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的美篇

兰馨

<p class="ql-block">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能训练教学案例</p><p class="ql-block">——以《荷塘月色》为例的“四维分层”训练法</p> <p class="ql-block">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文本解读、分析评价以及迁移创新的能力。然而,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教学内容碎片化。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度依赖答题模板,导致学生机械记忆诸如“情景交融”等术语,却无法深入分析文本实际内容,严重忽视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理解。</p><p class="ql-block"> 二是思维训练层次较低。课堂提问大多停留在“是什么”的浅层次,对作者创作意图、作品文化背景等方面缺乏深入探究,难以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据相关课堂观察统计,约70%的课堂问题都处于低阶思维层面 。</p><p class="ql-block"> 三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学生在面对陌生文本时,往往难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策略灵活运用,这直接反映在高考成绩上,现代文阅读平均得分率不足65% 。</p><p class="ql-block"> 针对以上问题,本教学案例以朱自清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教学载体,借鉴郑雪提出的“四读一用”(览读、品读、比读、美读)阅读训练策略,设计了“感知—解码—思辨—迁移”四维分层训练模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语言解码、批判思辨和审美迁移等六大关键能力,这些能力与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紧密关联,具体对应关系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力维度 训练重点 对应高考考点</p><p class="ql-block">整体感知能力 把握情感矛盾与结构脉络 主旨概括题、行文思路题</p><p class="ql-block">语言解码能力 分析比喻、通感等修辞效果 词句含义题、手法赏析题</p><p class="ql-block">批判思辨能力 探讨“宁静”与“不宁静”的辩证关系 观点评价题、拓展探究题</p><p class="ql-block">审美迁移能力 仿写写景段落或对比同类散文 写作应用类题型</p> <p class="ql-block">二、教学实施过程</p><p class="ql-block"> (一)前置诊断(5分钟)</p><p class="ql-block"> 在正式教学前,通过发放预习问卷对学生进行学情摸底,收集学生初读《荷塘月色》后的困惑,例如“为什么作者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运用词云图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可视化呈现,从统计数据可知,82%的学生都对文中作者的情感矛盾表示困惑,但仅有36%的学生能联想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为后续教学指明了重点方向。</p><p class="ql-block"> (二)核心训练环节(40分钟)</p><p class="ql-block"> 整体感知层:思维导图构建矛盾结构</p><p class="ql-block"> 组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要求学生标注出文中所有表达情感矛盾的句子,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随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标注内容绘制“心路历程图”。通过讨论与协作,学生们发现文章呈现出“家(不宁静)→荷塘(暂得宁静)→家(回归不宁静)”的环形结构,从而对文章的整体情感脉络和结构有了清晰把握。</p><p class="ql-block"> 语言解码层:显微式品读关键段落</p><p class="ql-block"> 聚焦文章第四段,开展三个层次的品读活动。首先是动词炼字,引导学生对比“泻”“浮”与普通动词“照”“飘”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接着进行通感分析,让学生尝试将“光与影的旋律”转化为听觉谱线图,感受通感修辞的独特魅力;最后进行意象重组,要求学生按照“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的顺序改写段落,在改写过程中深刻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层次和技巧。</p><p class="ql-block"> 批判思辨层:群文对比中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 引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张抗抗的《云和梯田》两篇对比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三篇散文同样写景,但情感底色截然不同。你认为这种差异源于作家个性、时代背景还是审美追求?请用文本细节佐证。”同时,教师适时提供1927年白色恐怖背景以及朱自清“狷者”人格等相关史料作为支架,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在群文对比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辨能力。</p><p class="ql-block"> 审美迁移层:跨界创作与生活联结</p><p class="ql-block"> 为学生提供两个任务选择。任务A要求学生模仿“月下荷塘”段落,描写校园晚自习时“灯光与书页”的场景,将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实践运用;任务B则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现代人如何寻找心灵的‘荷塘’”,并录制3分钟音频随笔,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联结,提升学生的审美迁移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课后延伸(15分钟)</p><p class="ql-block"> 布置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层作业是完成《荷塘月色》与《囚绿记》的意象对比表格,帮助学生巩固对文本意象的理解;提高层作业则要求学生以“矛盾中的美”为题撰写评论,鼓励学生引用文本内容并结合鲁迅《野草》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写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三、效果评估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一)量化数据</p><p class="ql-block"> 通过后测数据对比发现,采用本教学案例的实验班在“情感矛盾分析题”上的得分率提升了27%,而对照班仅提升9% ;在学生仿写作业中,86%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通感修辞,相较于训练前有了显著提高,充分证明了本教学案例在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二)质性反馈</p><p class="ql-block"> 从学生的感悟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认知发生了积极变化,有学生表示“以前觉得散文就是‘美’,现在会关注美背后的挣扎与选择”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也认识到,在群文“比读”环节需要加强时间把控,避免讨论过于发散,影响教学进度。</p><p class="ql-block"> (三)改进方向</p><p class="ql-block"> 后续计划开发“阅读能力发展图谱”,将本单篇教学案例拓展为序列化课程,使阅读教学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引入XMIND等数字工具辅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利用“批注精灵”等平台实现学生作业的实时互评,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