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追溯大余医疗根源:余汉谋建立的大庾公立平民医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钟际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粤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1932年,被蒋介石命任为赣湘闽粤第六绥靖区纵队指挥官,率部队及军司令部驻进大庾县城。两年来,他看到大庾连一所象样的医院都没有,大庾的病人无处医治,他驻军里的官兵患病者及伤员还得转往广东医护。于是,他召集部属找到时任大庾县县长的老乡刘起时商议,建议在大庾建一所“大庾公立平民医院。”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刘县长的大力支持,日后刘起时兼任建委会主席为筹建“大庾公立平民医院”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不但本人捐资捐物,还动员亲人、同学、同僚募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提到刘起时,我们就不得不再述述这位“爱国抗日将领——刘起时平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刘起时,字伟髯,别字文斌,广东大埔人,1896年生于高陂镇高陂村。幼时入学于大埔县高陂区立“仰文学堂”读书。1917年在大埔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文史教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18年,考入北京“参战军士教导团”,毕业后被派到山东边防军炮兵二团任上士班长。1919年,回汕头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孙中山卫戍司令部连长。后他跟随邓演达和叶挺,历任粤军第一师排长、教导连教官、连长、副官、副营长。他与叶剑英共事同居一室两年,交情深厚。邓演达任粤军第一师独立营长,刘起时任排长和教导连教官、副官。次年,他由邓演达介绍参加断金学会(今中国农工民主党)。1923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三团三营营副兼十二连连长,参加北伐战争,进军到江西刚进入大庾时,得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部队回师广州讨伐陈炯明。至1928年,任广东守备军第二团第三营营长。次年晋升为粤军第一师三十三团中校参谋长。1930年,他追随陈济棠、余汉谋,任五十九师上校副官处长。随后任粤军独立第四团上校团长兼南路司令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2年,任江西大庾县县长,任职期间,他为政严肃公正,洁身爱民。特别是他明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行长毛泽民,从苏区银行投资开办的“中华钨砂公司”,经常来往西华山采矿场收购钨砂,不阻拦,任凭进出。这样对发展苏区和红军的经济取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调任广州市保安总队上校总队长兼广州市警察总队队长。是年,他由邓演达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同年,蒋介石调动大军对江西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在广州则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当时被国民党列为“共产党要犯”的连贯、罗理实等一批中共党员寄宿在他的家中,连贯、罗理实均出自仰文学堂,是刘起时学弟与他们常有联系。刘起时掩护和资助连贯等人到日本留学。这些共产党人才幸免于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抗日战争前,刘起时参加武汉洛珈山将官训练班学习。1937年,将官训练班结业后,刘起时任余汉谋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三团少将团长。1938年,任独九旅副旅长兼六二三团团长,负责保卫广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抗战时期,刘起时经常资助枪支弹药给游击队抗日,深得游击队的好评。1939年至1944年,刘起时任广东翁源县县长,为十二集团军等筹集军粮。1942年6月,“南委事件”突发,由于叛徒出卖,时任高陂中学校长的中共地下党员高陂区委书记王道生与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等人,在高陂镇德和旅店开会时被捕,受尽折磨,王道生在被押往韶关途经翁源时,受到了时任陂中董事会副会长、翁源县县长刘起时一连四天的热情款待。刘起时经多方运作,终于在一年多后的1944年1月才将王道生保释并安置于翁源中学任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4年后,调任余汉谋的第七战区少将指挥官,管辖潮安、饶平、大埔、丰顺地方抗日武装。刘起时接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为潮、饶、埔、丰四县游击司令员,罗明任政委。在此期间,刘起时掩护支持连贯、萧隽英、张醁村、陈维廉等人的革命工作,介绍乔冠华给余汉谋办报。他率领所部在今广汕路增城境内的李伯坳与日寇激战几昼夜。1947年,刘起时调任增城县县长、同年被当选为广东省参议员。他策动翁源、增城和云浮等县地方武装起义,但未成功。刘起时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负责人饶彰风等联系,响应爱国民主人士拥护中共中央“五一”劳动节口号。刘起时等46人在响应宣言书上签名。他利用社会关系介绍安排大埔乡亲工作,鼓励青年参加革命,掩护爱国学生,向高陂中学、高陂镇小学捐资修建教室。1948年后,他居住在广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9年4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先遣总队开赴广州市郊区番禺北部,建立游击区,深入敌后,开展统战工作,加强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直接威胁国民党反动派老巢广州,刘起时知悉后即和先遣总队搭线,表明不会与先遣总队为敌。这为先遣总队顺利开展工作得到了有力保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放后,刘起时将军受到国家政策的优待而离休养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3年,刘起时在广州病逝,享年87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筹建大庾公立平民医院期间,余汉谋与刘起时分别以第六绥靖区和大庾县名誉向江西省政府申报,成立以严筱蘭(潮阳人)、黄朝栋(南康人)、郑颢(中山人)、郑立言(潮阳人)、梁冠明(吉安人)、吴潛修、黄胜辉(大庾人)为常务委员的“大庾公立平民医院筹备委会”及“大庾公立平民医院建筑委员会”等机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久,经余汉谋和刘起时组织发起大庾地方官吏、商人、绅士和粤军军官们的募捐及江西省政府部分资金的到位,于民国24年(1935)基本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落成的大庾公立平民医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设有外科诊疗室、内科诊疗室、眼耳鼻喉科诊疗室、妇儿科诊疗室、手术室、隔离室、门诊挂号处、侯诊室、普通病室、超等病室和职员住室等,有医师、护士、医助人员、药剂师、管理人员、卫生人员等20余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24年(1935)6月10日敦请陆军第一军部军医处长钟作樑为首任大庾公立平民医院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钟作梁(1898—1975),广东惠阳市水口镇人。民国8年(1919)毕业于天津军医学校。至抗战前夕,历任驻粤滇军、粤军上尉军医,护法军大元帅府上尉医官,李济深第四军十三师三十九团少校卫生队长;粤军第二十五师中校军医处长,第三旅中校军医,前方军医院院长,第一军上校军医处长,民国24年(1935)任大庾公立平民医院院长。民国26年(1937)辞职赴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深造。民国30年(1941)毕业,因躲避战乱,回家乡行医。时值乡人发动筑马安围水利,任水利会第一、二届董事长;奔走省、港募捐筹款,建成马安防洪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建国后,迁居惠州行医。先后在惠州镇联合诊所、惠州医院、桥西卫生院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退职。1975年,改退职为退休。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26年(1937)初,张君白任大庾公立平民医院第二任院长,其时救治过多名红军伤员,包括方志敏夫人缪敏和毛泽覃夫人贺怡。4月大庾平民医院改组为大庾卫生院,张君白继续担任院长。此时,为国共合作而出山的陈毅,由于打游击多住在山中,身上伤痕累累,特别是疥疮,因缺药医治,以致经常发作。在彭育英的引见下,张君白诊察到陈毅的病情后,亲自到广州、香港购得最好的药给他治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君白,别名张书柿,江西上犹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1916 年毕业于南昌军医学堂,1937年初任大庾公立平民医院院长。曾任广东澄海广智中学、江西省立第四中学教员,江西省立第三中学校医兼教员,私立幼幼中学校医。1940年9月,参与创办上犹县立初级中学,1941年任学校校医和生理卫生课教师。1951年在省立第四医士学校任教,任副教务长。1958年在赣南医专任教时,专攻流行病学。1962 年居北京。1978年12月病逝于北京,终年8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庾公立平民医院改名为大庾县卫生院的第二任院长是邢大椿;第三任院长为顾承巵。1944年3月至1947年7月萧培栻担任大庾县卫生院第四任院长;1947年7月至1952年9月由戴昌明任大庾卫生院院长;1952年9月至11月大庾卫生院由副院长谢科铨主持工作;1952年11月至1958年10月大庾(余)县卫生院院长由江苏人裴炳元担任。1958年11月改大余县卫生院为大余县人民医院,院长仍由裴炳元担任至1972年6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余县人民医院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一个较小的、设施有限的医院,逐步成长为一个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的医疗机构,为大余县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钟际才,民政部门退休干部,赣州作家协会会员、大余作家协会和王阳明文化研究会理事。热爱客家文化,钟情于地域文化挖掘和研究,曾采访于赣南18县市区的专家、学者和群众,深入大余县105个村的每个自然村庄,特别到偏远山区了解各地民俗文化、地域历史文化、地名文化。有400余篇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大杂志,报刊和学术网站,独著、合著和主编书籍9部。应江西电视台、赣州电视台、大余县融媒体中心和大余县文广新旅局等单位邀约拍摄过二十多则地名故事短视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