第一层进塔的门高1.7米,宽0.7米,第二层只有一个向南开的单券门,第三、第五层双券门东西相通,第四、第六层双券门南北相通,七层以上塌毁无存</p> <p class="ql-block"><b>双龙大佛寺石空寺石窟</b></p><p class="ql-block">石空寺有东西两院,石窟造像在东院,西院礼佛。原有焰光洞、九间无梁洞、卧佛洞、灵光洞、龙王洞等石窟13座。现仅存九间无(没)梁洞一座。</p> <p class="ql-block">据《甘肃新通志稿》:“石空寺造像,……以寺得名,寺创造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发掘出土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彩塑像、壁画、地砖、铜镜、铜像等国家珍贵级别的文物100多件,部分壁画和彩塑像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p> 塞上江南 银川 <p class="ql-block"><b>西夏王陵</b> 东方的金字塔</p><p class="ql-block">贺兰山下的神秘遗迹</p><p class="ql-block">西夏由来自青藏高原的党项民族建立,公元1038年建国后,一度与宋、辽、金并立,鼎盛时曾控制河西走廊,其都城兴庆府建于今宁夏银川市,公元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攻灭,此后逐渐销声匿迹,其党项族也融于藏族汉族等</p> <p class="ql-block">1938年,德国飞行员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将他在中国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在银川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了西夏王陵。</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p> <p class="ql-block">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其中李继迁葬于裕陵,李德明葬于嘉陵。此后,在西夏国存续期间,除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末主李晛之外,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但没有记载埋葬的具体位置。</p> <p class="ql-block">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末主李晛投降,不久后被杀害,葬处不详,西夏灭亡。此后,西夏王陵被蒙古军队严重破坏。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并且已经出现了认为这里是西夏王陵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p><p class="ql-block">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p> <p class="ql-block">参观西夏王陵一般从博物馆开始,然后可选择3号陵及1、2号陵墓参观。</p><p class="ql-block">3号俗称“昊王坟”,是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武烈皇帝的陵墓,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p><p class="ql-block">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王陵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包括建筑构件、石器石刻、瓷器、钱币、铜铁器、绘画、雕塑等。</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出土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文臣头像、雕龙栏柱、石马以及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的西夏绢画、泥塑佛像头、罗汉头、贴金木雕观音像、西夏木雕女伎乐等皆为精品</p> <p class="ql-block">龙首鱼身的绿釉鸱吻</p><p class="ql-block">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鸱吻构件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量人面鸟身的迦陵频伽</p><p class="ql-block">是佛教中的“妙音鸟”</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中的碑亭放置碑文,碑文底座是巨乳怒目的石雕力士形象,其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眼圆睁而外突,兼具突厥石人、佛教力士和汉族碑座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一刻有文字的力士为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石雕龙柱</p><p class="ql-block">1974年出土于6号陵盗坑底部,高123厘米,直径33厘米。柱身三面刻二龙戏珠云纹浮雕图案,另一侧为平面上下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凿眼,可与横栏套合。这件文物展示了西夏建筑中龙的崇拜和中华民族构图审美意识。</p> <p class="ql-block">西夏境内不仅有党项族,也生活着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不同的生业方式,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给西夏文化带来多元特征,西夏陵中的大量遗迹,反映了西夏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证实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夏绢画、泥塑佛像头、罗汉头、贴金木雕观音像,这些文物均出土于贺兰县宏佛塔</p> <p class="ql-block">西夏的钱币在形制上与我国古代一直流行的方孔圆钱没有太大区别,但规格较小。初代铸币“大夏国宝”为魏碑体汉字,此后所铸钱币多为西夏文。</p> <p class="ql-block"><b>三关口明长城</b></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年(1531年)宁夏佥事齐之耗“万金”,修筑了南起大坝堡,北连三关口,长达80公里的长城,后被风沙填平。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重新奏筑修葺了旧有边墙,增筑了三关口以北长城。头道关关墙南北与长城连接,此地山势开阔,是“缓口可容百马”之处。北侧城墙沿山脊向北延伸,墙体以石块垒砌,城墙每段拐弯处,各有墩台一座,墙、墩台已残损,仅留部分基址。</p> <p class="ql-block">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p><p class="ql-block">头道关向西6公里即二道关,关口南侧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头,山头上设有墩台,台11米见方,高约8米。</p><p class="ql-block">三道关东距二道关4公里,此关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class="ql-block">“一半沙漠一半绿洲”</p><p class="ql-block">银川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两者的共同守护孕育出“塞上江南”的独特景观。这里不仅多湖泊湿地,还临近沙漠景观。大漠孤烟直与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奇妙结合</p> <p class="ql-block">一千年前的银川作为西夏的都城,见证了党项族政权的建立。西夏王国不仅与宋辽金对峙近两百年,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最终虽未躲过被蒙古铁骑颠覆的命运,但关于它的记忆早已被永远封存在西夏王陵悲壮的景色中。</p> <p class="ql-block"><b>宁夏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的岩画是馆内最古老的文物,大规模原生态真迹隐藏在贺兰山中。这些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用以传递心意的图画。</p><p class="ql-block">岩画记录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展示出当时热闹繁忙的游牧图,有些岩画上甚至还能看到如今早已经灭绝的动物物种。</p> <p class="ql-block">风沙吹不散</p><p class="ql-block">西夏千年的泪</p> <p class="ql-block">竹雕(西夏):竹雕通体呈长方形,细浅阴刻,左边上端有一圆孔,右端已残。竹雕中所描绘的情景应为当时中原人民的生活场景:有庭院、松树、假山、窗户、花卉和人物。其中两位男子,头扎发髻,身着宽袖长衫,腰间系带,一人正轻手轻脚捕捉草丛中的虫鸟;另一人静立在屋檐下旁观,其形象逼真,布局适宜,造型美观。</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牛(西夏):这件青铜铸造的牛屈驶而卧,体态健壮,比例匀称,造型逼真,个体硕大。铜牛中空,外表通体婆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姿金等工艺集于一体,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如此精美"牛造型"工艺品,说明了牛在西夏有比较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彩绘泥塑罗汉像(西夏):罗汉圆顶光头,粗眉细眼,眼珠乌亮,眼角稍翘,鼻梁高直。结痂趺坐,身着交领袈裟,腰部束带,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衬底,上绘白色团花;大衣用黑色绘出格子图案,领边和方格图案内刻画繁密的花卉纹,纹饰上贴有金箔,但多已脱落。此像体态丰满,神态怡然,形神兼备;纹饰线条流畅,技法运用纯熟。</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刻胡旋舞木门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墓主人何姓是来自西域康国昭武九姓中的一支。两扇墓门各浅雕一个胡旋舞男伎,胡人形象造型生动,舞姿健美,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是唐代风靡一时的胡旋舞实物见证,是丝路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石雕力士志文支座</p><p class="ql-block">1974年,出土于宁复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长68厘米 宽65厘米 高62厘米。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关于它的用途,至今还无定论。</p><p class="ql-block">整个支座是一个男性大力士的造型,双目突出,眉头紧锁,獠牙外露,肩与头齐,下颚抵于胸前,双手压膝,跪坐于地。</p><p class="ql-block">这件石雕支座,座顶刻有西夏文字,而支座背部则刻有汉字一行“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p><p class="ql-block">这类支座在西夏陵区曾出土十几件,但唯有此件上刻有西夏文字,而且其雕刻手法既有唐宋特色,又含党项族的民族风情,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研究的样本,也反应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贺兰山岩画</b>,史前人类在岩壁上留下的无尽想象</p> <p class="ql-block">一种故事,叫做岩画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有一段旅程,叫做观千古岩画,品雄浑贺兰。</p> <p class="ql-block">千年前的古人们,将生产生活场景,陆续地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用来记录生活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生活时代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在贺兰山坚硬的岩石下刻画了一幅幅神秘的符号,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极强的写实性,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的最经典作品——太阳神。放射状的光芒,古拙的人面,让人不禁好奇到底原始的宁夏人想要发出一种怎样的表达?太阳神前的桌子上放着贺兰山模型,标注着其中所有岩画的分布。</p> <p class="ql-block">宁夏博物馆里珍藏着许许多多岩画,但深入贺兰山,观看自然之中的人类遗迹还是观感不一。</p> <p class="ql-block">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画</p><p class="ql-block">也是凿刻在石头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巍峨壮丽,是我国西北地理、气候、生态的重要分界,也是历史上军事、政治、文化的博弈交融之地。自远古到汉代,直到西夏时期,先民们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图解——岩画,造就了扑朔迷离、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时间流逝,世事沧桑,但顽强的人类还是留下了一串串的惊叹号</p> <p class="ql-block">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b>拜寺口双塔</b>,已有近1000年历史,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拜寺口双塔,是一对砖砌佛塔。</p><p class="ql-block">东侧的塔称为东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层,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的浮雕;</p><p class="ql-block">西侧的塔称为西塔,西塔也是13层高,较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p><p class="ql-block">两座佛塔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都属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塔身第一层较高,以上每层檐与檐之间距离较短,而且向上逐层收缩。塔顶筑有上仰莲花瓣形刹座,上托11层相轮。塔心室为圆形,面南辟有拱券门,室内采用厚壁空心木板楼层结构,原设有木梯,可以登临至顶层。</p> <p class="ql-block">西夏人尊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很多宏伟的佛寺和佛塔,特别是在他们心目中的“圣山”贺兰山中,更是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很大的佛教寺院和佛塔。</p><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兵荒马乱,山泉枯竭,民不聊生。有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庙里的老僧依稀听到有人在半空中说话。</p><p class="ql-block">“此地不可久留”。老和尚出庙观看,只见拜寺庙东西两侧各约50来步远的地方不知何处飞来了两座亭亭玉立的佛塔。老和消心想,天长日久难耐孤寂,只有钟声为伴,若有这两座塔相陪那该多好,决不能让它们再飞走。于是老和尚心生一计,点着一把火烧伤了东边一塔,西边一塔也就留下来了。因而得名“飞来的”拜寺双塔。此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p> <p class="ql-block"><b>宏佛塔</b>俗称“王澄塔”、“王澄堡塔”、“半截子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的一处寺庙废址内,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p><p class="ql-block">宏佛塔呈楼阁式塔与覆钵式塔相结合的造型,塔下部为三层楼阁式塔身,上部为覆钵式塔体。一般说来,楼阁式塔为中国传统的塔类造型,特别是八角楼阁式塔为宋代中国南北方的主要塔式。覆钵式塔是由印度的窣堵坡演变而来,唐至宋代流行于西藏和中国北方地区。宏佛塔将这两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造型,这在中国古塔中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塔基</p><p class="ql-block">塔基平面呈正八边形,每边与塔壁平行,青砖铺地,条石镶边三级而上。</p><p class="ql-block">塔身</p><p class="ql-block">塔身为三层八角楼阁式建筑,通高三层,约25米。每层由塔壁、塔檐、斗拱、平座组成。平面呈正八角形,三层塔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每层三间,有上下两重檐,均以迭涩出檐。下檐迭涩牙砖12层,出檐一米左右,檐下每面饰有两组粗壮浑厚的砖雕斗拱,塔棱的转角处饰有一组斗拱,均系一斗三升的仿木结构,在塔檐八个转角处装有木质角梁,下挂铁质风铃,三层共挂风铃24个。上檐三层选涩砖,出檐较短,檐下每面和塔棱的转角处,均饰有一斗一升的砖雕斗拱。第一层高4米,南面辟有券门门高2.4米,宽0.95米,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花、鸟等图案。</p><p class="ql-block">塔刹</p><p class="ql-block">塔刹,安置于三层塔身之上,它是一个完整的十字折角覆钵式塔体,总高度为16.69米。宏佛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塔身和塔刹高度大致相等,这是宁夏众多佛塔中独特的结构。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其基本形制是一座较大的喇嘛式塔。刹座平面采取十字向内折二角的形式,往上逐次收缩。刹身呈宝瓶形(或称覆钵体),其上饰有三重相轮。就在这里,拆卸时发现了一个上小下大,中间有方孔的砖砌槽室,槽室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p><p class="ql-block">原塔顶为桃形攒尖顶,南边大半已残塌。现修复后为带盖宝葫芦铜顶,宝盖直径达三米,塔顶高三米。</p><p class="ql-block">塔室</p><p class="ql-block">塔室是厚壁空心,壁厚三米。据说塔室的地面中心原有一口井,水清而甘甜,常年喷水不断,专供塔寺内的僧侣和香客们饮用,现已不见踪影。宏佛塔砌塔砖是方砖和条砖两类。大部分砖背面有手掌印痕,部分为勾纹和素面砖,个别勾纹砖正中有“沉泥”或“固”字戳记。</p><p class="ql-block">从塔内发现大量西夏文字雕版及西夏文书残页分析,这里曾是西夏玉朝刊印西夏文佛经及其它文书的一个重要场所。,被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宏佛塔出土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等,其中的彩绘泥塑像,既继承了唐宋彩塑的传统手法,又具有西夏造型特征,每一尊塑像都是一件独立完美的艺术形象。</p> <p class="ql-block"><b>黄沙古渡</b></p><p class="ql-block">去往古渡之时恰遇沙尘,黄河两岸的湿地笼罩在灰蒙蒙之下.....</p> <p class="ql-block">银川市内有两座古塔遥遥相对,<b>北塔海宝寺塔</b>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座<b>承天寺塔</b>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海宝寺塔称赫宝塔、黑宝塔,是一座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全部由青砖砌筑,通高53.9米。塔身内部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间,每层向内略有收缩,各层之间以木板相隔,沿梯可至顶层。塔顶为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四角攒尖式塔刹。海宝塔是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并吸收当地伊斯兰教传统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海宝塔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间。</p><p class="ql-block">塔基四面用条砖砌筑,稍有收分,平直无饰。塔基檐口用三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外挑45厘米,其上又有三行平砖收进。塔基四周有砖砌花墙。台基东面正中有台阶可以直上塔座。塔后有廊桥通向另一高台院落韦驮殿和卧佛殿。</p><p class="ql-block">塔身为十一檐,高约48.2米,全部为砖砌。塔身呈正方形,四面中间又各突出一脊梁,呈“亚”字形。塔身立面,按外形变化,可分为三段:塔层、顶层和中间各层。塔身的底层也建成高台状,高4.2米,每边长14.4米,东壁辟一券门,券门前置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抱厦起翘很高,突出了塔的入口。塔门内有一很小的方室,四壁正中设龛。方室南北两侧有砖砌曲尺形通道可上塔。塔身的第二层至第十层,平面形制相同,只有各部分尺寸略有缩减。平面略呈正方形,底边边长10米,四壁出轩,成为“十字折角”的平面。在被出轩而分割的塔身两侧的壁面上,每层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拱券壁龛,每层塔檐都模仿木构架坡顶形式,分作两层:下面的一层,先用三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向外挑出然后又以三行平砖收进,好似木构建筑的檐口。四面转角处都悬挂铁铃。中间出轩部分的塔壁上,每层也都有相同的半圆形券门和檐口。这九层塔身内部平面一致,中央是一个方室,下上贯通,以木梁楼板分层相隔,有木楼梯可达第10层。每层方室的四面,都有一个拱券通道,与出轩部分的券门相通。</p><p class="ql-block">海宝塔塔身的顶层,立面轮廓仍是以下各层的延续,但各面均不设洞龛。塔壁两侧的檐口,作5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外挑,而中间出轩部分的檐口,由于第10层檐高于两侧,为了保持项层塔身壁面的均衡,只作3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外挑,并在塔身上部作一腰线。顶层檐口上的塔顶,采用攒尖形式,但不起脊。塔的四角和出轩的顶角,都在塔顶交棱,共有12条棱被束向塔刹。</p><p class="ql-block">海宝塔塔刹的刹座为砖砌覆斗形,平面四方,上面砌筑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四角攒尖式刹顶,无相轮华盖、宝珠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始建于西夏天祜垂圣元年(1050年),是西夏皇帝谅祚之母没藏氏求佛保佑其子龙运长久而建。</p><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承天寺坐西朝东,东西长约二百米,南北宽约一百米,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古建筑。寺院内现有五佛殿、佛塔、韦驮殿、卧佛殿等建筑。 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门面东,可通过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塔身各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叮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承天寺塔整座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p><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皇太后与皇帝经常即席聆听。寺内香火旺盛,僧人不绝,与当时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与灵武镇河塔互称为“姊妹塔”</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玉皇阁和鼓楼也是银川标志性建筑,玉皇阁是一座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建筑群体,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台座正中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门洞。西北侧外部有石条台阶可登上台座。台座中央为高达14.1米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飞檐相啄,布局巧妙,结构严谨。</p> <p class="ql-block">银川黄河三联书店,旧旧的门楣,在熙熙攘攘流动着的大街上很容易错过,这里陈列这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顶级出版社的书籍,可以驻足停留许久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人的故事,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银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