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故乡鲜

言和意顺

<p class="ql-block">古人云“月是故乡明”,对此我没有太多感受,那是文人墨客的情怀,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我只知道“鱼是故乡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鱼鲜的怀念与偏爱,在岁月里愈发浓烈,已然化作心底最温暖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记忆里的海风总是裹挟着咸腥的气息。每天傍晚,水产供销公司的水泥场地上灯火通明。渔船归港,一筐筐活蹦乱跳的鱼被抬上岸,有远道洄游来的带鱼、黄花鱼,有驻守本地的黄鱼、黑鱼;有网拉的各种小杂鱼,也有钩甩的大鲅鱼……<span style="font-size:18px;">银鳞在灯光中闪烁,仿佛撒了一地的碎银。这</span>是我儿时最熟悉的画面,也是关于家乡最鲜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对于鱼的喜欢,打小就刻在了骨子里。小时候,每当父亲出海归来,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踮着脚往渔筐里张望。若是瞧见爱吃的鱼,便会缠着母亲快些下锅。母亲的手艺极好,最拿手的便是铁锅炖鱼。新鲜的鱼只需经过简单处理,热油爆锅,添上和好的大酱水,烧开后将鱼放进去,小火慢炖,大火收汁,揭开锅盖,再撒上葱花香菜,瞬间香气四溢。那嫩滑的鱼肉,入口即化,再配上一勺鱼汤拌饭,是我童年最奢侈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夫人常笑我对鱼的痴迷,她说:“鱼是你的命,离了鱼你就没了命!”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几分实情。我曾跟家人半真半假说过:“我死后就撒到海里吧,这辈子吃了太多的鱼,临了把我还给鱼吧。”这看似玩笑的话语,实则是我对鱼、对大海最真挚的情感流露。</p> <p class="ql-block">我原本该是个渔民,长大以后,只因多读了几天书,便有条件进入党政机关讨生活,没能传承“打鱼摸虾”的祖业。后来离开家乡的海岛,定居在都市。尽管城里的生活便利,超市和街边摊位,各种鱼类琳琅满目,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天清晨,我依然习惯去逛鱼市场,看到中意的鱼也会买回家,照着母亲的方法烹饪。可无论怎么做,鱼是同样的鱼,味道却总差了那么一点。</p> <p class="ql-block">我曾问过许多老乡,他们也都有同感。细细想来,这其中的缘由大概有三。</p> <p class="ql-block">其一,家乡的水质好,没有污染。那片蔚蓝色的海域,是鱼儿栖息生长的乐园。海水清澈洁净,海底礁石林立、海草随波摇曳,各种饵料极为丰富,鱼儿在这样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游弋觅食,肉质自然鲜美。而城里鱼市上的鱼品,许多是人工养殖的,即便是野生的,其水质与家乡的大海无法相比,鱼的味道自然逊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其二,时间决定鲜度。在家乡,鱼从海里捞上来,到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间极短。近海捕捞的渔民,凌晨出海,当天便满载而归,主妇们随即将鱼处理炖上。那时的鱼,还带着大海的温度,每一丝鱼肉都饱含着鲜活的气息。而在城里,鱼从捕捞到运输,再到市场销售,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即便采用保鲜技术,也难以留住那份最初的鲜美。</p> <p class="ql-block">其三,还有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家乡的每一条鱼,都承载着我儿时的回忆。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出海钓鱼。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海面上波光粼粼。到了渔场,父亲和我同时抛下鱼线,不一会儿,便有鱼咬钩,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被提上水面,我兴奋地摘鱼挂饵,忙乱中不小心呲溜了一跤,头被船帮磕了一个大包,衣服也湿了,却依然笑得灿烂。这些关于家乡、关于鱼的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每当吃到家乡的鱼,那些温馨的画面便会一一浮现,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乡情。而我在城里吃到的鱼,无论多么美味,都只是一道普通的菜肴,少了那份情感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我的表弟发来一箱他刚钓上来的大个黄鱼。看着那熟悉的流线形态,闻着那久违的鱼腥味儿,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渔村。夫人还是用老家铁锅炖的做法,当我夹起第一口鱼肉时,熟悉的味道瞬间唤醒了所有的记忆。那是家乡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怀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或许,这就是乡愁吧。它藏在记忆的深处,化作对家乡一草一木、一食一味的眷恋。而家乡的鱼,就是那把打开乡愁之门的钥匙,让我在异乡的日子里,始终记得来时的路,记得那份最纯粹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