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2日,金口中学舒雨岚老师讲了一节校内公开课。他的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围绕文化传承载体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兼具系统性与探究性,适合公开课展示,具体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目标与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目标明确:精准对接课标要求,聚焦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四大载体,突出中外对比与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重难点突出:以“印刷书的诞生”为难点,通过多维度材料解析,突破认知障碍;以“中外大学发展”“印刷书意义”为重点,强化核心知识。</p><p class="ql-block">二、内容设计</p><p class="ql-block">(一)知识学习板块</p><p class="ql-block">• 结构清晰:采用“时间轴+表格+问题链”形式,梳理中外教育、印刷、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如中国古代学校分官学/私学,西方大学从起源到近代变革,便于学生构建时空框架。</p><p class="ql-block">• 表格直观:新中国教育发展、近代留学概况等表格设计,数据对比鲜明,降低理解难度,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p><p class="ql-block">(二)问题探究板块</p><p class="ql-block">• 材料丰富:引用7则材料,涵盖中外历史文献、学者观点,如贺国庆对中世纪大学的分析、古登堡印刷术的影响等,增强探究的真实性与学术性。</p><p class="ql-block">• 问题导向性强:</p><p class="ql-block">◦ 问题一:从课程、宗教、服务对象角度归纳大学过渡表现,培养材料分析能力。</p><p class="ql-block">◦ 问题三/四:通过中西印刷术发展对比(如汉字体系 vs 字母体系、出版内容差异),深化对“印刷书未诞生于中国”的理解,渗透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p><p class="ql-block">(三)课堂小结与练习</p><p class="ql-block">• 思维导图式小结:以“印刷、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为核心词,串联关键史实(如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天一阁、南通博物苑),强化知识关联。</p><p class="ql-block">• 针对性练习:3道选择题覆盖印刷术影响、商周档案、明代书院等考点,结合材料情境,考查历史解释能力,如第1题通过“印书法出,人人可获”直接呼应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的重点。</p><p class="ql-block">三、亮点与建议</p><p class="ql-block">(一)亮点</p><p class="ql-block">• 时空贯通与中外对比:如将中国近代大学(北大、清华)与西方大学变革并置,凸显文化传承的多元路径;通过古登堡印刷术与中国雕版/活字印刷的对比,体现科技传播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素养渗透自然:材料探究中隐含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印刷术工业化)、“社会需求推动文化发展”(留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等唯物史观的考查,避免生硬灌输。</p><p class="ql-block">(二)建议</p><p class="ql-block">• 增加可视化资源:如插入古登堡印刷机图片、天一阁建筑示意图等,增强直观性,契合公开课的视觉呈现需求。</p><p class="ql-block">• 优化问题梯度:部分问题(如“印刷书为何未诞生于中国”)可拆解为“技术条件”“社会需求”“文化环境”等子问题,降低探究难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p><p class="ql-block">• 强化情感升华:在博物馆意义部分,可补充具体案例(如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提升课堂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四、总结</p><p class="ql-block"> 该设计以“大概念”统摄教学内容,通过“知识梳理—史料探究—总结提升”的完整链条,实现了历史知识与学科素养的融合。若在公开课中辅以多媒体资源与互动活动(如模拟印刷术操作、角色扮演留学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感,达成“教—学—评”一体化的高效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