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

海明

<p class="ql-block">半坡人的鱼钩。</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有十七八公分的骨针。竞然还有针鼻孔。你知道如何加工的吗?</p> <p class="ql-block">  西安半坡博物馆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型文物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等石器,还有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等骨器。这些工具反映了半坡人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展示了他们在农业,渔猎,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社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  红陶甑器,有了它食材更容易加工成熟制品,更利于健康。</p> <p class="ql-block">  艺术珍品,人面鱼纹彩陶盆,红陶人头壶这些是镇馆之宝。这些展品造型独特,图案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半坡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半坡人的代表性珍品。</p> <p class="ql-block">  尖底红陶瓶是女性取水的容器。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祭祀有关,暗示半坡人已经有了原始宗教信仰和仪式,对生死等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观念。你认为呢是哪种用具。</p> <p class="ql-block">  半坡女性美饰自身的美容品有用动物牙做的项链,蚌壳做的项链,以及手环。吊环。</p> <p class="ql-block">  规整的几何符号。如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做到吗?。</p> <p class="ql-block">  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如红陶尖底瓶,指甲纹红陶罐,陶钵,陶罐,陶盆,陶碗,陶甑等还有许多大小的器型多样,纹饰丰富有黑彩人面縄纹,锥刺纹等体现了半坡人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  防护的大豪沟。</p> <p class="ql-block">  母系氏族的社会的证据: </p><p class="ql-block"> 女性厚葬现象,部分女性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陪葬品如彩陶,玉器,饰品,尤其是年轻女性墓葬中常见,象征生殖崇拜的鱼纹陶罐类,暗示女性可能因生殖能力恢血缘纽带享有较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集体合葬墓,多人二次合葬墓中,遗体排列以女性为中心,男性及儿童围绕周围,反映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下葬习俗。</p><p class="ql-block"> 聚落布局与房屋结构,向心式布局,半坡聚落以中央广场为核心,周围环绕半地穴式房屋,小型房屋围绕大型房屋部局,学者推测大型房屋可能是氏族女性首领或母系家庭公共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公共仓储与分配,窖穴集中在广场附近,可能由女性长者统一管理食物分配,体现母系社会共享经济模式。</p><p class="ql-block"> 女性象征符号,陶器纹饰,彩陶上频繁出现鱼纹,蛙纹,常解读为女生殖崇拜的象征,与祈求生产繁衍母系有关。人面鱼纹饰经典展品中的人面与鱼纹结合体图象,解读为女性祖先与氏族图腾的结合,暗示女性在宗教仪式中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学术讨论:</p><p class="ql-block"> 1,“母系”不等于“母权”母系社会强调血缘按母系传承,并不意为着女性掌握绝对的权力,部分学者认为,半坡社会中男女分工可能相对平等。女性采集,制陶,耕种,编织,男性渔猎,制陶,耕种。权力结构更偏向“母系共治”而非“女性独裁”。8</p><p class="ql-block"> 2,父系元素的存在,少数墓葬中男性随葬狩猎工具,石矛,骨镞,石丸。可能象征其社会角色,但不足以证明父权主导。</p><p class="ql-block"> 3,人类学比较的风险,部分结论基于母系社会(如摩梭人)的类比,但史前社会的复杂性远超单一模式。也有学者主张用“性別平等社会”来重新审视半坡。</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叙述逻傾向于主流“母系论”通过场景复原,女性塑像,如制陶,主持祭祀及文字解读强化这一视角。游人可有重点的关注生产工具,制陶作坊,女性墓葬复原,生殖崇拜符号解读,通过陶纹饰品阐释女性崇拜与氏族繁衍的关系。女性在史前社会中的角色是否被过度“象征化”,而低估其实际的生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复原当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社会复杂化到古国的诞生,二是从古国向王国的转化,三是从王国到帝国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社会是基本平等的。但从6000年前后开始,不平等现象陆续出现,这就是社会复杂化。社会复杂化表现为贫富开始分化,一个氏族部落中某些成员的权力开始凸现。为占有资源,不同部落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和斗争等。从许多遗址呈现的面貌看,其社会发展阶段显然已进入社会复杂高级阶段,也就成了古国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社会复杂后,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向王国社会转化的呢?对于王国社会,我们已知的最早标本是距今5500——4300年的浙江良渚遗址,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强制性权力高度集中和膨胀。从良渚文化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阶段都叫王国阶段段。当然,王国阶段还可以划分为几个小阶段,如果说良渚文化是王国阶段的第一个小阶段,夏,商两代则是第二个小阶段,进入西周便开始了第三个小阶段。此后,秦国崛起,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标志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进入帝国阶段后,国土范围大大扩大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程度大大提升了,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自耕农耕作代替了井田制,举荐和任免制代替了官僚世袭制,法律也不断规范化。这些都是帝国的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一,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中,各个地方形成的模式并不一样,不同模式有不同前途。一种是突出神权的模式,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把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都贡献给神灵,社会就没法持续运转,所以盛极一时后就垮了,另一种是突出军权,王权的模式,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看似比较落后,但它强调传宗接代,不会把创造的社会财富都贡献给神灵,所以能一直传承下来。其二,文明演进的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中间可能发生改变。如良渚文化的前身叫崧泽文化,本来也是以军权,王权为主,但当它发展到良渚文化这个阶段时接受了崇尚神权的宗教观,结果越䧟越深,最后就垮了。其三,文明演进的历程是不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吸收异族文化先进因素的历程。我们现在是56个民族,但文献记载古时万国,到周文王,周武王伐商时还有八百诸侯,既使秦帝国出现后周边还有很多不同民族。汉代及以后,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融合也从未停止过。其四,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从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开始,尤其是商周时期,族徽和一些铭文末尾常见“子子孙孙永宝用”字样的现象,是当时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的明证,而这正是中原地区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五,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过程中,共同的信仰和文字体系是维护统一的重要纽带。共同的信仰是指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祖先崇拜,共同的文字体系是指从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的文字体系。其六,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历程,也是阶级形成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断斗争,妥协,再斗争,再妥协的过程。其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保证大型工程兴建和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其过度运用也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需要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其 八,“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及在其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等关系的实践,是中华文明发展比较顺利的重要保证。这些理念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些启示尽管是从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中得出,但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有借鉴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