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贵老照片 过目难忘的瞬间(243、风采依旧)

福全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身穿棉军装在延安时的一张珍贵照片。后面的一只母鸡进入了镜头,更增添了延安生活的气息。毛主席曾在杨家岭提出:“每个窑洞养五只鸡,就是一座小银行!”1943年,延安周边农户平均养鸡8.2只,鸡蛋不仅供食用,更成为边区与国统区走私贸易的硬通货,三颗鸡蛋可换一斤盐。1943年,朱老总发起"养鸡状元"评选,劳模吴满有创下单鸡年产蛋218枚记录,毛主席亲题"母鸡中的战斗机"。</p> <p class="ql-block">泛黄的照片定格在1949年4月,春风拂过新绿的草地,枝头雀鸟欢鸣。伟人含笑而立,孩子们依偎身旁,阳光温柔地洒在他们脸上,将这份天伦之乐永远镌刻在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孩子们提着一只大白兔让毛主席看看。毛主席对小动物有着不一般的感情。</p><p class="ql-block">1940年代延安时期,毛泽东身边曾有一只名为“黄狮”的土狗。这只狗是当地老乡所赠,性格温顺,常跟随毛泽东在窑洞外散步。由于毛泽东对黄狮的喜爱,炊事员偶尔会为其预留骨头或剩饭。</p><p class="ql-block">卫士曾调侃:“主席的黄狮比我们吃得还规律!”但毛泽东始终反对特殊化,要求黄狮的饮食与普通战士一致。1947年,蒋军进攻延安时,中共机关紧急转移。因行军不便,黄狮被托付给当地老乡,后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合影,看这俩女同志,走路真自信。</p><p class="ql-block">照片左边那位女同志,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照片右边那位女同志,是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走路自信,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走路也很自信。不只是他们,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比以前更自信。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当家做主的感觉最强烈。</p> <p class="ql-block">1962年,毛主席在武汉东湖寓所挥拍击球,以乒乓球强健体魄。翻阅历史影像,早在延安时期,主席便常执球拍锻炼。瞧那标准的握拍姿势,分明是位深谙此道的乒乓好手</p> <p class="ql-block">提起“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可能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林彪。</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称呼最早是用在周总理身上的,而且是李克农将军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那是在1954年,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去参加日内瓦会议时,因为周总理的特殊身份,世界各国记者都想要了解关于他的资料,同行的李克农就召集了几个人,整理出了一份关于周总理的详细资料。</p><p class="ql-block">这份资料长达五页半纸,在第一页第一段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生于1898年,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这段话中,就出现了“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据了解,这也是这个称呼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出现。</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个称呼用在周总理身上是非常合适的,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周总理就发现了毛主席的特殊才能,从此成为毛主席的忠实拥护者和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共同取得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周总理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是丝毫不为过的。</p> <p class="ql-block">50年代,周总理和彭老总乘凉的照片,一人一把蒲扇,真接地气。</p><p class="ql-block">这种蒲扇,相信大家都见过、用过,我小时候,经常用的就是这种蒲扇。也就是说,这种扇子,太普通了,老百姓都用得起。</p><p class="ql-block">以前的文化人喜欢用折扇、鹅毛扇,富家太太、小姐喜欢用香扇、蚕丝扇。可我们的周总理和彭老总,就喜欢用这种廉价的蒲扇。</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他们的地气,了解民间疾苦,一切从人民出发,从来为百姓做主。#</p> <p class="ql-block">彭老总与周总理两张罕见合影,一个英俊帅气,一个威武霸气。</p> <p class="ql-block">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穿越岁月而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关于周总理的珍贵影像,画面里的场景温馨动人,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镜头定格的瞬间,周总理或带着温和的笑意,或专注于手中事务,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风范与亲切气质。这经典的一幕,凝聚着他对人民的深情,对工作的热忱。</p><p class="ql-block">在时光的长河中,这样的老照片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无数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将其珍藏,就如同珍藏一份对周总理的敬意,珍藏那段永不褪色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1973年,周总理陪同外宾参观杨家岭窑洞。这是他1947年离开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延安。因为,这次行程结束没多久,他就住进了医院。周总理永远记得他在延安的生活岁月。</p><p class="ql-block">在杨家岭三孔窑洞里,周总理曾先后会见史沫特莱、斯诺等38位国际友人。1938年秋,他用缴获的日本咖啡壶为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煮咖啡,笑称:“这是延安版的星巴克。”</p><p class="ql-block">周总理曾在枣园开垦0.3亩菜地,种出28斤重的冬瓜。他将种菜心得写入《我的修养要则》:“深耕如调查研究,施肥如团结群众。”</p> <p class="ql-block">恩来!恩来!恩来!朱老总在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含泪呼喊,1976年,90岁的朱老总参加周总理的告别仪式,当他站在周总理的遗体旁边时,泪流不止,拄着拐杖连喊三声:“恩来!恩来!恩来!”随后,又向周总理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让在场的人无不落泪。</p> <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15日,全军体育大会举行,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坐在看台上观看,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授衔不久后,朱德和彭德怀都穿上了最新的元帅军服,更加显得精气神十足,坐在看台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欣慰,在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有了自己强大的军队,在于中国的革命、国家的建设已经后继有人……</p> <p class="ql-block">彭老总开怀大笑的瞬间,彭老总留下的老照片里面大部分都是比较严肃、霸气的,很少有笑的这么开心的,彭总笑得好自然,真性情!太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1946年,是彭德怀元帅在延安窑洞内工作沉思时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彭总工作历来严肃认真,平常不苟言笑,照片中,只见他面对桌上的一小沓纸,深深地陷入了沉思……</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元帅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身边站着的依次是:陈云、周总理、朱德。</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元帅和周恩来总理在机场。周总理显得特别开心。</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在乡下视察,和乡亲们交谈,显得十分亲切。站在她对面的女孩子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视察河南,和老乡亲切交流。</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同志在视察,和老乡亲切交谈。</p><p class="ql-block">1959年,彭德怀在基层调研,和老乡亲切交谈。彭德怀身上有一种亲和力,就是让人看了就觉得亲切、就想和他交谈的那种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有多爱孩子?谁家打孩子,他都会去干涉。</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彭老总身边有一个警卫,叫景希珍。他跟随彭总的时间最长,整整16年。</p><p class="ql-block">据景希珍回忆,无论谁家打孩子,彭总都会去看看,问个清楚明白,还要干涉一番。</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景希珍家的孩子太淘气了,他就忍不住打了孩子几下。谁知道,这孩子跑到彭总那里去告状。彭总看了看孩子被打的地方,气得破口大骂:你打他,我看应该把你打一顿!</p><p class="ql-block">故事写到这里,我觉得此时的彭总,不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而是一个极力护孙子的爷爷。</p> <p class="ql-block">81岁的叶帅在海边的珍贵留影,照片拍摄于1978年,叶帅刚游完泳,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着他,照片中叶帅两鬓斑白,神态依然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和蔼可亲,毫无架子。</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毛主席要不下决心搞两弹一星,我们还能有这样的地位吗?</p><p class="ql-block">钱学森晚年谈到毛主席,感慨地说道:没有两弹一星,我们就不可能坐在这里开会,我们没有这个条件。</p><p class="ql-block">当时中央要不下决心搞国防尖端技术,那么我们现在就没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试问,我们还能有现在这样的世界地位吗?</p><p class="ql-block">钱老说的太好了,这就是毛主席对中国的未雨绸缪,诸多事实证明,毛主席确实比绝大多数人早看50年。#</p> <p class="ql-block">80年代,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的合影,注意看蒋英穿的大衣,借来的。</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87年4月,拍摄地点是德国黑山风景区。注意看照片中的钱学森夫人,她身上的大衣,看起来不是那么合身。</p><p class="ql-block">据知情人讲述,蒋英所穿的大衣是借来的,借自她的邻居庄逢甘夫人戴淑芬。</p><p class="ql-block">故事写到这里,令人震撼。钱学森什么人?堂堂大科学家。近代以来,论对中国科技的贡献,如果钱老排第二,估计没人敢排第一。然而,钱老和夫人竟艰苦朴素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打心眼里敬佩。</p> <p class="ql-block">聂帅与钱老一张罕见合影,照片拍摄于1986年,此时正值航天创业30周年,航天部的领导和专家特意到玉泉山疗养地看望聂帅。聂帅已经87岁,但精神奕奕,挥手和大家致意。</p> <p class="ql-block">在一场意义非凡的文艺演出中,温馨的一幕被镜头永久定格。华主席与少年儿童相聚一堂,共同沉浸在这场艺术盛宴里,现场洋溢着欢快与温暖的氛围。</p><p class="ql-block">演出过程中,华主席面带和蔼笑容,神情愉悦而亲切。他的目光中满是对孩子们的关爱,不时与身旁的少年儿童轻声交流,言语间传递着满满的关怀。</p><p class="ql-block">坐在华主席身边的,是两位扎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女生。她们模样清秀可爱,身着整洁衣裳,脸上带着羞涩又兴奋的笑容,依偎在华主席身旁,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展现出长辈与少年间真挚动人的情谊 。</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什么喜欢华国锋?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华国锋会做群众工作。</p><p class="ql-block">在建国初期,因为湖南刚解放,老百姓对新政府不了解,很多干部下去工作的时候,老百姓都不是很支持。</p><p class="ql-block">但是,华国锋担任县委书记的湘阴县,却是另一副样子,群众对下乡干部非常拥护,把他们当成了自己人,干部工作起来也非常顺手。</p><p class="ql-block">那么,华国锋是如何做到的呢?</p><p class="ql-block">华国锋到了湘阴县后,对各级干部下达了三条规定——</p><p class="ql-block">第一条:到农民家里,坐凳子不吹灰;</p><p class="ql-block">第二条:群众做饭时,要帮忙烧火;</p><p class="ql-block">第三条:吃饭时要和住户拉家常,不能吃“哑巴饭”。</p><p class="ql-block">这三条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能体现出一个干部是不是真的和群众打成一片。</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很多干部下去工作时,往往放不下身子,到了农民家里,连坐都不敢坐,生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群众在忙的时候,干部也不愿意帮忙,只是站在一边看,或是说点指导意见,就是不动手,到了吃饭时,也是各吃各的,不跟大家交流。</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干部,自然是得不到群众喜欢的。</p><p class="ql-block">而华国锋提出的这三条规定,就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到农民家里时,坐凳子不吹灰;群众做饭时,要帮忙烧火;和大家吃饭时,也要拉家常,了解大家的需求。</p><p class="ql-block">做到了这三条,就不愁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了。</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就是毛主席一直都在倡导的“群众路线”,号召干部要俯下身子,和群众做朋友,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p><p class="ql-block">而华国锋,就把毛主席的“群众路线”执行得非常好,也难怪毛主席会喜欢他了。</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担任军委主席时,四位元帅、两位大将辅佐他</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深知军队的重要性,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换人。</p><p class="ql-block">那么,等毛主席去世后,谁来接任这个职务呢?就是华国锋。</p><p class="ql-block">不过,由于华国锋在军队中的资历不深,工作经验也不足,中央军委又任命了五位副主席辅佐他,分别为: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p><p class="ql-block">看看这份名单,分量还是很重的,在我军的十大元帅中,当时还活着的就只剩下这四位元帅了,再加上邓小平,就是当时能组成的最强阵容了。</p><p class="ql-block">其中,叶剑英早在九一三事件后,就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了,是当时军队中的定海神针,在解决“四人帮”的过程中,也帮了华国锋的大忙。</p><p class="ql-block">因此,由叶帅来担任军委副主席,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也让华国锋很放心。</p><p class="ql-block">第二位邓小平,虽然没有元帅军衔,但他早已是公认的“无冕元帅”,早在建国初期就是军委副主席了,与十大元帅并列。</p><p class="ql-block">到了1975年1月,邓小平又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主持军队的工作。因此,当毛主席去世后,邓小平再次担任军委副主席,也是众望所归的。</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刘伯承,曾经是第二野战军司令,建国后退出一线,转而从事军事教育,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军事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刘伯承在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后,再加上身体不好,一直没有担任很具体的职务,但军委副主席几乎没有落下过,也体现了他在军队中的卓越地位。</p><p class="ql-block">等到毛主席去世后,刘伯承以85岁高龄再次担任军委副主席,其实更多的是借助他在军队中的威望,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第四位徐向前,曾经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建国后成为第一任总参谋长,并当选为军委副主席,不过,徐向前也跟刘伯承一样,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担任什么很重要的具体职务。</p><p class="ql-block">等到毛主席去世后,徐向前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华国锋做了很多工作。</p><p class="ql-block">第五位聂荣臻,在建国初期,因为总参谋长徐向前身体不好,聂荣臻一直代替他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后来,聂荣臻又转到国防科技领域,著名的“两弹一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华国锋担任军委主席后,聂荣臻也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协助华国锋开展军队的现代化建设。</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五位副主席,还有八位军委常委,分别为:李先念、粟裕、罗瑞卿、汪东兴、陈锡联、韦国清、苏振华、张廷发,其中,罗瑞卿是军委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在这八人中,有两位大将:粟裕、罗瑞卿,三位上将:陈锡联、韦国清、苏振华,两位少将:汪东兴、张廷发,只有李先念没有军衔,但他的资历也是足以授大将的。</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三位列席常委,就是杨勇、张震和梁必业,一位上将,两位中将。</p><p class="ql-block">后来,王震、许世友、杨得志、杨勇、王平、韩先楚又被增补为军委常委,都是上将。</p><p class="ql-block">1978年,罗瑞卿去世后,耿飚接替他担任军委秘书长,杨得志担任副秘书长。杨得志是上将,耿飚虽然没有军衔,但他的资历也足以授上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华国锋担任军委主席期间的人员配置情况,包括四位元帅、两位大将、十位上将,阵容还是非常强大的。</p><p class="ql-block">到了1981年6月,中共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华国锋主动辞去了军委主席的职务,由邓小平接任,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大授衔》,“中国政府网”)</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元帅</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和叶剑英元帅</p> <p class="ql-block">1961年,炮兵司令吴信泉夫妇与他们的十二个子女。1951年朝鲜战场,儿子吴皖平到前线探亲。某日美军轰炸间隙,吴信泉突然抽出一本算术书:“仗要打,书也得读!今天学分数加减法。”炮弹声中被父亲按着头做题的场面,成为39军指挥所流传的黑色幽默。</p><p class="ql-block">据儿子吴安平回忆,父亲从朝鲜寄回的家书里常塞满子弹壳,附言:“用这些给弟弟妹妹做陀螺,比买的铁皮货结实!”孩子们用弹壳在军委大院空地上抽打,吓得其他将领家属直捂耳朵。</p> <p class="ql-block">1961年,溥仪与家中亲戚合影。与溥仪并排站的老人是溥仪的七叔载涛。两位女子是溥仪的弟弟溥杰的夫人与女儿,另一边是溥仪的妹夫与弟弟。四人都站在相对靠后的位置。溥杰未在其中,因为他当了摄影师。载涛是其中辈分最高也是最幽默的。</p><p class="ql-block">1908年,3岁的溥仪登基时,21岁的载涛作为御前大臣负责护卫。据太监信修明回忆,小皇帝登基典礼上哭闹不止,载涛急中生智掏出怀表哄他,结果溥仪一把将表摔碎,载涛脱口而出:“这要搁平常人家,非揍屁股不可!”此言吓得隆裕太后当场变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