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豆包AⅠ制作</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进程的特殊时期,蔚县的交通运输也曾出现过特殊现象与特殊事例。“木制拖车”、“冰上行船”、“小铁路上的轱辘马”就是五十年代末“大跃进”中出现的特殊情况。</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大跃进”的声浪里,蔚县交通运输部门为了追求高指标、高效率,曾提出了“拖车、汽车、列车化”的运输设想。交通运输局利用当地的木料与工匠,赶制出木拖车10多部,作为汽车的拖车,以提高运力。计划每辆汽车带两部木拖,每部木拖载重3吨。当时交通运输局有汽车5辆,即可带木拖10部,增载30吨,实为“跃进”之举。一开始,汽车挂上木拖由县城往西合营运粮,后来又去宣化、涿鹿县运送物质。</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木拖车的主要部件如方子板、弹簧、三角拉架等,大多由木板与木条制成,不仅不够坚固,还缺乏灵活性。在实际运行中,每当遇到陡坡、急转弯或路况不佳时,木拖车便频繁出现故障,不是部件损坏,就是完全无法运行。同年8月,司机肖振华驾驶一辆95马力的汽车,牵引八部木拖车从县城向西合营运粮。短短23公里的路程,竟耗费了两天时间,最终八部木拖车中有六部在途中损坏,仅勉强带回两部。</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木拖列车化”的运输方式耗油多、效率低、损失大,行驶困难,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这一创举未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蔚县交通运输部门又将目光投向了壶流河,计划利用河水开展水上运输。为此,特意从天津请来了几位造船师傅,打造了五艘帆船,试图在壶流河上开展帆船运输。然而,壶流河水位偏低,水域狭窄,帆船经常搁浅,无法正常运行,这一“发明创造”也未能奏效。</p> <p class="ql-block"> 同年冬季,冰上运输的方案应运而生。在主管交通运输的副县长亲自挂帅下,交通运输局、运输站、养路工区、装卸队、马车社等单位抽调了200余人,在壶流河上修建了西合营至北水泉、暖泉至夭子头两条冰路,总长110公里。修造冰路时,遵循“逢树砍掉,遇土铲平,缺冰速冻”的原则,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突击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时,集中了一批木匠与铁匠,赶制出百余只冰船并投入运行。每艘冰船的运输量为50至100公斤,行驶动力主要依靠人力扎冰橇或推船,后来为了提高速度,尝试用马拉冰船。然而,马蹄在冰面上打滑,人们便给牲口穿上“袜子”——用麻袋包裹马蹄。然而,这种“袜子”反而让牲口的蹄掌无法抓地,行走更加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还将汽车拖车的车轮卸下,改装成冰陆两用车,试图用于冰上运输。然而,改装后的车辆放在冰面上,既无法推动,也无法拉动,徒然耗费了大量财力与物力。</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冰上运输的尝试仍被视为一项创举,得到了省、地两级政府的重视。1960年1月,张家口市人委在蔚县西合营召开了冰上运输现场会,省市领导及各县负责人均出席了会议。然而,冰上运输的经验却从未推广运用。</p> <p class="ql-block"> 同样在1958年,为了满足“大跃进”的需求,蔚县政府拨款40余万元,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孟家堡至暖泉之间修建了一条长约10公里的轻便小铁路。计划用“轱辘马”(斗子车)将煤炭运输至暖泉,为大炼钢铁提供便利。 </p><p class="ql-block"> 经过突击施工,小铁路全线贯通,但工程质量极差,部分路段甚至以木代钢,用木条充当道轨,以确保按期完工。然而,当“轱辘马”负重上路时,木制道轨不断破损,小铁路难以正常运行,未能承担起运输任务,仅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gvw66t" target="_blank">“文革”中的蔚县教育</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