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一市游(十二)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南京栖霞山风景区

<p class="ql-block">“第一金陵明秀山”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南京东北郊,北临长江,占地742公顷,以山高景美、古迹遍布、红叶满山、钟灵毓秀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自明代以来就有“秋栖霞”之说,“栖霞丹枫”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山麓下的栖霞古寺,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是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唐代便是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成为金陵人出游首选胜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霞”并非山之初名。据说古时山上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之效,故名“摄山”。栖霞山起初名不见经传,自南朝时起,栖霞山因寺而出名,成为中国佛教圣地。南齐时,平原人明征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禅师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是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物证地。素有“六朝胜迹,千佛名蓝”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此山。栖霞山为江南佛教宗论的发祥地。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五次驻跸栖霞乾隆行宫。2008年栖霞山风景区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栖霞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全域旅游十大品牌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霞山自南朝起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栖霞山在南朝依山开凿佛像515尊,千姿百态,均用整块岩石琢成,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号称千佛岩。到唐朝的唐高祖时,又进行大规模扩建,在桃花涧南坡及中峰涧两侧增加的殿宇达49处之多,栖霞寺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朝时,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也都到此山游历。清朝的地方官署还在寺后中峰建行宫,为乾隆皇帝五驻跸之所。清咸丰年间(1851—1861)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皆受到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山门也称金刚殿,中门两侧楹联“栖山观自在,霞水乐长安”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题,寓意将快乐自在心寄于栖霞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寺庙山门的三个门洞,一边是无作门,一边是无相门,中间为空门,空门的上面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这个寺庙,挥笔写下的“摄山栖霞寺”。</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左右两边是哼哈二将,哼哈二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专门守护寺门的保护神。寓意着道在脚下,佛在心中,象征着进入山门就进入佛国净土。二将威武雄壮,把守山门 ,保卫着佛国与佛法的庄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霞寺位于栖霞山西麓,因山就势,坐东朝西,龙虎二山左右怀拥,南象山、北象山拱立寺前,形成了天然门阙。山川形势得天独厚,名胜古迹遍布其间,寺院之中殿阁巍峨,庄严气相之中又不失禅房幽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霞寺创建于公元483年,由山东隐士明征绍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这就是栖霞寺的起源。栖霞古寺历经千年朝政更迭、战火洗礼、自然风雨沧桑,屡建屡毁。乾隆南巡,曾在这里修建乾隆行宫,栖霞山与栖霞寺均因帝王驾临而增辉添色。可惜,规模宏大的栖霞寺又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宗仰上人矢志恢复这座六朝古刹,得到孙中山先生支持,并率先捐献1万银元,众人纷纷效仿。宗仰上人圆寂后,其弟子若舜上人继承他的遗志,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今天的规模。现在的栖霞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古老的寺院,经历代高僧主持传灯弘法,这座三论宗的祖庭如今已是名扬中外,成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山门的两两侧,有两个可爱的青铜象门兽,造型丰满,雕工精细。象鼻上各卷一如意,象身上驼有仰覆莲,上置宝瓶一尊,寓意太平(瓶)有相(象)。</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晨起敲钟,暮色击鼓。敲钟有讲究,快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敲18下,循环两遍敲108下。佛家以为人有108种烦恼,早晚敲一遍可以减去烦恼。</p> <p class="ql-block">一般寺院正殿的名字都是大雄宝殿,栖霞寺正殿牌匾上写的是“毗卢宝殿”。栖霞寺的正殿原先也称大雄宝殿,20世纪20年代初,若舜上人重建大殿,改称“毗卢宝殿”。殿内供奉的主尊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光明普照。象征佛的真理和智慧无所不在,好像太阳的光芒普照一切。毗卢宝殿正中供奉着一尊高约五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霞山有三宝,它们分别是明征君碑、舍利塔、千佛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利塔</p><p class="ql-block">舍利塔是供奉舍利的宝塔,据《舍利感应记》记载,隋文帝杨坚未登基之时,“有婆罗门沙门诣宅,出舍利一裹”相赠。杨坚登基后,深信自己能当上皇帝是佛的保佑,并“重兴佛法”,诏令天下83州建塔供奉舍利,而栖霞寺位列第一。隋文帝仁寿元年,栖霞寺在全国率先建成舍利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利塔高18.73米,五级八面密檐式,全为花岗岩雕琢而成,坐落于八角形台基之上,每边长5.4米,高0.75米,直径13米,周围有石栏,南门垂阶,台基之上又有两层台座,之上以须弥座承托五层塔身。整个舍利塔布满佛教雕刻,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精细、精湛,装饰华丽,美轮美奂,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是我国建筑史及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1988年1月13日,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利塔历经千年风雨,几经损毁新建,但主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重要的是塔下地宫安然无损。据记载地宫内应珍藏佛祖舍利,真相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征君碑</p><p class="ql-block">《明征君碑》立于公元676年,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唐碑,是为纪念明征绍舍宅为寺而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征君碑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由碑额、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碑颛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王之敬。碑额两侧雕刻六龙拱额图案。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纹饰,碑身正文为行书,一共33行,每行74字,全文共2376字,文采华美,唐高宗李治所书。碑文由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镌刻。碑阴“栖霞”两个大字,出自唐高宗李治御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碑石材非同一般,碑面上可见许多的梅花状白色斑纹,它因此被称为“梅花石”,据考证,这是二叠纪“栖霞灰岩”,梅花斑纹则是动物海百合茎的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距今已有2.8亿年。经推算,全碑正面海百合动物化石达22000多个,世界罕见。碑座龟趺头部还有球斯瓦格虫筵化石,这又是用2.9亿年前石炭纪船山灰岩雕刻而成。作为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的珍品,也是地质学界化石标本的珍品,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征君是南北朝的一个隐士,真名叫明征绍,非常有才华,但是不爱当官。皇帝几次征召他去当官,他都称病拒绝了,所以叫他征君,他在去世之前把当年在栖霞山修建的“栖霞精舍”捐给了在山上遇见的一位高僧法度禅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碑是明征绍的后人明崇俨所立。他是唐朝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唐高宗李治生病,御医束手无策,而他靠偏方给治好了。为了褒奖他,高宗李治赐下了这块碑。碑上的内容是高宗李治写的文章,由大书法家高正臣镌刻。在碑的正面是唐高宗李治写的“栖霞”两个字。而且在碑文里面还发现了“南京”两个字,证明南京这个词早在唐朝就有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佛岩,又名千佛岭,也叫千佛崖,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开凿于南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3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佛岩现存石窟佛龛200多个,石像500余尊,石窟大小不等,错落有序。石窟中的佛像有的五六尊一龛,有的二十余尊一龛。龛内布局有的是一佛一弟子,有的是一佛二菩萨。窟门两侧大都有天王力士雕像,以示护法,佛座还常常雕有双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00多年来,千佛岩石窟佛龛佛像历经沧桑,曾遭受多次人为破坏,历代屡有增补和修葺。千佛岩上题刻很多,历代文人墨客游历栖霞山,赏景拜佛,留下不少动情的诗篇。更有将诗或题名镌刻在山岩上、佛龛上、石碑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墨迹,成了具有观赏、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给景区增彩添色。</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最大的一座石窟《三圣殿》,里面一个十多米高的无量寿佛,边上是观音和大势致 ,这是西方三圣,所以称《三圣殿》。这个石窟是明征绍的儿子以及栖霞寺的第一任住持法度禅师在这里开凿的,至此之后,便掀起了栖霞寺石窟造像的历史。在这座佛像雕好之后,在阳光特别好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在佛像的眉心会有一缕佛光出现,映射整个洞窟金光闪闪。于是当地百姓都来这里瞻仰佛光。在2014年的时候,央视的《走遍中国》栏目特来这里拍了一期节目《神奇的佛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奇的佛光呢?原来当时法度禅师在这里建造佛像的时候,将一颗宝石嵌在佛像的眉间。后来专家测量了之后,这个建筑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偏了20多度,旁边的小孔进去的光先在佛像的身上,然后移到脸上,再移到眉眼,通过这宝石的折射金光闪闪,然后突然消失不见。通过专家的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从每年的11月20日到次年1月21日下午3点10分或3点15分左右,只要阳光充足,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佛光,3点四十五分左右结束。我们现在可以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但是我们无法知道在1500多前, 古人如何确定这个建筑位置,如何确定在特定时间这束光刚好在在眉心,然后消失的,古人智慧真是太了不起了。</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石窟有其他石窟绝对没有的一尊造像:石公佛。一手举錾,一手举锤。这是一尊以工匠为原型雕刻的石像,它的名字叫王寿。历史上的造像多次被毁,明朝重修时,就是他凭借高超的手艺主持修石窟,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石公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人间真佛寂然法师。在1937年南京沦陷时,他在这个地方救下了24000多名难民。当时这里的粮食不够吃,他规定僧侣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来的粮食让给难民,后因积劳成疾圆寂,终年40多岁。根据他的原型,拍摄了一部电影《栖霞寺193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虹明镜”是乾隆皇帝御赐栖霞十景之一。根据《摄山志》记载,“山上有清泉散漫无归,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凿为池,水从桃花涧与中峰涧流下直喷池内,波光粼粼,清 澈见底,其间怪石林立,错落崎嵌,中筑壩桥,扶栏以渡。更依山结屋,就水为亭,仿佛明圣湖边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临幸此地,赐名“彩虹明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镜湖中竖立的是高达数米的石刻观音菩萨雕像,面对天下众生慈颜微笑。其后九曲石桥形似彩虹,中有六角小亭,丹楹黑瓦,翘角飞檐,上书“彩虹亭”三个大字,是当代高僧茗山法师在1991年题写。亭柱上有这样一副楹联:“满天星斗落明镜,十地圣贤来摄山”,由遵义田光烈撰书。今天的明镜湖,湖水澄碧,清澈见底,恰似明镜;彩虹曲桥,贯通其间;涟漪猗乍起,波光浮动:湖光山色倒映水中,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行宫,因流连栖霞的山水之美,亲题写《第一金陵明秀山》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的栖霞山风景区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湛蓝天空,不染纤尘,绿树红墙,禅房幽深,湖水如镜,枫叶如霞,钟声回荡,经文远播,摩崖石刻,传承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霞山,愿你永远如朝霞般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4🈷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