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小人物》

Qi梦

<p class="ql-block"> 《小人物》</p><p class="ql-block"> 荒友英,小人物。下乡七载,同连队的老职工和家属只记得那个大眼睛,老实巴交的女孩儿;外地知青也只记得农工四班转到菜地的,最不张扬,最不爱讲话的哈尔滨青年;当然,家乡人知道她住道外,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却踏实肯干,有谦有让。</p><p class="ql-block"> 我俩是父辈很要好的老街坊。英在家中身体柔弱,性格也怯懦,甚至是个很少出门与外面的孩子们一起跳格子、打口袋的老实姑娘。父母视其掌上明珠,因身体不够健壮而偏爱有加。上山下乡风起云涌,英受一片红裹挟,不得不报名下乡。英的实际情况,父母怎能放心?尤其母亲,自打英报了名,整日以泪洗面。</p><p class="ql-block"> 焦急之时,英父母听说我学校下乡的目的地正是英报名的农场,而且我也被批准,将同日启程。英家人万分高兴,母亲来到我家,把英托付给我这个只比英大半年的姐姐。我当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了。</p><p class="ql-block"> 出发了,我也开始履行起自己的职责。火车上,我找到了农场前来接收的领导,讲明情况。领导通情达理,把我俩分到了一个条件比较优越的老先进连队,开始了我们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屯垦戍边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然,英每天同大家一样,忙忙碌碌、脚踏实地地认真学政治,拼命干农活,从来不多言多语,甚至都不喜欢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其实英不显山不露水,平淡无奇,这样倒也十分稳妥的。</p><p class="ql-block"> 不久,随着我的工作调动与英分开了。我在团部工作,连队来团部办事的好多人常常来看我,唯有英不同。她原本来团部的次数就有限,又不想影响我的工作,所以每次默默地来,然后又默默地走。无奈,我偶尔去连队看她,她欣喜若狂。往往我去找她,好多人都不知她今天在哪里干活,还得帮我各处打听。在连队一百五十多名知青中,英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没有得到过表扬,但也没有受到过批评,日常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按时参加政治学习和各项活动,从不迟到,从不缺席,当然是相安无事的。</p><p class="ql-block"> 接班归来在父亲的单位,英一如既往地默默工作,依然少言寡语,甚至工资涨不涨都不去问,因此没有任何是非。用同事的话说,就是想跟英吵架,都找不到茬;甚至领导想说英几句更找不到理由。英就是这样一位平淡无奇、中规中矩的小人物,可喜的是下岗都轮不到她。</p><p class="ql-block"> 直到三十三岁,英才遇到在单位同样也是小人物的一位知青。两人结婚生子,安安稳稳,平平常常。倒是脚踏实地地工作,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使得他们在单位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光荣退休,过着一如既往的平静生活,倒也恬淡、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的发小、姐妹、荒友——英,就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生无所奢求,无欲无望,不多言,不多语,踏踏实实,坦坦荡荡,稳稳当当,自得其乐,自我满足,······。至此,我突然顿悟,平平淡淡才是真啊 !</p><p class="ql-block"> 细想起来,一千七百万知青,哪个不是小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在祖国危难之时,用稚嫩的肩膀担起了重任,在恒古荒原上,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抗衡着天灾人难。正是这些小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辛勤耕耘,干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宏伟大业,……。</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知青小人物,依然与时俱进,默默奉献。其实,行为美,心灵美,正是小人物的特点。祖国的发展,小人物是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中坚力量;是小人物为国家撑起一片天。小人物,大贡献,小人物的作用,不可小觑啊!</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5.7.3</p> 我与英在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