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仅有5%平地的六百年古村:走近澄城县安里镇张卓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来一个礼拜了,张卓村始终萦绕在脑海,那望不到沟底的层层梯田,那傲立崖畔的秀峰宝塔,那见证辉煌与衰落的废弃民居,尤其是那扇厚重的石门背后隐藏的神秘,都挥之不去,让我回思。</p><p class="ql-block"> 离开三门村沿着原上蜿蜒曲折的村道前行。在三门村口商店已经打听过来张卓村的路,叮嘱说不能操近路,否则就引到其它村子去了,一直沿大路走就能到张卓村。因为两个村子相邻,张卓村在三门村南。前行不久,就看到了路边张卓村的牌子,进了村子,看到村子南部土崖上一条向西的街道,街口土崖下拴着一条狗,有着一夫当关的感觉,车子就直接开了进去,结果是一条死胡同。尽头屋前有村民活动,询问得知,进来的这里是从原下搬上来的新村,老村子还在原下的崖边。</p><p class="ql-block"> 退出新村继续前行,迎面一个潦池,潦池是过去渭北台塬干旱地带传统村庄必备的重要雨水积蓄设施,具有排涝、非饮用水源和消防水源等多重功能,同时在历史、文化和生态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有自然形成也有人工挖掘的,一般都处于村子地势最低处。难得的雨水统一蓄积到潦池,再根据水位情况人工干预从排水口排出,极大地减缓了水流对土塬的冲刷,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在黄土台塬地带这是非常重要的设施。过去,一到夏季,妇女们围着潦池洗衣聊天,儿童们围在潦池周围听取蛙声一片,在采访过的许多传统村落,潦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到潦池,我知道真正的传统村落张卓村到了。村道从潦池两边绕过,在潦池东南角的张卓村戏楼前继续向前延伸。今年清明节前后难得的好天气,仿佛一夜之间就进入夏季。太阳已经偏西,在这渭北旱原上清明时节的阳光还是让人感到燥热。在潦池旁空地上我找了个墙脚阴凉处停稳车子下车参观。</p><p class="ql-block"> 张卓村北高南低,东、南、西三面环沟,过去的村子多建在南面向阳的土崖上。潦池进水口在北面,原来是个土塘,介绍说是在1963 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行扩建、修缮,涝池周边改成料石砌筑,四周围栏也变成青砖砌墙;同时在进水门修建了门楼,门楼中央白底红字写着“社教湖”三个字。“忆昔日愚公雄心要移山,看今朝工农壮志战胜天”,进水门上的这副对联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特色。“社教湖”三字及两边对联仍依稀可见,也给那段历史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听说社教湖建成后,村人还自编自导了一本戏《社教湖》,曾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 来的路上,家人在三门村地里挖野菜,日晒风吹的,也困了就在潦池旁阴凉处歇息,我一个人继续参观。</p><p class="ql-block"> 绕过潦池,就来到戏台脚下。《澄城县地名志》记载,张卓村建村于明洪武年间,以姓氏而得名,已有 600 余年的历史。据传张姓人入住张卓前,村中居住的土著人为纪姓。张姓人入住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据张氏家族史料记载,始迁祖张天极(字峻宇),自宋元之际(大约在 1196 年左右)从山西平阳府洪洞来到澄城张卓村立身,繁衍延续到今天已过三十多代。现在的安里镇张卓村全村由村本部和西庄子、南庄子、王家河三个自然村组成。张卓村戏台,建在村子中心,坐东向西,村中南北主干道从台前通过。戏台前有2000平方米广场。戏台属明清建筑。据说古戏台建成后的第一幅对联是张氏十七世孙张南金(贡生,秉直先生之子)所撰写,内容不详。由此推断古戏台的修建时间约在乾隆中、末年。清同治三年(1863)九月重新修缮戏台的,距今一百五十多年了。戏台雄伟高大,气势磅礴。整个建筑青砖到顶,精雕细刻。戏台边沿料石砌筑,台面宽阔。木结构部分雕梁画柱,色彩鲜艳。南北两侧八字屏墙上,北侧雕刻的是“龙凤呈祥”,南侧是“鱼龙戏珠”,砖雕线条优美,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与整个戏台浑然天成,至今完好,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我先后走近潦池东西两侧的老院落参观。几乎都已经废弃,墙倒屋塌,瓦砾堆积,杂树丛生,没有一个完整的院墙和门楼,翻越过倾倒的院墙,院子几乎没有落脚之地。从潦池东侧的巷道向西望过去,一间低矮的房子位于巷道尽头。先来到近前,原来是张卓村的三官庙,小倒座,坐西朝东,已经没有庙门,里面放着几辆过去的架子车,西墙北偏下镶嵌一块石碑,字迹模糊几乎不能辨认,可能是功德碑,西南墙脚下地面放着一块残碑,能辨认是重修三官庙碑记。出来,站在庙后面的崖畔上西南望去,沟大壑深,层层梯田延伸到沟底,苍茫荒寂,感慨万千。翻越进三官庙北侧院子,一一参观,凄惨无以言表。向院子后面望去,还有几间高大的青砖砌墙保存完整,西侧门额上砖雕“植德培基”四字在阳光映照下格外显明,能看出昔日的辉煌气势和良好的家风传承。走进另一家院子,除了院墙和门楼倾塌不存外,院子里的房屋还基本保持完整。都是一砖到顶的建筑,东西相对,中间狭窄的夹道,西侧是几间宽敞的砖券窑屋,似乎是下人们住处、储物间、厨房及牲口圈,东侧是正房,上面还有阁楼,惊奇的是,房屋脚下朝西对着西侧的窑屋,有一个经过改造的低矮的砖券门洞,厚重的石门紧紧关闭,上了链子锁,锁子还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老锁子。似乎也很久很久没有打开过了。不知道什么用途,留下了神秘感。从院子结构和建筑情况看,肯定是一个大户人家,只可惜人走院空,也浪费了这么好一座院子。钻进一个院子最后面的窑屋,虽光线灰暗,但可见宽阔壮观,进门右侧一面大土炕保存完整,窑屋深处靠窑墙,摆满一排大大小小的缸翁,典型的窑屋布局,炕与储物间灶房一体。里面昏暗森寂,有点耽怕,我没有敢再往深处一探,急忙走出窑屋。在墙脚发现一个黑釉虎子,有点年份,只是手柄没了,想带出来,怕家人嫌弃,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从西侧村落出来,又到潦池东侧参观。也是墙倒屋塌,残不忍睹。最东侧崖畔还有一排东西排列的多间厦房,是不是曾经的学校,不清楚。东侧崖畔向南望去,穿过一座通透的窑洞,隐约看到东南崖畔的一座高塔,那就是张卓村的风水宝塔秀峰塔了。我顺着崖畔向宝塔走去。干旱的黄土台塬,崖畔小路搪土虚厚,一脚踩下去,噗轰噗轰的,真是羊肠小道,搪土窝里满是羊群走过的蹄印和羊屎旦旦。宝塔位于崖畔,脚下四周是花椒树地,深耕过后一脚踩不到底的黄土,充分说明这里太干旱。</p><p class="ql-block"> 秀峰塔,位于村东南角沟沿边,是一座风水塔。据传说建于清康熙初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风水学上讲,张卓村东南地势偏低且空,建塔填充、校正风水,冠名“秀峰”也就表示此地已为高山秀峰,以庇护全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秀峰塔为六角五级塔阁式空心砖塔,塔高 24 米,底层边长3米,南边有券式门洞可入塔室,塔室四层,每面有券式窗洞;塔顶为平砖攒尖顶,置铁质履钵状刹座,宝珠式塔刹;塔身第三层南额有砖刻楷书“秀峰塔”三字。塔体气势宏伟,具有我国南方古塔挺立清秀之气质。</p><p class="ql-block"> 家人歇息差不多了,打电话问我到哪里了,也赶过来参观宝塔。又返回到村道上,经过村委会门前,了解张卓村概况。张卓村位于澄城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与白水县、蒲城县毗连,东、西、南三面临沟,耕地面积 7200 亩,其中,65%为梯田,沟坡地占35%,平地仅为5%,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传统村落。张卓村还出了一个名人张秉直,号萝谷夫子,清时文史学家,后世誉为理学真儒,有吴大澄题签、贺瑞麟先生目录序、刘升之跋于光绪二年的《张萝谷先生开知录十四卷》行世。前面提到的撰写古戏台楹联的张南金就是张秉直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再穿过戏台前广场,来到潦池旁车前。我看村子靠北里面街道还没有走到,就又走进去参观。街口南向的民居门面也很气派,一个石马槽倾斜在门前一侧。对面是废弃的窑屋,也有几米长的石马槽。顶头是死胡同,家人也把车子开进来了,只好又倒出来。时间已经不早,我们就驶入了返回西安的路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