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若愚先生

若愚

<p class="ql-block">苦尽甘来若愚先生</p><p class="ql-block">若愚先生退休后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文稿。这些自传体小说句句含情,章章感人,篇篇引人叹息,其中苦命的弟弟、病怏怏的父亲、可怜的母亲、绝境中的湖北佬等文,更是如泣如诉如悲啼,读了教人不能自已。过去在编辑若愚先生的稿件时,眼睛曾一度为之湿润。太苦了,太悲惨了!母亲和我们聊天谈到往常,尤其是粮食艰巨、挑水库与双抢等一系列艰难岁月,常以“苦都受之齐腰深”一语收尾。读罢若愚先生的文章,我以为母亲的“齐腰深”不足以形容若愚记述的深重苦难,于他而言,勉强点,可以说是“苦水里泡大的”,或者冠以“从苦海里走过来的”,但这类措辞仍嫌欠缺,难称妥帖与精准……</p><p class="ql-block">若愚,运漕街上人,1940年出生,1954年考上了江南芜湖一中,初中毕业后又为本校高中部录取。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堪称优秀拔尖的了;他聪颖好学,多才多艺,在众人的期待中茁壮成长。家中日子虽然过得捉襟见肘,但是子女的向好向上,好歹在前方投来光亮,让人的内心充满着希望。然而,命运捉弄人,伴随着若愚的中学生涯,一件又一件突如其来的家事国事,相继叠加到尚未涉世的少年身上——家里在镇上的大宅子充了公、奶奶饿死、父亲在贫病中自缢,母亲跑单帮被扣上了“投机倒把”帽子,因惧怕受到的冲击,丢下三个孩子逃到了江西。</p><p class="ql-block">1962年,城镇向农村疏减人口,若愚迫于压力,落户乡村种地。与别的下放知青不一样,若愚下乡,还带上了弟妹。因为弟弟只有13岁,妹妹才11岁,一旦自己走了,他们就如风中落叶,断了线的风筝,无依无靠,无法生存。于是,含山南部圩区塘埂上多出了一间透风漏雨的草棚子,草棚子里挤着三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期间冬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夏天洪灾破圩水深火热的苦楚,不可描述,无需再提,至若社会人情带给他们的蜚短流长,炎凉冷暖,唯有天知地知自己知。1965年,乡村建立农村医疗防治网,若愚凭借文化程度优势被推荐培训,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之一。从此,若愚走上了救死扶伤的道路。难能可贵的,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他对中医秉持比较理性的认识,不盲目,更不狂热。1972年,若愚参加统考获得医师证书;1983年,原来的“农村医疗防治网”被终止,允许医师单干;1990年,政策一变,又取消了单干。这个时候,时代再也不同了,他也再无顾虑,顺势退休;然后在夕阳里反刍来路,总结人生。“享受”到赤脚医生这一政策红利,奠定了若愚日后翻身的基础。他能够有个安心撰稿的退休生活,转折点正是在1965年。当然,苦难并非呼啸而过,日子并非就此阳光普照,之后的生活仍旧艰辛坎坷,家庭的酸甜苦辣仍非常人可以想象。这里且一笔带过。前面,简要复述若愚前期艰难的人生历程,并不是说人间苦难积于其一身了,在时代的浪潮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哪个不是未语泪先流?也不是要刻意歌颂苦难,以为传奇,那种以苦难历史为荣耀的舆论是不值一提的,不屑置辩。我所讶异的,是若愚在磨难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担当、不屈不挠,和身处逆境仍能关怀他人的人性。——奶奶饿死时,是他这个中学生恳邀朋友帮助善后的;母亲逃匿后,是他这个被撵岀城镇的小青年把年幼的弟妹保护在身边;弟妹长大后,是孤身未娶的他帮弟弟妹妹张罗家业;弟弟中年遭遇不测撒手人寰,又是他跑前跑后妥当处理;当上了赤脚医生,一无所有的他不忍心收取贫困患者医药费;……在系列文章之中,若愚时常提及的一句俗语是:“长子无能家必败”这,既是自责,也是不甘。身为长子,他要勇敢地站起来、站出来,为弟妹遮风挡雨,为比自己更弱势的人提供帮助和庇护。1977年,若愚三十八岁,经人几度撮合,与已有四个子女的阮氏结合。人们之所以乐于从中穿针引线,不仅仅双方孤寡,正合适,更重要的,是周边群众看重若愚遇事不逃避、强烈的责任心,看重他言出必行、勇于担当的品格,看重他医者仁心。人们知道,若愚虽然身在困境,但是他能托举人,凭他,一定能帮助阮氏一家脱离苦海。若愚值得托付。果不其然,“男无女不成家,女无男不成室。”当一对苦命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头顶上的天空</p><p class="ql-block">为之一变,晴空自此多过阴雨,愁容为笑脸所代替。而若愚没有“居功”,他把生活的变化归功于妻子,说她旺夫,说自己有福气,沾了妻子的光。诚所谓:“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他们谁沾谁的光,我们不知道。不过,书稿读尽的感触在于:他们是双向奔赴,互相扶持,互相成就。这大概是他们得以走岀阴霾的一个主观因素。遗憾的是,同病相怜的妻子2009年去世了,在今非昔比的幸福年代,离开了自己挚爱一生的亲人。相信她走的时候是释然的,她的若愚一直在身边做她的靠山,在她的若愚的呵护下儿女学业有成,成就高的长子夫妇早已漂洋过海,“长子必须有出息”的朴素愿望在孩子的身上得以实现。相比不堪回首的往昔岁月,她和若愚能拥有子孙满堂的幸福大家庭生活,心满意足,无憾终生!同样的,若愚的心情也应差不多。苦尽甘来了啊。今天,收到若愚先生—寄来的文集,名为《顾影自怜——若愚自选短篇自传体小说集》,想起来之前编辑阅读他作品时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草草记录几句,如上。——时2025年03月24日最忆是巢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