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遇》 太原晋祠,历史的回想

贰零壹八的夜

<p class="ql-block">一踏入晋祠,仿佛就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进时光的隧道,千年的历史底蕴扑面而来,令人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晋祠,坐落于山西太原西南的悬瓮山麓,它不仅是一处古老的建筑群,更是一部镌刻着历史记忆的厚重典籍。追溯其源起,要回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叔虞于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在悬瓮山下的晋水之畔修建祠宇,这便是晋祠前身——唐叔虞祠。</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岁月更迭,晋祠不断修缮扩建,它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逐渐形成如今威严壮观及精巧秀丽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沿古柏夹道之路,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古朴、庄重典雅的水镜台。这是一座戏台,“水镜”二字取自《前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世间万物皆可真实呈现。这座戏台,一面为单檐卷棚顶,一面为重檐歇山顶,前后台木板相隔,前台宽敞,后台紧凑。遥想当年,台上丝竹声声,戏子们粉墨登场,演绎世间的悲欢离合,台下观众云集,喝彩声起,好一番热闹景象。岁月流转,水镜台虽经风雨洗礼,依旧屹立不倒,见证着时代变迁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穿过水镜台,便是金人台。台上四角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像,历经近千年,依然身姿挺拔,威风凛凛。四尊铁人,线条刚劲流畅,神态栩栩如生,守护着这片神圣土地。其中,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保存最为完好,也是四尊铁人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它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二目圆睁,仿佛向世人诉说当年的金戈铁马与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来到晋祠的核心建筑——圣母殿。此大殿是为祭祀周武王之妻、周成王和唐叔虞之母邑姜而建。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重修,是宋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斗拱飞檐,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殿内宋代彩塑更是举世闻名,共四十三尊,除龛内两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其余均为宋代原物。这些彩塑中,圣母邑姜凤冠霞帔,端坐凤头椅上,神态端庄,雍容华贵;四十二尊侍从像分列两侧,有宦官、女官、侍女等,或梳妆、洒扫,或奉饮食、侍起居,姿态各异,表情丰富,生动展现了宫廷生活场景。这些彩塑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宋代服饰、发型、礼仪等方面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方,有一泓清泉,名为难老泉,与侍女像、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难老泉出自悬瓮山下的断层岩,泉水恒温17℃,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p> <p class="ql-block">泉上有亭,名为难老亭,亭内匾额“难老”二字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所书,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看着涌出的清泉,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与恩赐,为古人巧妙用水资源的智慧折服。</p> <p class="ql-block">晋祠,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殿堂,每一座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棵古树、每一泓清泉,都是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岁月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辉映,在领略古建筑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编辑: 贰零壹八的夜</p><p class="ql-block">摄影: 贰零壹八的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18887</p><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4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