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解放南路二号。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2003年5月淮海战役纪念馆进行扩建工程,2007年7月新馆落成开放。淮海战役纪念馆占地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淮海战役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1995年1月淮海战役纪念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成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人民的勝利</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地区与80万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在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统率下,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在华东、中原、华北广大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经过66天作战,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参战兵力之多,战场范围之广,支前规模之大,取得胜利之巨,历史贡献之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本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淮海战役的历史进程和伟大胜利为主要内容,诠释其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的信心勇气、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揭示中国革命战争成功规律和人民的胜利历史规律,展现党和人民事业正义性质和胜利根本,昭示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激励人们牢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提出和平建国政治主张。国民党不顾人民的愿望和反对,悍然发动全面战争,企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胆魄和斗争勇气,坚决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实现了重大历史性的转折。</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建立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党和人民的力量获得空前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政党,在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奋斗目标。</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渴望和平、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的根本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把中国引向光明。与此相反,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维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中国将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前途。面对国民党对人民寸权必夺、寸利必得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和平建国。站在自卫的立场展开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斗争。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努力。</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争取国内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团在重庆就和平建国等问题与国民党进行艰苦谈判,为争取国内和平,做出了巨大让步。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口头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但国民党当局的主要打算仍是通过战争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一再努力,虽然未能制止内战全面爆发,但却用事实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极为广泛和深刻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假和谈、真反共,利用美军飞机和军舰从后方运送军队到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各地,抢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同时逐步向解放区进犯。至1946年1月国共签订《停战协定》之后,到全国内战爆发之前,国民党军队使用兵力270万人次,进犯解放区4300余次,占领解放区城市41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针对国民党加紧发动内战的企图,中共中央要求各解放区军民坚持自卫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地给进犯者坚决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和平谈判斗争,保卫了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面对强敌,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迎来重大历史转折点。与此同时,国统区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战线迅速发展,国民党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p> <p class="ql-block">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以劣势兵力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加紧破坏和平谈判和国共关系,决心把内战进行到底。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做出以革命战争方式最后解决国内问题的抉择。</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经过紧张激烈的内线作战,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基本上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并在其他战略区举行了战略性反攻,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进而把中国革命推向新高潮。</p> <p class="ql-block">在全面内战爆发的最初四个月,国民党军队占领解放区县级以上城市153座。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国民党当局于1946年11月15日召开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参加的“国民大会”,表明蒋介石决心把内战进行到底,国共彻底决裂。针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正确分析形势,并于1946年11月18日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用“人民解放战争”取代一直使用的“自卫战争”,宣示了以人民解放战争打倒蒋介石的坚定决心。</p> <p class="ql-block">为打乱国民党企图把战争引向解放区的部署,1947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采取“中央突破”战术,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三路大军相继挺进中原,实施战略展开。</p> <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第一次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彻底解放全中国的总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12月,毛泽东总结人民军队的作战经验,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用转入战略进攻后的作战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1948年上半年,中原、华东野战军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后,先后进行了洛阳、宛西、豫东、襄阳、昌潍、兖州等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恢复和扩大解放区。9月起,在全国规模的秋季攻势中,华东野战军取得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军徐州、郑州、济南三足鼎立的防御阵势陷于瓦解。中原、华东野战军对徐州刘峙集团形成夹击,为进行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审时度势,抓住战机,决定发起淮海战役。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60万指战员,坚定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发扬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下,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战胜80万国民党军精锐部队,取得淮海战役伟大胜利,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发动规模空前的强大攻势。并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及时将秋季攻势引向歼灭国民党大兵团的战略决战。此时国民党军统帅部对蜷缩在徐州地区的刘峙集团在撤守之间犹豫、徘徊。1948年9月24日鉴于济南战役后的胜利形势,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华东野战军出苏北淮海地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科学分析战争形势,于9月25日果断决策举行淮海战役,并进一步提出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坚决听从党指挥,闻令而动,发起淮海战役。</p> <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电报。</p> <p class="ql-block">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军事、政治和物资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华东野战军于济南战役结束后,奉命在兖州、济宁等地休整时,战役准备工作即已开始。中原野战军奉命先期发起郑州和豫西作战,利用战斗间隙进行各项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8日,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国民党军第59军、77军3个半师共2.3万余人在贾汪地区举行战场起义,及时让开了国民党军在徐州东北的运河防线,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得以迅速通过该部防区,直插陇海线,与自宿迁北上的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及江淮军区部队一起,截住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为包围黄百韬兵团赢得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使淮海战役前线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这对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方针,统一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作战和战区党政军民对敌斗争的动员,后方人力物力全力支援前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6日,华东、中原野战军对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发起全线进攻,首战目标是黄百韬兵团。东线华东野战军主力沿陇海铁路南北两侧勇猛追击从新安镇地区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苏北兵团沿宿迁、大王集向徐州东南进逼,威胁徐州,迂回拦截黄百韬兵团;北线山东兵团争取第三绥靖区部队起义后,迅速插向徐州以东大庙、曹八集地区,切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间的联系;位于陇海路以南皂河地区的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由南向北配合山东兵团截断黄百韬兵团西撤之路。激战至11月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碾庄圩地区。西线中原野战军主力并指挥华东野战军一部由陇海商(丘)砀(山) 线进逼徐州,在张公店地区歼灭第181师后直插津浦线徐蚌段作战,于11月16日一举攻克宿县城,切断徐蚌线,阻击了黄维兵团和蚌埠国民党军的增缓,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华东野战军攻击部队在徐州以东打援部队的有力配合下,激战至11月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战役第一阶段共歼灭国民党军17.8万余人,为战役顺利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夺取战役第一阶段胜利</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6日至11月22日,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 华东 、中原野战军对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发起全线进攻。华东野战军以歼灭自新安镇西撤之黄百韬兵团为首战目标.从徐州东翼实施中间突破,争取第三绥靖区部队起义。粉碎徐州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增援,将黄百韬兵团10万余人歼灭在碾庄圩地区。中原野战军在徐州西歼灭国民党军第181师后直插津浦线,攻克宿县,切断徐州、 蚌埠国民党军联系,迟滞阻击豫南来援的黄维兵团,彻底孤立徐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是徐州刘峙集团重要补给基地和通向京沪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按照中央军委指示,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克宿县,歼敌1.2万人,切断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有力保障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并为下一步分批求歼徐蚌之敌和来援的黄维兵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7师79团追击黄百韬兵团途中,被宽十余米的河流挡住去路。为迅速渡河,2连1排3班十名勇士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用身体做桥墩,扛起两个竖梯 ,架起了一座“人桥”,追击部队及时冲上对岸,全歼守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1月2日至21日,中原野战军第1、2、6纵队和陕南12旅等部在豫皖苏、桐柏、江汉等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迟滞、阻击由驻马店地区增援徐州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保障了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创造了歼灭黄维兵团的有利态势。</p> <p class="ql-block">中原野战军阻击黄维部队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旅4团团长晋士林(左)、政委郑鲁(右)在涡河指挥作战时相继牺牲。</p> <p class="ql-block">11月12日,华东野战军集中八个纵队兵力,依托临时构筑的防御阵地,采取正面阻击和侧翼出击的战法,与增援的国民党军邱清泉、李弥兵团展开作战。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歼时,共歼灭邱、李兵团万余人,击毁坦克34辆,有力保障了华东野战军东线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11月12日起 ,华东野战军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的4、6、8、9、13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从四面向敌展开猛攻,在碾庄与敌人展开血战。攻击部队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击首脑,乱其部署”的方针和村落攻坚战的战法,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与敌展开逐村逐户的争夺战,首歼第100军、44军。而后围歼碾庄圩兵团部与战斗力较强的25军、64军。激战至22日黄昏,全歼黄百韬兵团四个军,10万余人,夺取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夺取战役第二阶段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采取“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打法,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浍河以南的双堆集地区,12月6日,解放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激战至15日,全歼该敌。在此期间,华东野战军坚决阻击了南北两线增援之敌,将由徐州撤离的杜聿明集团合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孙元良兵团一部。</p> <p class="ql-block">11月24日,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决定先打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沿浍河布署袋形阵地,诱敌深入。乘黄维兵团向浍河南岸收缩之际,全线出击,扎紧口袋,至25日晨将其包围在双堆集地区。</p> <p class="ql-block">11月中旬起,华东野战军派出第2、6、7、10、11、13纵队和江淮军区部队南下,开辟南线战场,阻击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保障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作战。11月25日攻占国民党军重要军事据点灵璧。李、刘兵团惧于被歼,撤回蚌埠。</p> <p class="ql-block">11月24日至30日,为确保围歼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第1、3、4、8、9、12纵队、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在徐州以南宽100多公里区域 ,顽强阻击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经七昼夜激战,击退邱、孙兵团数十次进攻,粉碎了敌南犯企图。</p> <p class="ql-block">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至12月2日将其压缩在纵横约五公里的防御阵地。12月6日,攻击部队组成东、西、南三个集团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各集团集中火力、集中兵力实行有重点、多方面的连续攻击,以坚决、顽强的战斗精神,同黄维兵团进行反复激烈的阵地争夺战。至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北扼齐鲁,南屏江淮,东临大海,西接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淮海战役时,国民党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部署重兵,企图挽救败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粉碎了其战略计划,11月30日徐州“剿总”杜聿明集团被迫放弃徐州,12月1日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进驻徐州,徐州解放。解放后的徐州迅速成为支援前线的重要基地,为保障淮海战役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12日,中央军委指示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召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邱、李兵团歼灭后的休整、下一步作战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并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驻地安徽萧县蔡洼村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了渡江作战建议与部队整编方案。会后,刘伯承、陈毅赴西柏坡向中共中央作汇报,邓小平返回驻地小李家。</p> <p class="ql-block">夺取战役第三阶段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杜聿明集团。为配合平津战役,麻痹并稳住傅作义集团,淮海前线解放军奉命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军事攻击,主要展开敦促杜聿明等率部投降的政治攻势。至华北战场解放军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 ,华东野战军对拒不投降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4昼夜激战,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1日,华东野战军集中11个纵队的兵力,采取多路多梯队平行追击、尾追与多层次超越拦截相结合的战法,勇猛追击弃城西撤的杜聿明集团。至4日,将该敌包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华东野战军随即展开攻势钳制作战,战至16日,歼灭孙元良兵团大部,将邱清泉、李弥兵团的8个军残部压缩包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南北5公里、东西10公里的狭小地区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中旬,歼灭黄维兵团后,被围困在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已陷人孤立无援的绝境。此时,解放军在华北战场已发起平津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使蒋介石难以下定从平津撤军的决心,以实现抑留全歼傅作义集团于华北战场。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担任围困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于16日转入战场休整。</p> <p class="ql-block">战场休整期间,华东野战军开展了群众性的对敌政治攻势,广播毛泽东为前线司令部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通过广播喊话、发射传单、释放俘虏、送饭等多种形式瓦解国民党军。在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大批国民党军官兵携械投诚。从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的20天,投诚者达1.4万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17日)</p><p class="ql-block">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p><p class="ql-block">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15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p><p class="ql-block">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40天,你们方面已经丧失了黄百韬 10个师,黄维 11个师,孙元良4个师,冯治安4个师,孙良诚2个师,刘汝明1个师,宿县1个师,灵璧1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34个整师。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3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1个师起义,孙良诚率1个师投诚,赵璧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投诚以外,其余 27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璧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以10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分东、北、南、三个集团,采取各个歼灭与割裂突击相结合战法,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首先割裂邱清泉、李弥兵团联系,先歼李兵团,再歼邱兵团。激战至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两个兵团22个师,17.6万人,杜聿明被捕,淮海战役胜利结束。</p> 解放军自制的火药发射桶。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中</p><p class="ql-block">人民支前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为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周密部署,全力组织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获得翻身的解放区人民选择共产党,倾力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亿万群众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数百万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展开了人民支前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人民战争深厚伟力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为保障人民解放军作战 ,中共华东、中原、华北中央局、华中工委及其所属相关行政区和各解放城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建立健全各级支前机构 ,制定支前后勤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发出紧急支前指示和动员令,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投身民工队伍,参加支前工作。大规模的群众性支前运动。在东起黄海,西至豫西,北自山东渤海,南达长江北岸的纵横两三千公里 ,90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率先领导广大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基本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广大贫雇农基本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其它生产、生活资料。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p> <p class="ql-block">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挑子30.5万付,大小车88.1万辆,担架20.6万副,运输粮食9.6亿斤,转送伤员9.8万人。</p> <p class="ql-block">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广大解放区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他们把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把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成为人民全力支前的真切心声。车轮滚滚,川流不息,成为淮海战场最为壮观的历史场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成为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动人旋律。</p> <p class="ql-block">山东平邑县担架队员穿过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山东乐陵县支前特等功臣石连生,热爱伤员亲如兄弟。为给伤员擦血汚 ,一件长袍被撕去半截。这是剩下的半截和给伤员喂饭用的小勺。</p> <p class="ql-block">山东莒县支前民工张竹峰三次火线抢救伤员,遭敌机轰炸时, 用身体保护伤员,荣立一等功。</p> <p class="ql-block">一分区担架团队长张墨贤冒着生命危险给伤员打水时用过的水壶。</p> <p class="ql-block">山东费县担架排长姚如臣将芦管改造成吸管,以便伤员躺着喝水。</p> <p class="ql-block"> 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的小竹竿</p><p class="ql-block">唐和恩,山东莱阳人。1948年参加支前小车队。他带领小车队从莱阳县万豪乡出发,随军转战,跑遍淮海战场,行程达5000多里。每到一地,就把途经的地点刻在随身携带的小竹竿上。一米多长的小竹竿被刻上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这个小竹竿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支前民工就是穿着这样简陋单薄、甚至破旧的衣服和鞋子,随军转战淮海战场,保障了战斗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但就是这样破旧的衣服鞋子, 仍然有许多支前民工没有。山东莒县运输团2797人当中,没有棉裤者1200人,占比43%,没有鞋者1390人,占比50%。支前民工的食品只有红高粱米、红辣椒、红萝卜咸菜。即使这样困难,他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动用运输的粮食。《大众日报》报道了山东泗水县粮食运输团《忍饥不取车上粮,攀上填道向前进》奋勇支前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解放区人民群众抢修道路和通讯线路。</p> 人民群众照顾伤病员。 <p class="ql-block">我拼上一死,也不能再叫你受二次伤。</p><p class="ql-block">同志,打不死我,就打不死你。</p><p class="ql-block">咱要不好好抬,就对不起伤员。</p><p class="ql-block">伤员就和咱弟兄一样。</p><p class="ql-block">战士都轻伤不下火线,咱这点伤算个啥。</p><p class="ql-block"> 担架队员语录</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担架队员徐乃祯是淮海战役牺牲的31228位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他在冰天雪地长途转运伤员中,双脚冻烂,医治无效,不幸牺牲。</p> <p class="ql-block">王本刚烈士生前寄给母亲的北海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建立于1997年。高7米,宽9.5米,由70块花岗岩雕砌而成,前有鼎式花坛作村,后有折形碑墙衬托,造型浑朴,形神兼备。总前委五位成员是(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于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兴建,1965年落成。塔高38.15米,塔体正面是毛泽东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塔周围有回廊角亭环抱,塔前10段129阶台阶,烘托纪念塔更加巍然挺拔。</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纪念馆的碑廊中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之势,浴血奋战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此战胜利后,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江淮地区迅速解放,大军锋威直抵长江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解放军铁拳之下,淮海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缅怀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水远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我们要传承好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努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军人 ,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民战争,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这就说明了人民选择共产党都站到共产党这一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就是要好好地守住这个江山,好好地回报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坚决地去捍卫我们人民的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书记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发表重要讲话《2017年12月13日)</p> <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淮海在役纪念馆,看着那一幅幅战斗场面的照片,眼前有硝烟在升起,耳边有炮声在响起,凭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胜利信心,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通向胜利的桥梁,用鲜血生命点亮了新中国的曙光,为了新中国先烈们血洒疆场,怎不让人景仰!今天的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阳光明媚,鲜花遍野,这盛世正如先烈所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吾辈当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支前民工所用的小推车,还有那根小竹竿,支前民工穿的衣服鞋子面前,我热泪盈眶。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当革命需要的时候,他们义不容辞,克服了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解放军部队转战淮海战场,他们为部队运输弹药 ,运输粮食,抢救伤员,在那样严寒的冬天里,他们没有棉衣,也没有鞋子,忍饥挨饿,甚至付出了生命,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前民工都是怀揣着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朴素愿望,他们只想做不挨饿,不受冻,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着最真挚的家国情怀,平凡的他们有着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们把最清澈的爱,奉献给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这样的百姓怎不让人动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