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水的魔术幻化

秋雨(李冰)

<p class="ql-block">地球上水的魔术幻化</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水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变换着,一会儿是液态,一会儿是固态,一会儿又成了水汽,消失在忙忙的空间。</p><p class="ql-block">水来自海洋,来自其他水域,甚或来自动植物体内,蒸发,蒸腾,总在繁忙地运动着、变换着。</p><p class="ql-block">大气层中的水汽,除了形成云后可以看得见,没形成云的水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确存在,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小,但如果能将大气层中的水汽完全凝结成液态,并不比江河湖海中的水量少。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尽管很小,但它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水汽有致暖作用,并不仅仅因为它是温室气体,还在于它在相态变化中产生的潜热。灌水所以能预防霜冻,一是因为近地层水汽含量增大可增强温室效应;二是因为一旦降温,富含水汽的近地面层可形成露或雾,而水汽在凝结成露珠和雾滴过程中可释放潜热。温室效应及释放潜热的双重增温作用,可阻止地面继续降温。</p><p class="ql-block">水汽的相态变化也同样有致冷作用。夏季,同一地区的水面温度低于地面温度,除水体以对流方式传热及热容量大外,还有水面蒸发吸热过程的贡献。酷热的夏季,一场雨会带来凉爽的感觉,同样应感谢雨水在蒸发过程中的吸热功能。 </p><p class="ql-block">水汽和水并无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气态,一个是液态。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正是这种相态的变化,才形成了露、霜、云雾、雨雪等五彩缤纷的大气现象。</p><p class="ql-block">苍茫大海之上,空中云水幻化成了暴风雨,最终被大海吞没。</p><p class="ql-block">那些漂浮在陆地上空的云水,再也坚持不住,纷纷坠落,沿着小溪流入江河,沿着江河百川归海。</p><p class="ql-block">动植物体内的水分耐不住寂寞,投向空中,最终随着雨水,回归到大海。</p><p class="ql-block">一些空中的云水,不愿路经大地,被风带进了海洋。</p> <p class="ql-block">暖湿空气厌倦了赤道地区的闷热,投向南北两极的怀抱;两极地区的冷空气抵不住极地的寒冷,一路怒吼着投奔赤道地区。冷热狭路相逢,开始了一场搏斗。冷空气重而下碶,暖空气轻而抬升。抬升降温凝结,凝结释放能量,于是形成了空中上下的对流,云横空出世,将那闹事的水抛向大地,那就是降水。</p><p class="ql-block">降水不甘示弱,有的化为雨水,有的化为冰雹,有的化为飞雪,有的变作迷雾,有的成了美丽的露珠。地面上的露、霜、雾凇、雨凇和雾,以及空中的云,都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雨滴可有大小,大雨滴很是自豪,小雨滴也不示弱,那些有幸留在空中的云水,笑着大小雨滴,反射着太阳的光线,把自己装扮成雨后的彩虹。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正是它的相态变化,才有了地面似珍珠的露、剪破绿荷的霜,近地面层咫尺不辨人与牛的雾。</p><p class="ql-block">冷暖气团原本是要直达目的地的,由于地球在不停的旋转破坏了气团的运动方向,气团急着前行,方向偏的更为严重。这就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物体向东运行存在一个抬升力,向西运行存在一个下沉力,这就是为什么发射航天器总是向东发射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云物理中还有一种过冷水。地面摄氏零度的水是要结冰的,高空摄氏零下十几度依然有液态水,十分坚强,这就是过冷水。</p><p class="ql-block">过冷水遇到凝结核或附着物会瞬间成冰,尤其是在摄氏零下七到十一度之间,过冷水极易快速结冰,被称为积冰层。飞机怕极了积冰层,总是躲得很远。这也是中纬度地区冷云或混合云人工催化增雨雪、消云减雨、防雹的原理。</p><p class="ql-block">水汽充沛但缺少凝结核,形不成冰晶,没有冰晶就形不成雨滴,没有雨滴,只能看着白云飘飞。据高空探测得知,自然云中自然凝结核达不到形成降水所需,所以总见白云飘过。</p><p class="ql-block">防雹是人工在云中过量播撒凝结核,使形成的冰晶争夺水汽,最终谁也长不成大个的冰雹。</p> <p class="ql-block">这一原理只能用于冷云或混合云人工催化。所谓冷云就是云中温度皆低于摄氏零度,混合云就是云中温度上部在摄氏零度以下,下部在摄氏零度以上。可以用碘化银、液氮等类冰晶结构物质,以此欺骗云水,也可用干冰,也就是固体二氧化碳,向云中负温区播撒。</p><p class="ql-block">南方的暖云,也就是云中温度皆高于摄氏零度,可不能用这一理论,那是另一种催化手段。</p> <p class="ql-block">水的魔术般幻化使得水汽在地面形成各种凝结物。首先想到的就是颗颗晶莹的珍珠——露。露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和地物(如石头、瓦片、农作物的叶面等)上凝结而成的水滴。傍晚或夜间,地面和地物由于支出辐射大于收入辐射而逐渐冷却,贴近地面和地物的空气随之降温。当气温降到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也就是降到露点温度,地面和地物的表面就会有露珠生成。成露时仅要求贴近地物的气温低于露点温度,此时百叶箱高度上的气温一般仍高于露点温度,水汽含量并未达到饱和。露珠是液态水滴,露生成时,贴地或贴近地物表面的气温仍应高于摄氏0度。</p><p class="ql-block">有利于生成露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阴天和云量较多时,几乎可拦截地面全部辐射,并向地面反辐射,温室效应增强,不利于地面降温。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和地物迅速辐射冷却降温,促使水汽饱和发生凝结。</p><p class="ql-block">微风可以使贴地层空气得到更换,将已发生水汽凝结的旧空气送走,带来新鲜空气以补充新的水汽来源供继续凝结。无风时,无新的水汽来源补充,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成露不多;风速过大时,乱流太强,乱流混合层太厚,不利于成露。由于夜间近地面层空气稳定,而稳定层中乱流将上层热量下转,乱流太强不利于地面降温;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递减,乱流太强、乱流混合层太厚时,乱流交换的结果,将使乱流混合层湿度均匀化,这种利益均沾的结果,使近地面层空气相对变干,难以成露。</p><p class="ql-block">露多出现在夏末秋初天气转凉的夜晚,因为这时夜间晴天多,且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还相当丰富。夏季虽水汽含量丰富,但昼长夜短,地面降温不显著,贴地层气温不易降到露点以下;冬春季节,因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也不易成露。</p><p class="ql-block">其次想到的是降至春林花委地的霜。霜是近地面水汽在地面和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白色且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根据霜的形成条件,可分为辐射霜、平流辐射霜和洼地霜。</p><p class="ql-block">辐射霜的形成原因与露相似,也形成于晴朗微风的夜晚,也由地面辐射冷却降温所致,不同处在于二者形成时的气温。成露时,贴近地物表面的气温高于摄氏0度;由于霜是由冰晶组成,因此成霜时贴近地物表面的气温低于摄氏0度,但百叶箱高度上的气温仍可能高于摄氏0度。</p><p class="ql-block">冷空气入侵降温后,又经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冷却进一步降温形成的霜,有平流降温的影响,也有辐射降温的影响,因此称平流辐射霜。</p><p class="ql-block">夜间,洼地和山谷坡上辐射冷却较洼地、谷底明显,是贴近坡处空气的冷却器。坡上的空气变冷后密度增大,顺坡流入洼地和谷底,并抬升洼地和谷底的较暖空气。坡上冷空气的汇入,易使洼地和山谷降温,再加上继续辐射冷却,很容易出现霜,常称为洼地霜。</p><p class="ql-block">霜不同于由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是疏松的晶体结构。</p><p class="ql-block">霜和霜冻不同。霜冻指的是由于气温剧烈下降而引起的植物冻害现象。贴地层空气中如果含水量很少,即使气温降得很低,也难形成霜,但可使植物内所含液态水冻结,因此无霜仍可引起霜冻。植物表面虽然有霜形成,但贴地层气温尚未使植物内所含的水达到冻结的程度,因此有霜未必形成霜冻。一般情况,霜形成后如果再进一步降温,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由于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特别是对蔬菜、水果等危害更为严重,因此预防霜冻就显得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第三就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雾凇是过冷水雾在树枝、电线及其他细长物体迎风面冻结或由水汽凝华而成的乳白色冰晶,俗称树挂,中国北方常见。</p><p class="ql-block">所谓过冷水雾,就是组成雾的小水滴温度低于摄氏0度。摄氏0度是水的冰点,温度低于摄氏0度时水体就要结冰,这只是对大的水体而言。在自然云雾中,可以观测到低于摄氏0度(甚至摄氏零下10度)的液态云雾滴,而且液态云雾滴越小,冻结温度越低。过冷却水滴有一种特性,一旦和低于摄氏0度的物体接触,将立即冻结。</p><p class="ql-block">根据雾凇的结构以及形成条件,可将雾凇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p><p class="ql-block">粒状雾凇形成时,往往风速较大,且气温在摄氏零下2~零下7度之间。它是由被风吹动的过冷水雾滴与细长的物体接触后迅速冻结而成的。由于冻结速度快,因而形成的雾凇为粒状结构。</p><p class="ql-block">晶状雾凇由冰晶所组成,由水汽附在细长物体上凝华而成,形如绒毛,稍受震动即散落。晶状雾形成于微风或静风、气温低于摄氏零下15度的雾天中。由于它密度小,增长缓慢,1小时大约增长1mm,厚度平均不超过1cm,且易被风吹掉,因而一般不易造成灾害。</p> <p class="ql-block">第四是雨凇。雨凇是由过冷雨滴下降到温度低于摄氏0度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成,多形成于物体迎风面,呈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雨凇的结构清晰可辨,表面一般光滑。根据雨凇的形态,分为梳状、椭圆状、匣状和波状雨凇等。雨凇的形成离不开冻雨。所谓冻雨,就是雨滴的温度低于摄氏0度,即过冷雨滴。由于过冷雨滴与地面低于摄氏0度物体接触后立即冻结,故称之为冻雨。冻雨的产生除需降水产生的基本条件外,还需有上冷、中暖、下冷的垂直温度结构。降水形成后,在高层下落的固态降水粒子经中间暖层融化为液滴,进入下部冷层后温度降至摄氏0度以下,降至地面时形成冻雨。雨凇积冰的直径一般为40~70mm。中国雨凇积冰最大直径出现在衡山南岳,达1200mm,其次是巴东绿葱坡711mm,再次为湖南雪峰山的648mm。第五是扑朔迷离的雾。雾曾一次次激起文人灵感,一次次引发墨客遐想。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是古人因雾留下的传世华章。雾似有形而又无形,朦朦胧胧地飘渺于文人的诗篇之间。雾里看花,雾因花而美丽,花因雾而朦胧,一如诗人的情感。雾在山间游动,像画家泼墨,使原来的山变成景,做成了一幅幅丹青,是今人对雾的倾情吟唱。雾是一道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一种气象灾害。雾是发生在近地面层的水汽凝结现象。悬浮在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现象称雾;水平能见度1~10公里时为轻雾。根据雾的形成条件,又可分为气团雾和锋面雾两大类。锋面雾是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上,冷暖空气混合使暖空气降温水汽达到饱和发生凝结形成的雾。气团雾是在气团内部形成的雾,根据形成条件,可分辐射雾、平流雾、平流辐射雾、地形雾和蒸发雾,其中以辐射雾和平流雾最为常见。大雾不仅影响交通,而且还加大近地面层污染物浓度,危害人体健康。由于雾总是和逆温层相伴出现,而逆温层又阻止上下层空气的质量交换,使污染物难以扩散,因此雾天时近地面层常聚集大量的污染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后,与雾滴结合可形成硫酸雾,危及人体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