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所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广受瞩目。2025年 4月 27日与女儿一起来到上博,共赴这场文化之约,同赏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魅力,探寻历史长河中那璀璨夺目的珍宝,领略跨越时空的人类智慧结晶,开启一场难忘的文明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根据参观时所拍照片和展览介绍整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南大门口,一尊高达240厘米的美内普塔花岗岩雕像巍然屹立,其气势恢宏,尽显伟岸之姿。这尊雕像源自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至前1069年),原本矗立于埃及卢克索博物馆的大门入口,如今成为了此次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引领着参观者踏入那段神秘而辉煌的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厅里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好大的王冠,源于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最强大的法老之一。他在位时拓展埃及南部边界、远征利比亚、开发西部沙漠绿洲,在多地留下纪念建筑。这尊雕像中,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冠,下巴有假胡子,是奥西里斯式雕像。</p> 图坦卡蒙的时代 <p class="ql-block"> 展览序言</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干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熱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手形响板】 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在宴会、葬礼、游行和宗教仪式中使用,形状如人的手臂,腕部佩戴,手镯或其他装饰。也有一些响板制作成莲花、人或动物头颅的样式。这种乐器多由女性、尤其是跳舞的女性使用。两块响板通过顶端的小孔被系在一起,使用时相互撞击发出声音。</p> <p class="ql-block">【王后阿荷太普的黄金手镯,带阿赫摩斯王名与双斯芬克斯】</p><p class="ql-block">金、红玉髄、青金石、长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虫】</p><p class="ql-block"> 费昂斯</p><p class="ql-block">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花形串珠项链】</p><p class="ql-block">费昂斯、萤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迈赫普里的努恩碗】 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3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只努恩碗上装饰了羚羊、鱼和水纹。羚羊象征美丽、敏捷和多产;鱼象征肥沃和富饶;水纹代表“努恩”,即创世神话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样和生命的开端。在努恩之水中升起了原始之丘或莲花,最初的神灵阿图姆从中出现并开始创世。古埃及人相信,即便完成了创世,代表混沌的原初之水仍包围着埃及,伴随着太阳每一次从中升起,创世神话将不断重演。</p> <p class="ql-block">【饰有莲瓣纹的彩绘瓶】 木、石膏</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瓶】 陶</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 “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力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 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家征物。</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p><p class="ql-block">木、费昂斯、金、象牙、乌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出土时内部还装有蓝色圆棒(因装饰物丢失而功能不明)和黄金制作的哈托尔女神头像。木箱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带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造,是国王夫妇送给王后父母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镶嵌象牙小木匣</p><p class="ql-block">木、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富有、最有权利的国王之一,他统治的时期常被称为埃及的“黄金时代”。木匣上精心镶嵌了小块象牙作为装饰,象牙在当时是一种象征财富和地位的珍贵材料。国王和王后的名字出现在木匣上,表明这只匣子可能专门为王室成员定制,用于存放珍贵的珠宝饰品或在宫廷典仪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的穆特神庙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雕像出士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 <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尤亚和图雅的凉鞋 (草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木、颜料、金、银</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期(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龙亚和图雅的墓葬。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KV46)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雌性河马因其凶猛的护崽行为而被古埃及人尊为家庭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 石膏、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阿玛尔纳时期因18王朝晚期国王埃赫纳吞迁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玛尔纳而得名,这一时期始于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终结于图坦卡蒙继位后对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复。伴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艺术准则被打破,新的艺术风格诞生。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倾向于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动植物成为重要题材。宗教改革失败后,阿玛尔纳的艺术风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并影响了后来的埃及艺术。</p><p class="ql-block"> 这件彩绘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即埃赫纳吞为其长女梅丽塔吞建造的宫殿“玛汝阿吞”(Maru-Aten)。彩绘中的沼泽画面里有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在古埃及,沼泽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图雅的卡诺匹克罐】</p><p class="ql-block">属于尤亚妻子图雅拥有</p> <p class="ql-block">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拥有“神之父、赫利奥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头衔,其中“神之父”的荣誉头衔一般指国王的岳父,尤亚本人正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个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写方式似乎暗示着他拥有外族血统。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彩绘萨布提匣】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镀金萨布提俑】木、铜</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木制萨布提俑】木、金</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砂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 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井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 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头像】 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雕塑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组合雕像的头部。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头雕的眼睛和鼻子受损较为明显,额头以上和脖子以下的部分皆缺失。雕像发现于1916年,最初被记录为“十八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又被认为是纳芙蒂蒂的头像。纳芙蒂蒂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这位女王优雅的容貌:高高的颧骨,斜视的眼睛,弓形的眉毛,丰满的嘴唇和细长的脖子。整个头雕具有强烈的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结晶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从埃赫纳吞的朝臣墓葬里所描绘的仪式和游行,到现存的神庙地基与墙壁,阿玛尔纳的建筑遗迹依旧能够为阿吞崇拜提供全新的见解。这块石板便是通向阿肯塔顿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两侧墙壁上的一块。</p><p class="ql-block">太阳圆盘阿吞神的神庙在土地规划和建筑结构方面与传统的埃及神庙截然不同,尤其与阿蒙-拉的神庙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是内部密闭的隐秘空间,而阿吞神庙则彻底敞露于天空之下,没有任何屋顶结构。如此一来,阿吞神就能全天候地照耀神庙的所有角落,这正与埃赫纳吞倡导的新教义如出一辙。在此期间,不再有任何人形或混合形态的神明受到供奉,只有太阳神以太阳圆盘的单一形态接受埃及人的崇拜,而它的光芒末端以人类手掌的形式向信众传递神明的恩赐。这些光线带来了生命、欢乐与繁盛,显示出独一无二的美,甚至能照亮一切水体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神被埃赫纳吞升格为唯一造物主,象征无所不在的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神之子和人神之间的唯一中介,只有王室家族可以直接与阿吞神互动,参与阿吞神的各类仪式。埃赫纳吞的一神教改革显然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特别是来自传统神祇阿蒙及其神职人员的抵抗,正因如此他的继承者在他去世后逐渐恢复了多神教的崇拜,并逐步抹去了埃赫纳吞及其宗教改革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浮雕】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公主形象草图】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费昂斯砖】带有纸莎草池塘图案 费昂斯</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蓝冠】 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p><p class="ql-block">石英岩、頭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 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一前1323年) 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一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士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宇,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 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显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由串珠组成的门纳特项链</p><p class="ql-block">青铜、费昂斯、玻璃</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金)</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谢提二世是新王国时期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其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199年到1197年,王位名意为“太阳神的显现是强大的,拉神选中之人”,他是前代国迈仁普塔和王后伊塞特诺弗瑞特之子,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谢提二世的儿子西普塔短暂统治埃及后去世,他的继母塔沃瑟瑞特效仿三百年前的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自称为埃及女王并冠以法老的名称和头衔。塔沃瑟瑞特在帝王谷的墓葬的历史非常复杂,该墓葬始建于西普塔统治的第二年,后续由塔沃瑟瑞特继续修造,可能用于埋葬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夫妇,但后来被20王朝的首位国王塞特纳赫特篡夺。1908年发现的小型墓葬可能属于这对夫妇的早夭女儿,并且可能被洗劫了他们合葬墓的盗墓贼用于藏匿赃物,其中发现的小型棺材及其他随葬品表明这些物品属于一个身故的小女孩,极有可能是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所生的小公主。这个小王冠由一个黄金小圈和16朵玫瑰花构成,其中5朵花的花瓣上刻有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的名字。考古学家在这座墓室里发掘出了帝王谷之中最华丽的贵金属首饰,包括金制的王冠、串珠项链、指环、手镯、护身符以及银制的拖鞋和“手套”等,这座墓葬也因此被称为“黄金墓葬”。</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习作</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上刻有两个只到脖颈处的国王头像,呈浅浮雕状,出土自十八王朝国王埃赫纳吞建立的新都阿玛尔纳。新王国时期,工匠们常会在正式雕刻造像前先用石灰岩练手,此件未完成的浮雕即工匠的练习之作。头像戴有圆弧形假发,露出耳朵,额前盘旋圣蛇,这标示着他们的国王身份。而他们那颇具特色的长相与其他国王头像迥异,正是阿玛尔纳风格的典型特征。埃赫纳吞进行宗教改革,建立新都,亦在艺术上开辟新流,学者们以其新都来命名,但这一风格流行时间甚短,图坦卡蒙时期恢复旧制,便也回归了传统艺术。因这块石灰岩板上没有文字,很难得知两个头像究竟属哪位国王。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都属于埃赫纳吞,但也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分别属埃赫纳吞和他的继任者斯门卡拉。</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庙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像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与两位女神的形像,由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发现于科普托斯的主神庙。该组雕座像有真人大小,拉美西斯二世坐在伊西斯和哈托尔中间,蒙受两位女神的荫蔽与保护,此类构图的早期范例是古王国时期的国王门卡拉的站立组像。三者并肩而坐,目光向前,双手安放于大腿之上。三个人物近乎完好无损,但每个人的右臂前部都有裂纹,其中国王和哈托尔的手臂已被修复。国王正襟危坐,气势轩昂,略高于两侧的女神,头戴条纹涅姆斯头巾,其细节在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得以重新雕琢。他的鼻子遭到破坏,而嘴角微微上扬,身体的肌肉线条流畅明显,下身穿着宽腰的赛奈迪特短裙,王名刻写在裙带之上。两位女神同样庄严地坐在国王身侧,左手边是女神哈托尔,右手边是女神伊西斯,二者样貌几乎一模一样,左手平放于腿上,右手则持有生命符号安柯,身体特征雕琢得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被恰当地昵称为“大帝”,他一手造就了埃及独创的和平范本,远远要比同时期任何所谓的和平都更具价值,而后更是成为了后世和平条约的原型。古代的政治领袖通常至少拥有一项军事成就,古代的统治者则往往兼任军队的最高统帅,但只有拉美西斯成为了唯一拥有和平成就的掌权者,曾与虎视眈眈的强敌赫梯帝国达成了长久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雕像的正面和背面</p><p class="ql-block">伊西斯在埃及历史后期成为最重要的女神,其起源颇具神秘色彩。伊西斯在《金字塔铭文》里显得格外重要,其职能是帮助和保护去世的国王。在后期的丧葬文献中,伊西斯的荫蔽与保护向下扩展到了贵族和平民,她的力量和吸引力不断膨胀并最终超越了奥赛里斯,伊西斯几乎受到了所有埃及人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重要性持续增加。作为具有巨大力量的女神,伊西斯与其信徒之间的关系是个人的和直接的,这种连结从今生一直延伸到来世。</p><p class="ql-block"> 哈托尔作为古埃及最伟大的女神之一,可能起源于前王朝或早王朝时期,尽管关于她的大部分记载都来自于更晚的时期。哈托尔在《金字塔铭文》中出现得不多,但她在《棺椁文本》以及后来的宗教文献中非常重要。哈托尔在神话中被视作古代鹰神的母亲。作为神明的母亲或配偶,哈托尔的主要崇拜中心是丹德拉。同时,她还拥有保护和治愈的职能,后者可能源自一则神话,即荷鲁斯的眼睛被塞特所伤而致盲之后,女神哈托尔设法为他恢复了视力。</p> <p class="ql-block">在座像的人物部分之外,座椅的各面都铭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众多称谓和头衔。拉美西斯大帝不仅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王之一,还是古代世界里最杰出的外交家。</p> <p class="ql-block">再去参观下一个专题展览</p> 法老的国度(是特展第一部分) <p class="ql-block"> “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一神庙与金宇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湖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展厅亦将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p class="ql-block">走入展览馆,在巨大的荧光屏前,从地理上认识一下古埃及。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因此整个国家的核心区域呈现出细长的形态。与古中国相似,古埃及也是从部落逐渐走向统一。根据尼罗河由南向北的流向,在统一之前,埃及被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值得注意的是,其方向与地图上的上下方向相反)。</p> <p class="ql-block">陶罐静静陈列,带着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每一件都似在无声讲述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注意到图案中一位女性双手举起做出“比心”动作(哇,5000年前就有啦)。对于这动作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与狩猎相关,即双手举起并发出声音以模仿牛,吸引牛靠近;另一种则认为与仪式舞蹈相关,特别是与太阳崇拜或古埃及神赐予生命的仪式动作相似。目前,这一动作的确切含义尚无定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请听精彩的讲解视频</b></p> <p class="ql-block">彩陶贝纹豆</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 片麻岩、金、银金矿、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相当罕见地表现了冥界之主复活的一幕。奥赛里斯俯卧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抬起,直视前方,显示了他从死亡中重生的神秘能力。</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哺乳荷鲁斯像】 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女神伊西斯怀抱孩童形态的荷鲁斯神。孩童形象的塑造遵从了裸体和单绺侧辫的基本范式,但省略了口含食指的标志性动作。女神与神子皆正视前方,庄严肃穆,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三神像】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伊斯梅利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红白双冠】 灰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 木、灰泥、玻璃、金、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站像】</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像通常呈现位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态,手握象征神圣王权的连枷与权杖,身体被裹尸布紧紧缠绕,象其所代表的复活与永生。</p> <p class="ql-block">刻有猎豹、蝎子、荷鲁斯等动物的调色板</p><p class="ql-block">(板岩)</p><p class="ql-block">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1936年于上埃及北部的纳格哈马迪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调色板用于研磨矿物粉末,以供化妆和身体彩绘之用,并逐渐从实用器转向仪式用具。调色板上描绘的强大而危险的动物表明了古埃及人对周遭环境的观察和对掌握自然力量的期望。左侧圆圈内的刻痕难以辨识,可能是后来者的涂鸦。</p> <p class="ql-block">祭祷刻辞卜骨</p> <p class="ql-block">【仿篮子石盘】片岩</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1.【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2. 【带有甲虫挂坠的护身符】</p><p class="ql-block">费昂斯、片岩</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刀】燧石或黑硅石</p><p class="ql-block">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前王朝时期,这类用燧石或黑曜石打制的鱼尾形刀被作为随葬品放置于死者的颈部。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鱼尾形刀主要用于切断新生儿的脐带,当出现在墓葬中时,则与人死后的重生仪式有关。在古埃及人眼中,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需要以这种石刀象征性地斩断死者与此世的联系,帮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出生。</p> <p class="ql-block">03.【鱼尾形刀】 水晶</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4.【鱼尾形刀】黑曜石</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片岩</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展品是第一王朝法老赛门凯特的片岩材质丧葬石碑。石碑由以坚固耐用著称的片岩制成,上面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猎鹰神荷鲁斯站在宫殿立面上,中间的空白处用于写国王的名字。荷鲁斯是王权之神,因此这个名字表现了国王是荷鲁斯在人间的化身,从神灵那里接受了统治的权力。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的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串珠项链】费昂斯、金</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串珠宽手镯】金</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有图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灵祷文的横梁,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横梁中央是图特摩斯一世名“阿﹣凯普瑞﹣卡﹣拉”,意为“拉神之灵的伟大显现”,两侧铭文祈愿神明赐予国王福祉。他是18王朝第三位国王,征服努比亚,远征西亚,扩建卡纳克神庙,是首位葬于帝王谷的国王。何谓“拉神”,即太阳神。中国皇帝管自己叫“天子”,老天爷的儿子,古埃及法老自称为“太阳之子”,太阳神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瓦赛赫项圈】金</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达舒尔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学家复原。</p><p class="ql-block"> 瓦赛赫(Wesekh)在埃及语中意为“宽”,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门赫特(Menkhet)平衡坠作为配重。这件黄金瓦赛赫项圈由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彩珠串成,两端用近似半圆的鹰隼头装饰物固定。古埃及人非常擅长制作串珠首饰,工匠会选用贵重美丽的宝石、半宝石等原料,熟练切割并为其钻孔,精心抛光后串成项链。半圆形装饰物的直径一侧有孔,孔数与中间悬挂的珠链数相等,几条绳子的末端在穿过孔隙之后被系在一起以加固项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花岗闪长岩材质,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1901年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提供。</p><p class="ql-block">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是埃及第12王朝的法老,他的雕像具有典型的中王国时期风格。这些雕像通常表现出法老严肃而忧虑的神情,这尊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神庙,展现了中王国时期国王雕像的特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间,埃及进入了“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p> <p class="ql-block">01.【项链】红玉髓</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2.【项链】金</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公元~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3.【串珠宽手镯】金、红玉髓、青金石、绿松石、玻璃</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4.【串珠宽手镯】金、长石</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5.【串珠宽手镯】金、红玉髓</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此类首饰大多属于王室女性成员。手镯的设计反映了古埃及文化中崇尚对称和秩序的一面:黄金条块有序排列,珠子的分布错落有致。红玉髓、绿松石和青金石象征保护、健康、荣耀和力量等美好企盼。</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坐像】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雕像呈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间,握持连錐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则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外国统治者们开始以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领土,他们缴纳贡品,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埃及以接受宫廷教育,这也使他们的文化观念日益埃及化。</p> <p class="ql-block">【项链】 红玉髄</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红玉髄是埃及本土一种常见的半宝石,它因其色泽而象征鲜血与生命,并和太阳神的力量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前1213年)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p><p class="ql-block">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发现。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它的状况不断恶化,于是将其送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疗。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获得了埃及护照,其中标注了他的职业为国王。</p> <p class="ql-block">【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尔-谢赫•阿巴达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利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有拉美西斯四世铭文)</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石英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阿蒙神妻是职位高阶的女祭司,掌握神庙财权,宗教话语权极高,平衡王权与神权。许多著名的王后和公主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哈谢特普苏特女王也曾持有这一头街。</p> <p class="ql-block">13.【带有王名圈的奠基砖】沙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4.【带有王名圈的奠基砖】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5.【模型砖】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6.【模型砖】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1.【柱头模型】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2.【神庙奠基物】 砂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手鼓】 羊皮</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手鼓常用于宗教仪式的奏乐环节,正如鼓面中央描绘的奏乐悦神场景。古埃及人将音乐舞蹈之乐趣视为诸神赐予的礼物,在宗教仪式和节庆宴饮中吃喝唱跳、焚香祭酒以实现人神共乐。</p> <p class="ql-block">帶哈托尔头像的叉铃</p><p class="ql-block">青铜、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叉铃是一种乐器,其清脆的声音被古埃及人认为能驱散邪恶,带来神的祝福。叉铃也是哈托尔和巴斯泰特两位女神的象征,这两位女神司掌宴饮、歌舞、以及爱情的欢愉。在祭祀女神的仪式中,女祭司使用叉铃来为其颂唱伴奏,同时也呼唤女神力量的降临。</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圣船像】青铜</p><p class="ql-block">n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尊青铜雕像刻画的是鳄鱼神背上的荷鲁斯圣船。鳄鱼代表索贝克神,同时也象征国王的权柄与力量,它背上的荷魯斯圣船中载有荷鲁斯的神龛,呈现了荷鲁斯战胜恶神塞特的庆祝场景。塞特象征着风暴、贫瘠和死亡,荷鲁斯神的祭司每年都会会在节日中上演荷魯斯与塞特战斗的宗教戏剧,以歌颂荷鲁斯的胜利。 </p><p class="ql-block"> 荷鲁斯圣船代表了神圣的航行,象征着荷鲁斯在尼罗河上的旅行和征服,代表了法老的权力和荷鲁斯作为保护者和领袖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木柄铜镜】 青铜、金合欢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铜镜在古埃及的使用可追溯至古王国晚期。打磨光滑的镜面不仅能映出面容,还能反射炫目的阳光,因此镜子也被视为太阳和光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铜镜】 青铜</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铜盾形挂件】 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护身符被认为具有保护和带来好运的作用。青铜盾形挂坠可能被用作护身符,以保护佩戴者免受邪恶力量或疾病的侵害。这一个是带有伊希斯女神(也是月神,能复活人类)图腾的挂坠。</p> <p class="ql-block">【黄金舍布伊项圈】金、青金石、铅质玻璃</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国王以黄金作为给予有功之臣的赏赐,这种黄金也被称为“荣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國的形式。舍布伊项圈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喜爱以各类贵金属和宝石、半宝石作为装饰,除去黄金,他们也钟爱青金石,常使用它来镶嵌神像。</p> <p class="ql-block">【塔沃瑟瑞特王后的黄金串珠项链】金</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5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3.金、银、青金石</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4.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有荷鲁斯之眼的手镯】金、铁</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贵族的日常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苏伊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贵族墓碑的经典形制形成于中王国时期,为圆顶长方形石碑,通常立于墓前或祠堂内。新王国开始,在这一经典形制之外又出现了新的碑刻类型,墓主跪姿抱碑像正是其中一种。</p><p class="ql-block"> 祭司拉美斯身穿豹皮长袍,呈现跪姿,手中抱有一块石碑,石碑顶部为日轮和太阳船的图案,下半部分为太阳神颂歌。</p> <p class="ql-block">【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 片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人物跪像是兴起于新王国时期的一种雕像类型,雕像主人一般为当时身份显赫的官员。雕像呈跪姿,怀抱刻有太阳神颂歌的石碑或装有神像的神龛。这座雕像的主人玛胡赫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阿蒙第一祭司,他身穿精致的带褶长袍,头戴假发,双手环抱着他所侍奉的阿蒙神的神龛。神龛上的铭文写有玛胡赫的其他官衔:世袭贵族、地方长官、王室书吏、上下埃及的祭司总管、阿蒙神的谷仓总管。</p> 古埃及语中的“雕像” <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语中,雕像一词的本义是“使他存活者”。雕像作为死者的化身放置墓中,接受祈祷和供品。在神庙中立像也出于同样的目的,雕像主人常常在铭文中宣称置身神庙是为了永远不远离神。</p><p class="ql-block">【彩绘夫妇坐像】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石灰岩、颜料,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雕像】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石灰岩,第5-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站像,石灰岩、颜料,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卡埃姆赫塞特是一位身材挺拔的男性,皮肤呈红棕色,身着短裙,头戴假发,姿态庄重,眼神专注,双脚平稳站立,面部平静祥和,给人以威严、沉稳的感觉,展现出古埃及雕刻工匠对人物神态的精准把握。</p> <p class="ql-block">绘有田凫鸟的费昂斯饰带,费昂斯,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太阳船模型】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房屋模型】陶</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捕鸟机关】木、纤维</p><p class="ql-block">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角形面包,面包,第11王朝(公元前2055﹣前198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可能最早掌握发酵面包技术。传说一位奴隶做面饼时睡着,面饼发酵膨胀。他怕被骂,赶紧烘烤,面包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古埃及面包由小麦、大麦制,分甜咸两种,分别加枣/蜂蜜和茴香子/香菜籽调味。面团会被揉成动物、人物形。18王朝卡伊墓室出土了姜饼人、水果、花形面包。</p>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木、颜料,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饮食,在祭祀神灵或亡者的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 酒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墓葬艺术中,但表现其制作过程的模型并不多见,这类随葬模型能代替真实的仆人,在冥世为墓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饮品。</p> <p class="ql-block">【仆人锄地像】 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仆人和牛犁地像,木、颜料,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仆人磨谷物像,石灰岩、颜料,8王朝(公元前2181-前216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仆人酿啤酒像】 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军队指挥官像】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普塔站像】 玄武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认为孟菲斯的主神普塔在世界的创造和所有生物的诞生中起着核心作用,普塔最初为工匠与艺术之神,进而衍生出了造物神的属性,被称为“大地的雕刻师”。在与孟菲斯地区的冥神索卡尔融合后,他又具备了后者作为来世之神的属性。普塔的形象通常为一站立的木乃伊,手提由瓦斯(象征力量)、安卡(象征生命)和杰德柱(象征稳定)三个符号组成的权杖。新王国时期,他与索卡尔神和奥赛里斯神共同组成三联神,在底比斯受到崇拜,而作为工匠的守护神,普塔在民间也有广泛的信仰基础。</p> <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铜坐像】青铜、金、银</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石灰岩</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 <p class="ql-block">【双鹰浮雕板】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牛浮雕板】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圣蛇浮雕板】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像浮雕板】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左手形象浮雕板】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王半身像浮雕板</p> <p class="ql-block">【王后半身像浮雕板】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草图石片,石灰岩,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多色调色盘】木</p><p class="ql-block">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绘有阿蒙和拉美西斯四世形象及铭文的石片】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面)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草图石片】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习惯使用随处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岩作为“草稿纸”使用,这些“草稿”的内容包括笔记、设计草图、书信、买卖清单乃至行政管理记录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神组像草图石片】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雕像属于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谢苏-奈费尔图姆及其妻子。与其他重要的神一样,普塔在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而普塔大祭司的职务会被一些祭司家庭垄断。普塔大祭司被称为维尔-凯瑞普-海姆,即“工匠的伟大首领”,这一职务一直延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侧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 <p class="ql-block">绘有上下埃及统一符号的石片,石灰岩,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绘有国王和王后形象的石片,</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中均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但在正式动工之前,工匠们需要不断练习以磨砺其手艺。这块浮雕板可能是工匠的习作,两面分别雕刻了国王和王后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木柄青铜斧】木</p><p class="ql-block">后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刻有月船的费昂斯板,石灰岩、费昂斯,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下面为蜻蜓眼式琉璃珠,玻璃,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蜻蜓眼式琉璃珠由不同颜色的琉璃镶嵌于单色琉璃表面而成,颇似蜻蜓的复眼。考古发现表明,此类器物最早出现于第十八王朝时期的古埃及,或与"恶眼意识( Evil Eye )"有关,多作护身符佩戴以辟邪。约公元前5世纪,"蜻蜓眼"一路东传至中国,是早期文化交流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狮子雕像】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与以往程式化的斯芬克斯像不同,这个石灰岩狮子雕像是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狮子侧身趴卧,两只前爪搭在一起,头侧向一边,整体刻面显 不算精细,但姿态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狮子是古埃及的神圣动物之一,既象征着杀戮,也象征着守护。古埃及有多个狮子形象的神祇,其中最著名的是母狮女神塞赫迈特,她的形象具有两面性:既是凶残可怖、能够带来战争和瘟疫的破坏神,也是拥有保护和疗愈之力的医神。塞赫迈特的祭司还掌管着与医疗有关的魔法和仪式。</p> <p class="ql-block">【狮子石碑】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座园顶石灰岩碑上刻有一只雄狮的形象,从粗糙的刻面来看,可能是工匠的习作。石碑顶部为象征太阳神的带翼日轮,碑上的狮子呈现出行走的姿态,脚下的铭文显然还未完成。</p> <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黑花岗岩,新王国时期(公元前 ﹣前1069年),谢赫村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地理纸草】纸莎草纸</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地理纸草"是一个通用术语,用来描述包含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虽然没有一卷莎草纸使用这个特定名称,但一些古埃及文本和文献提供了有关古埃及地理、地形和行政区划的宝贵信息。</p><p class="ql-block"> 莎草纸通常以纸卷的形式保存,可以整张或切片使用。古埃及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书写文字的技能,纸莎草纸也相对珍贵,文字和图像被擦除后,许多莎草纸会被重复使用。</p> <p class="ql-block">07.【僧侣体文字石片】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8.【僧侣体文字石片】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9至20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9.【僧侣体文字石片】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0.【王名圈形状的墨盒】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调色板】 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06.【书吏笔盒】木、芦苇</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调色盘】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调色盘用于研磨和调制书写用的墨水。这个调色盘上还残留着红色和黑色的颜料,一般红色颜料用于书写标题,黑色颜料用于书写文章的主体部分。</p> <p class="ql-block">03.【用于开口仪式的石板】</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216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4.【用于开口仪式的石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羌形骨印 骨</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杂砂岩,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高级书吏霍尔﹣马赫贾的方雕,花岗岩,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牛群计数书吏塞提的尖顶石碑,石灰岩,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记载书吏塞提的尖顶石碑,他的职责是为阿蒙神计数牛群的数量。石碑上的法老戴的阿泰芙王冠上面增加了太阳圆盘,强调与太阳神“拉”的关系,彰显法老的正统性。</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石灰岩,第19王明(公元期)295﹣前1185年),埃及国蜜博馆。</p> <p class="ql-block">假门,石灰岩,第5至6王朝(公元前2494﹣的216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假门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建筑,不能真实开合,只是被雕刻为门的样式,为灵魂提供往来于冥界和现世的通道,死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供品并聆听祭司的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仪式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p> <p class="ql-block">【持弓人像碑】砂岩</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石灰岩,第5至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凯伊彩绘石碑】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许多中王国时期的石碑是多人共用的,不仅包括石碑主人自己,也包含其亲朋好友。这件绘有近三十人的供奉石碑正属于此类。石碑的画面分为四层,墓主夫妻的形象位于最上层,男主人凯伊坐于供桌旁的椅子上,他的妻子跪坐在供桌的另一侧,与他一样做出嗅闻莲花的动作,身旁是他们的子女。第二层是凯伊的父母,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和孙辈。最后两层则刻画了凯伊的同僚们,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地位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绘石碑,石灰岩、颜料,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彩绘石碑】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蒙尼彩绘石碑,石灰岩、颜料,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本应是墓室假门的一部分,最顶端是红白黄三色相间的纵向条纹,下方刻有象形文字铭文,铭文下是彩绘场景。石碑属于伊蒙尼,他正头戴假发、穿着白色短裙坐在供桌前的椅子上,身后站立的女性可能是他的妻子,供桌对面的男子正在为他献上供品。</p> <p class="ql-block">梅米彩绘假门,石灰岩、颜料,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阿拜多斯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灰花岗岩,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1904年于卡纳克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方雕上还刻了一个小姑娘。她是女王和图特摩斯二世唯一的孩子,奈芙尔拉公主。这位幼年夭折的公主曾被女王当作继承人培养。森奈穆特担任奈芙尔拉公主的家庭教师,方雕中小公主调皮地从老师的怀中探出头来。</p> <p class="ql-block">在目前发现的森奈穆特雕像中,有8件这种怀抱公主的形象,可见师生关系非常亲密。</p> <p class="ql-block"> 【狒狒形图特像】砂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图特还掌握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p> <p class="ql-block">书吏坐像,灰花岗岩,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书吏雕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膝而坐,头上的中分式假发是古王国时期流行的发式。书吏的工作包括撰写法庭文书、整理归档信件、抄写宗教文本、记录国王功绩等,还参与人口普查、土地测量、征缴税务、工程营造、采矿远征、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重大事务。成为一名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撰写各类文书,也要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知识。</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鹭像,青铜、金、木,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类朱鹭像一般用于放置朱鹭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域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死后则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鹜雕像或带盖陶罐。朝圣者会购买与自己信仰的神明相关的神圣动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 <p class="ql-block">内萨蒙之子霍尔的方雕,花岗闪长岩,第23王朝(公元前818﹣前71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为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的臣服。方雕可以作为主人的替身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节日祝祷,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刻写主人的名号和传记。因此方雕时常作为研究新王国官员的重要考古依据。</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 当希腊罗马文明遇到埃及文明,他们对后者的本土神祇进行对号入座式地辨认,继而进行选择,并把其中一些神与自己的神融合到一起,打造出了一批新神。在宗教融合的进程中,伊西斯综合了埃及本土和地中海各地</p><p class="ql-block">众神的职司,被赋予创世神、救世主、家庭保护神等特质,最终成为古希腊罗马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普世女神。</p> <p class="ql-block">彩绘眼镜蛇像,石灰岩、颜料,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灰岩双蛇狮鹫饰板】</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此希腊罗马时期石灰岩石板上,刻有浮雕:眼镜蛇与蟒蛇对峙,中间为坐基上的有翼狮鹫,狮鹫头朝下,翅膀竖起。浮雕采用高浮雕形式,残留黑色和红色油漆痕迹。眼镜蛇戴双羽王冠,蟒蛇戴白冠。二者可能代表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奈赫贝特和瓦杰特。狮鹫为神话生物,与荷鲁斯神相关,可能象征国王的“卡”。整体浮雕或代表上下埃及守护女神对国王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 纸莎草纸、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卷墓葬纸草属于阿蒙女歌者赫尔-威本-科特,是她随葬的《亡灵书》中的一章,包含一套咒语来引导她穿越冥界。纸草应从右往左阅读,文宇和图像展示了死者与神灵相会的一个个场景,死者戴着长假发、穿着白色衣服出现在画卷中。</p><p class="ql-block"> 墓主是阿蒙大祭司的女儿,而她的母亲也是一名阿蒙女歌者。阿蒙女歌者在神庙中服务,其头街能让她进入神庙建筑群最神秘的深处。在祭司举行献祭和净化仪式时,女歌者们负责为神演奏音乐。从第18王朝到第22王朝,这一头街成为最受女性贵族欢迎的宗教头街。</p> <p class="ql-block">【猫坐像】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铜獴】青铜</p><p class="ql-block">后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鹰头鳄鱼像】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后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鹰形护身符】 金属</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玻璃圣甲虫】 玻璃、木、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圣甲虫即蜣螂,在古埃及人眼中,圣甲虫象征着初生的太阳。在象形文字中,圣甲虫符号意为 “显现”,这种显现指的是太阳神和整个宇宙秩序从无到有的诞生与每日的更新。这种联想可能来自古埃及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他们将蜣螂在沙地推动粪球的现象与太阳的运行轨迹联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p><p class="ql-block">拉希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荷鲁斯拥有人、鹰隼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通常头戴埃及的白冠。这尊雕像刻画了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p> <p class="ql-block">01.【木乃伊串珠盖网】玻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原先棺木上的精美装饰开始转移到木乃伊及其覆盖物上。这件盖网以华丽的玻璃珠编成寓意美好的图案,为葬礼过程增添美感,还传达了重生和死后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02,【镀金木乃伊装饰布】</p><p class="ql-block">亚麻布、粘合材料、金、颜料、灰泥</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装饰布以一种用多层亚麻布和纸草混合而成的粘合材料(Cartonnage)制成。图像为粗制灰泥模具上的镀金彩绘,在画布上加以剪裁后贴于木乃伊外部。装饰布被用于保护死者的身体,也寄托了关于死者在冥界通过各种考验从而获得永生、最终加入太阳每日循环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04.【权仗头或刀柄】蛇纹石</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哈珀克雷特斯站像】青铜</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哈托尔坐像】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镀金奥赛里斯像】木、颜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青铜,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萨卡拉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拉与拉﹣荷拉克提雕像,杂砂岩,青铜,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国家博物馆杂砂岩,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埃及神话,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当时的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羊头狮身,鹰头狮身。</p> <p class="ql-block">【哈托尔站像】 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哈托尔女神的一种形态为牛首人身,她掌管音乐、舞蹈、饮酒、爱情,以及外邦的土地和珍稀的物产。哈托尔也被赋予国王母亲或妻子的身份,有时与伊西斯等同。</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女神坐像】石</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雕像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于卢克索的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的庭院中,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首个伊奥尼特女神雕像。伊奥尼特是底比斯的一位地方神,在新王国时期被纳入卡纳克当地的九神组。</p> <p class="ql-block">01.【头枕】赤陶</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02.【头枕】木质材料</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头枕下方的女性形象双膝跪地托举,或关联天空女神努特托日。古埃及信仰中,头枕与死亡、来世相关,因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暂时的无意识状态。随葬头枕寓意死亡如梦,死者终会醒来。</p> <p class="ql-block">【彩绘鸭形化妆盒】赤陶,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只针尾鸭造型的化妆盒,翅膀部分是盒盖,可向外旋转,露出下面的储物空间。鸭子等水禽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捕猎和圈养鸭子的画面是古埃及艺术中重要的装饰主题之一,因此鸭子形状的容器也象征着来世生活的丰裕和平安。</p><p class="ql-block">【牛犊形化妆盒】木、颜料,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牛犊卧像】粘合材料、木、石膏、亚麻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由埃及探险学会于拉迪姆发掘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在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区(猫神庙)附近不断发现新的窖藏墓。新近出土的近千具彩绘木棺是迄今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大窖藏,从未被盗或被破坏。这些木棺数量庞大、保存完整、样式丰富,为埃及棺椁类型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人形棺,因封存在地下深处,颜色保存完好,图像和铭文个性鲜明、与众不同。木棺面部颜色有绿色、金色、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等等。为何不同人会选择不同颜色?目前还是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 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后期埃及典型的带底座绿脸人形棺,既包含了对奥赛里斯信仰的强调,也展现出利比亚、努比亚时期对古代埃及墓葬传统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棺面基调一改传统的黄色,以蓝为底,且在宽项圈与头部之间加入了数层横纹装饰。横领与宽项圈间绘有张开双翼的秃鹫女神。在整件胸饰之下,玛阿特女神张开双臂,挺身跪坐,两手各握一根真理羽毛。</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盖,石灰岩,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制金字塔堆】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 金字塔錐是古埃及金字塔的顶石或方尖碑的最顶端。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它被称作“奔奔特”,象征神话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表明其神圣地位。</p><p class="ql-block"> 金字塔锥以红、绿、白相间的横纹作装饰,四面各绘有一位木乃伊形态的神,分别是塞赫迈特、阿努比斯、拉神和阿蒙神,一旁附有标注其身份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及装饰配件,木、蜡画、金,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 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木乃伊面具旨在保护木乃伊的头部和上部躯干,确保主人能恢复呼吸和进食等重要功能,最早出现于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认为灵魂能识别身体,所以面具也起到维持个人特征的作用。托勒密埃及时期,希腊文化艺术与埃及本土传统相融合,复合风格的木乃伊面具是对此时“双面社会”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粘合材料,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着波浪长发,头戴粉色花环,身着罗马托伽袍(Tunica),双手戴者华丽的金戒指与金手链。死者的形象整体呈现为罗马风格,但面部明显采用的是埃及传统的画法,两侧还以精美的色彩描绘出冥世诸神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木、织物、泥灰、颜料、金</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赫尔格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面具主人生活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面具既有埃及艺术传统中的程式化特点,也有明显的罗马艺术风格的印记。该男子短发,蓄着络腮胡,眼睛大而圆,鼻子略呈钩状。他右手握着玫瑰花环,左手自然地置于右手下方,画中可见指甲,但未刻画出手指关节。他身着饰有紫边的白色托枷袍,肩披白色披风,二者同系于胸前。</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黄金手指套】金,第21王朝(公元前1069一前94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8王朝之后,木乃伊制作中开始使用手指套和脚趾套,目的是保护死者的遗体。这种做法源于奥赛里斯的神话,奥赛里斯被弟弟塞特杀死分尸,妻子伊西斯拼凑起他的尸块,将他做成了第一具木乃伊并使其复活。古埃及人因此相信,完整的身体是成功进入来世的必备条件,手指套、脚趾套等“义肢”因而盛行一时。</p> <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木、织物、灰泥、颜料、金</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赫尔格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模型床】陶、颜料</p><p class="ql-block">前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一位妇人闲适地躺在床上,她的侍女站在一旁——这一随葬模型生动地为我们展现出古埃及人的家居生活。现存的床几乎都来自国王和贵族的墓葬,在墓中放置这类模型不仅体现出墓主生前的财富与地位,也带有死亡如同入睡,终将重新醒来就寓意。</p> <p class="ql-block">【彩绘萨布提匣】木</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个彩绘木制萨布提匣主人是第21王朝的帕哈鲁。萨布提人俑的主要功能就是替代墓主人在来世劳作,使亡者能够免除耗费体力的苦役。随着墓葬中随葬萨布提数量增加,用于放置人俑的专门容器萨布提匣应运而身后。</p> 萨卡拉的秘密 <p class="ql-block"> 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孟菲斯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都城。</p><p class="ql-block"> 萨卡拉墓区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国王乔赛尔的梯形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作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记忆的圣地,萨卡拉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2020年,萨卡拉的发现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神圣动物崇拜中心 <p class="ql-block"> 自2018年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制作木乃伊的作坊、现存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的木乃伊。因此,萨卡拉成为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导致民问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神圣动物崇拜因而风靡一时。</p><p class="ql-block">此【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藏品均是普塔-索卡尔神(即普塔-索卡尔、奥赛里斯神)彩绘木雕。</p><p class="ql-block"> 普塔-索卡尔神的形象是一只趴伏于神龛上的鹰形木乃伊。神龛四周则刻画了“荷鲁斯四子”的形象—肝脏保护者、长有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因此这种神龛可能也用来存放木乃伊的内脏。</p> <p class="ql-block">【木盒中的猫木乃伊】 木乃伊、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彩绘阿努比斯木雕】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最古老的丧葬神之一,其形象源自游荡于墓地附近、食腐的犬科动物,古埃及人将其神圣化,把破坏的力量转化为保护的力量,因此阿努比斯也被尊称为“圣地之主”“防腐者”“圣山上的神”。考古学家在萨卡拉北部发现了祭祀阿努比斯的遗址,2015年,这一遗址曾出土近八百万具犬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 【猫坐像】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 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而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乘游船在尼罗河上狂欢,还会在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庇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p> <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立像】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猫女神巴斯泰特铜像,她以猫头人身形象示人,信仰可追溯至古埃及早王朝。巴斯泰特起初是战争女神,后逐渐与狮女神塞赫迈特融合,两者形象有时交替。此铜像展现女神威严站姿,持叉铃,着繁复裙袍,体现其军事与母性特质。巴斯泰特也被认为是多位神祇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13.【小雕像】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对雕像是以侏儒形象呈现的普塔神,也被称作“帕塔克(pataikoi)”或“普塔-帕塔克”。两件雕像皆附底座、形制较小,应该曾被用作护身符。</p><p class="ql-block"> “普塔-帕塔克”的称谓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埃及学家沿用了希罗多德的说法,将此类侏儒形态的普塔神如此命名,以区别于其他形态的普塔神。有学者认为,普塔以此形象出现,是由于侏儒通常被视作技艺精湛、善于创造的工匠,象征了普塔在孟菲斯神论中创世神的地位。帕塔克的形象也具有孩童之意,因此蕴含了保佑生育、顺产的内涵。</p><p class="ql-block">14.【人面挂饰】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15.【象形文字滚印】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网盘自动生成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虽未曾踏足埃及之地,却在这一方展厅之中,被众多精美绝伦的文物深深震撼,可谓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得以粗略窥探古埃及历史的神秘一角,心中对那片古老土地的向往愈发浓烈,期盼着未来能有机会踏上埃及的土地,亲身感受其独特魅力,让想象中的画面成为眼前的实景,开启一场真正的探索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