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人

乡情绵绵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摄 唐幼芬</p><p class="ql-block">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从河东散步归,过中桥时,见前面走着两个小伙子,他俩边走边聊,听口音是外地人。此时,桥边上有几块硬纸牌连着大大的塑料袋被风吹着往桥心移动(大概是谁拆的什么包装箱),这对迎面而来车辆和行人都会有妨碍。其中一个年轻人,快步走到桥心,把那些纸牌踢回桥边。这一小小的举动,让我心生敬意,顿觉这年轻人,素质好,已把他乡作故乡。看他戴着眼镜,非常文气,就伸出大拇指对他表示点赞,他朝我笑了笑,算是回应。这简单的互动,触使我想与他交流一下,就上前一步问他,你们是和桥职业中专的老师吧,因为桥东就是这个学校,他说不是。我接着问:“你们来自哪里,来这个小镇干什么工作?”那小伙子看我有诚意,就毫不隐瞒地告诉我:“湖北恩施人,在这里搞数控”。我不懂什么叫“数控”,他就直接告诉我,是造汽车零件的。我说:“看来你是大学生,工程师”,他说:“哪里啊,我们是中专生”。我知道现在有技术的中专生很吃香。交谈中我得知,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来我们小镇的,因为这里的工资要比他们老家高一倍。 </p><p class="ql-block"> 感觉这两年,身边的外地口音越来越多了。大街小巷分布着外乡人开的各种店铺。常见的有: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重庆火锅,山东杂粮煎饼,陕西潼关肉夹馍,甚至还有新疆的馕……除了吃食,还有其他类的,如云南三七等,就连卖花的也有外乡人。</p> <p class="ql-block"> 几年前认识一个卖鲜花的小伙子,我保留着他的电话号码,有需要的时候,就呼他。</p><p class="ql-block"> 前年秋天,我同事的女儿结婚,需要鲜花,我电话与他约定。</p><p class="ql-block"> 到了那天,他竟然把车开到我家附近的酒店门口,再电话联系我。我说,你怎么把车开到这里来啦!他说,记得上次你在这里买我许多花,估计你家离这儿不远,车停这里,你可以少走点路,这外地小伙真是暖心。每次看到我,即使不买他的花,也热情地叫着“阿姨”。</p><p class="ql-block"> 去年年底,在满大街红红火火的烟花炮竹中,他的鲜花摊 ,特别亮眼。各色康乃馨,小雏菊,百合花,绿油油的富贵竹,还有鲜红的银柳……我挤过去,买了美丽的康乃馨与银柳 。他还想多送我两枝花 ,我没要,人家出门在外,做生意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认识几年了,都不知他是哪里人。那天才想起问他,说是江西上饶的。我一下子想起上饶有个著名的烈士,还没等我说出,那小伙立马答上:方志敏。我欣慰地朝他点点头。可以告慰先烈,家乡的后辈们,没有忘记你。</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外乡人,身在他乡,却心系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买馄饨皮,都是到一个外地姑娘那里。这姑娘,面目清秀,态度温和,看上去二十出头的样子(后来才知道她已三十八岁,女儿都上初中了)。那天我买好馄饨皮,发现店门一侧搁着筐鲜亮的橙子,就说,你这里还卖橙子啊!她说,那是我家乡的特产——脐橙。我问她是哪里人,她回我,奉节人。我说“奉节”这个地方,知道的,在长江边上。她说“是啊”,没想到她一转身去钱匣子里找出一张崭新的十元人民币,指着上面的长江三峡图片对我说:“我家就在这三峡入口处的右岸……”看着她笑意盈盈的脸庞,能感知她内心涌动着自豪的浪花。</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才注意到店铺上方挂着的牌子“三峡高筋生面店”。粗心的我,买馄饨皮时,从未注意过这个店名。看到面店前还加“高筋”,就指着问,为什么叫“高筋生面店”?她说,麦子加工时的第一道面粉,筋道,质量最好。</p> <p class="ql-block"> 我也试着去新疆店里买过馕,那个老板娘寡言少语。与人们所说的新疆人热情好客对不上号。最近去的时候,换成了一个俊美的小伙子,皮肤白皙,鼻梁高挺。他的普通话和顺流畅,不像一般新疆人说话那样的僵直。从他那里我得知他们来自新疆和田。当我讲不连贯那个拗口的沙漠名时,他很快接过话,我家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边。原先的女老板,是他家亲戚,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说普通话,回去了。看来,说话交流是外出闯天下最基本的条件。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也惊喜的发现有些外乡人说话时,竟夹带了一些宜兴口音,像菜场西门那个来自文山的“云南三七”店老板就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年代,本地人对外乡人不应该排斥(说不定自己的先祖也是从外地搬迁过来),外乡人也应该尽量融入本地社会,才会使自己扎下根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