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序言】</b></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程中,湖南自修大学作为党的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在船山学社的旧址上孕育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宝贵的人才资源。这座位于长沙中山路的古朴四合院,见证了从传统书院到革命摇篮的华丽转身,承载着湖湘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交融的历史记忆。本文将从船山学社的历史沿革、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背景、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培养的革命人才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全面剖析这一"革命策源地"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重要的人才摇篮,以及它在党的干部教育史上留下的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从思贤讲舍到革命摇篮:船山学社的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船山学社旧址的历史可追溯至晚清时期,其发展轨迹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所为纪念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夫之(号船山)而开办的教育机构——思贤讲舍;第一个研究王夫之学术思想的团体——船山学社;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湖南自修大学。这一演变过程生动反映了湖南近代知识分子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是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思贤讲舍的创立与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思贤讲舍始于1881年,由晚清著名洋务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创办。郭嵩焘亲自担任第一任主讲,在开馆之日对诸生提出"自重以为立身之本,讲求礼法以为接人应务之方,亲师取友以求共学之益,读书务实以立为学之程"的要求。思贤讲舍在形态上是一所传统书院,旨在通过讲学光大先贤思想。王先谦任主讲期间,倡议在讲舍内成立刻书处,大量刻印书籍,光绪十七年(1891年)思贤讲舍刻书处与传忠书局合并为思贤书局,推动了湖南刻书业的发展。思贤讲舍存在30年间,不仅为湖南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出版了一批重要书籍,在湖南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船山学社的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后,作为晚清教育机构的思贤讲舍停止了活动。1914年,湖南都督府民政司司长刘人熙(号蔚卢)在原思贤讲舍旧址内创设船山学社,这是第一个专门研究王夫之学术思想的团体。刘人熙在《船山学报》第一期上发表文章指出:"《船山学报》何为而作也,忧中华民国而作也。"明确表达了创办学报的目的,这也是他创设船山学社的本意。刘人熙认为,民国初年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固有道德沦丧,他决心以拯救社会的道德精神为己任,将王夫之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学社活动的宗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革命教育的开端</span></p><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到长沙,着手创办中共湖南支部,同时计划创办一所新型学校为革命活动培养人才。在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的支持下,毛泽东、何叔衡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于1921年8月16日正式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这一转变使船山学社从研究传统学术的团体一跃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完成了从传统文化传承到现代革命教育的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建筑的历史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船山学社旧址建筑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这座单层三进四合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最初为曾国藩祠,砖木结构,山字墙,小青瓦,朱漆门窗,方砖地,在闹市中显得格外雅致。1938年长沙大火时房屋被毁,1954年在原址重建,1956年恢复原貌并对外开放,同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第一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门首"船山学社"四个大字为毛泽东亲笔题书,成为这一革命圣地的重要标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革命教育的摇篮: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与宗旨</b></p><p class="ql-block">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不久,毛泽东、何叔衡参加完党的一大后返回湖南,寓居在长沙船山学社。面对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如何快速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革命干部,成为摆在湖南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创办背景与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毛泽东与时任船山学社社长的贺民范商议,决定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一所新型学校。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办学场地和资金问题,更巧妙地借助船山学社这一合法文化机构为革命活动提供了掩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办学理念与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1921年8月16日,湖南自修大学正式成立,由贺民范兼任校长。这所新型大学以"研究马列主义,注重社会实践"为办学宗旨,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民族独立思想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际斗争中增长才干。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和《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系统阐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组织架构与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湖南自修大学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也体现了其革命性质。最初由贺民范任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11月,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受邀担任校长。学校聚集了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如何叔衡、李维汉、夏明翰等人,他们既在此学习也在此教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政治掩护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的第一所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掩护功能。学校以公开的文化教育机构身份为掩护,实际上成为中共湖南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时,学员郭亮、夏曦、易礼容、陈子博、彭平之等成为最早一批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 办学条件与刊物</span></p><p class="ql-block">湖南自修大学的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但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1923年4月,学校创办《新时代》校刊,所刊载的文章大都是自修大学学友通过自学、讨论研究的成果,还刊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文。《新时代》发刊词明确提出以"如何改造国家,如何打倒帝国主义,推翻武人政治以及教育、文学、艺术等如何改革"为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 社会支持与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得到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除了胡适、蔡元培等文化界人士的关注外,学校还吸引了大量追求进步的湖南青年。学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零三个月(1921年8月至1923年11月),但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后来的干部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1923年11月学校被军阀赵恒惕以"学说不正"为由查封后,大部分学生转入毛泽东任校董的湘江学校继续学习,革命教育的火种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湖南自修大学学员:毛泽潭 陈赓 罗学瓒 郭亮 李维汉 易礼容 夏明翰 毛泽民 夏曦 高文华 姜梦周 陈佑魁,后来都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结语】</b></p><p class="ql-block">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干部队伍。它不仅是党的教育事业的起点,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从思贤讲舍到船山学社,再到湖南自修大学,这一历史进程展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传统学术研究到革命实践的转变,体现了湖湘文化中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变革意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摇篮,湖南自修大学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