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文荣获首届非遗文化散文征文大赛二等奖</p><p class="ql-block"><b><i>《线腔 家乡的音韵》</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柳辉</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在我的家乡山西芮城,有一种独特的剧种——线腔,它独具特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线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是家乡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i></b></p> <p class="ql-block"><b><i>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曲种。最早出现于汉、唐,并且有较大发展,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小花。据考证,线腔的发源地为晋南芮城,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受蒲剧、秦腔等剧种影响,线腔博采众长,风格高亢清新,婉转缠绵,极富抒情色彩,深受群众喜爱。</i></b></p><p class="ql-block"><b><i>传说,东汉末年,桃园三兄弟依附曹操时,刘备浇畦种菜作掩饰,关羽则以“吊猴”作韬晦之计,故有线偶戏始于关圣之说。其演出时,以打板师傅一人说唱为主角,称之“说戏的”,其他提线木偶演员唱配角,称之“搭戏的”;其伴奏乐器以大壳板胡、宽木鱼鼓及云面铜锣显示特点,因而独具艺术特色,雅俗共赏,广有市场。新中国成立初,时任山西副省长的邓初民观看了线偶演出,十分欣赏,即题辞“一口道出千古事,双手挥动百万兵”之赞誉。从此线偶戏名声大震,斯时群众盛赞“明政线腔,天下无双”。当时,地方老艺人黄鹞子、李自让等热心者,对这一古老剧种大胆进行了改良创新,保留发展了曲调,丰富了唱腔,并改善增加了伴奏乐器。同时,以真人化妆角色取代木偶上台演出,使这一传统剧种焕然一新,增强了新的生存活力与艺术魅力。</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线腔,那悠扬的旋律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它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故乡的深情呼唤,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当那婉转的唱腔响起,“三月里来桃花红,桃花开在路当中。有心摘花怕人骂,无心看花花正红。”这优美的唱词,如泣如诉,令人沉醉。那声音时而高亢激昂,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低回婉转,如绵绵细雨,轻柔细腻。它的节奏变化丰富,或轻快活泼,让人心情愉悦;或沉稳凝重,引人深思。每一段旋律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喜怒哀乐。</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细腻而生动。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对线腔艺术的热爱与执着。那五彩斑斓的戏服,在灯光的映照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如同梦幻中的霓裳羽衣。他们轻盈的步伐、优雅的身姿,仿佛在空气中书写着美丽的诗篇。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可以在瞬间从欢笑转为悲伤,从愤怒转为温柔,让观众们的心情也随之起伏。</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线腔的唱词,质朴而真挚,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是家乡人民的心声,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一更里月儿照花台,情郎哥哥定下计今夜来。叫丫鬟打上四两酒,四个碟子摆上来。”每一句唱词,都像是一首优美的诗篇,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传递着人性的温暖与善良。唱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展现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才华。有的唱词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如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有的唱词讲述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充满了奇幻与神秘;还有的唱词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让人感同身受。</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线腔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观众群体逐渐缩小,年轻一代对线腔的了解和兴趣相对较少。传承人才匮乏,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尽管如此,仍有一批坚守初心的艺人及文化工作者在为线腔的传承和发展努力着。他们积极开展线腔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年轻观众的兴趣;同时,借助现代媒体手段,对线腔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线腔已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线腔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加大了对线腔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用于线腔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也对线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线腔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听着线腔,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山川田野,看到了父老乡亲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在那广袤的土地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春天,他们播种希望的种子;夏天,他们在田间除草施肥;秋天,他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冬天,他们在家中围坐炉火,讲述着一年的故事。线腔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在劳作之余的精神寄托。</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线腔也是家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芮城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通过线腔,我们了解到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与拼搏。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线腔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为我们保留着那份珍贵的文化记忆。</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线腔,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旋律,是我对家乡最深切的眷恋。愿你的声音永远在这片土地上飘荡,永不消逝。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和发扬,线腔这一古老的作者艺术之花将永远绽放,为我的家乡增添无尽的魅力。</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2025.1.12</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作者简介:柳辉,中央国家机关退休干部,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从事杂志主编三十多年,散文和诗歌散见各类报刊和公众号。其中散文《聆听国歌响起》获“我的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大型原创文学作品评选金奖和专家评审奖:“中国原创文学贡献奖”。《秋叶斑斓 层林尽染》获2024年秋冬赛季“当代文学家·朱自清新文学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散文一等奖。</i></b></p><p class="ql-block"><b><i>《高考恢复后的青春记忆》荣膺2024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奖项,编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2024卷。</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