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一市游(十一)千年醉翁亭,锦绣琅琊山—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区

<p class="ql-block">琅琊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五公里。琅琊山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更因为有“天下第一亭醉翁亭”而享誉四海。1985年12月琅琊山被中国国家林业部批准开发建立森林公园,并被列为中国全国十个重点公园之一。1988年8月琅琊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1月琅琊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 ,2024年2月6日琅琊山被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是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条余脉,主峰为小峰山,海拔321米。琅琊山因为东晋元帝司马睿王号封而得名。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琅琊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琊避居此山,因名之”。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远离北方政治旋涡中心南渡,曾在琅琊山练兵,积蓄力量,随后移镇建邺(今南京)。在西晋灭亡之后,于晋太兴元年(318)继位,史称东晋元帝。因为司马睿与琅琊山有这样一层不解之缘,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其原先王号琅琊王的“琅琊”二字便给与了琅琊山。所以琅琊山的山名因东晋元帝的王号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是文化名山。唐代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辛弃疾、宋濂、王阳明、文征明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为之留下了大量关于琅琊山的传世之作。宋代大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而醉翁亭也被誉为“天下第一亭”。</p> <p class="ql-block">进入园区不远便看到一块长长的碑廊,上面镌刻着由文征明书写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征明,(1470—1559)是我国明代中期杰出的诗、书、画三绝全才。其16岁时随父文林(太仆寺丞),在滁州生活了三年多,对滁州、琅琊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醉翁亭记》长卷通稿纸本,全绫装裱,高48.5厘米,长1931厘米,明嘉靖十六年(1537)67岁时所书,是他传世之稀有的大字行书佳作。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长卷以气势取胜,一气呵成,其字每行四、五字不等,错落有致,疏朗大方,近乎完美,是文征明书艺纯青的代表佳作。</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与杭州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同为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8)。欧阳修被贬来到滁州任太守,与琅琊寺主持智仙和尚结为知音,智仙特在山麓建亭以待欧阳修。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命名,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亭内有对联对此做了点评:“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数百年来虽然历经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对联所言:“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p> <p class="ql-block">在醉翁亭的边上是二贤堂。二贤堂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为纪念曾任滁州太守的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堂内现有王禹偁与欧阳修塑像,欧阳修的《朋党论》《醉翁亭记》木刻条屏等。</p> <p class="ql-block">二贤堂内王禹偁和欧阳修的塑像两旁有对联,上联: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遗乎。下联: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联表达了两位太守关心国事而被贬谪的忧愤,同时也赞扬了他们在滁州期间的传文教化与民同乐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记》木刻条屏。</p> <p class="ql-block">《朋党论》木刻条屏。</p> <p class="ql-block">二贤堂与醉翁亭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醒园始建于民国初期,后因战乱损毁并重建, 现为展示欧阳修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古梅亭,原名梅瑞堂,明嘉靖十四年(1355)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赏欧阳修手植梅而建。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香亭,原名“见梅亭”。明代洪熙元年,滁州南太仆寺卿赵次进凿石引水建方池,侍御邵梅墩建“见梅亭”于池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将此亭易名为“影香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影香亭的两旁柱子上,书写有一副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1),唐太宗赐名“宝应寺”。宋太祖赐名“敇赐琅琊山开化禅寺”。清朝中后期晧清律师重建山寺,易名“琅琊山开化律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1916年达修律师重建山寺后,续传律宗至今,现为全国重点寺庙。</p> <p class="ql-block">琅琊榆是琅琊山所独有的珍贵树种。1947年我国林木分类学家郑万钧教授在琅琊山发现,即以山名命名。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赞美这里美好景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位于琅琊山东南山峰,海拔约317米,是琅琊山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琅琊阁是琅琊山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依山势而建。高24米, 共七层,地下两层,地上五层。登琅琊阁远眺,西北群山逶迤,匍匐脚下,东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南部长江如带,浩瀚东去。群峰汇聚,层峦起伏,满眼翠绿。</p> <p class="ql-block">会峰亭</p> <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在这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韦应物所作七绝《滁州西涧》,更是为后人所熟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是文化名山,也是生态净土。这里地处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景色宜人, 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建筑小巧玲珑,掩映在一片葱郁之间。山峰叠翠,流水潺潺,野芳幽香,佳木繁荫,文人墨客,各领风骚,醉翁亭记,咏诵千古。</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琅琊山没有仙,有的是文人雅士,其高不及泰山,其景难比黄山,只是因为那一座小小的醉翁亭和那千古流传的《醉翁亭记》仍名闻四海,斐声八方,成为文化名山。</p> <p class="ql-block">“若天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出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只是寥寥数语便写尽琅琊山一年四季风光和早晚不同景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琅琊山,诸峰皆美,清涧独幽,穿越千年,梦回醉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