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上乘21路公交车到屯溪汽车站,购票去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村游览。</p> <p class="ql-block">宏村,安徽省黟县传统村落,位于黄山西南麓,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此地建村,取名“弘村”。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避讳改为“宏村”,寓意宏广发达。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p> <p class="ql-block">南湖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p> <p class="ql-block">南湖岸边写生画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宏村风水树一一红楊树,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树龄500岁,是牛形村牛角之一。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p> <p class="ql-block">宏村风水树一一白果树,树高20米,形如利剑,有500多年的树龄,是这牛形村的“牛角”之一,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 位于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即“南湖书院”。</p> <p class="ql-block">啟蒙阁</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 建于明代的祠堂建筑,汪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樂叙堂( 汪氏祠堂),座落在宏村月沼北畔正中。建于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汪氏祠堂是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家族集会、议事、惩罚、婚嫁等重要活动的中心。祠堂内供奉着汪氏先祖的牌位,还悬挂着多幅画像和楹联,这些画像和楹联。</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豫和堂 清咸丰五年(1855),汪珙三所建,明三间串暗三间楼带花厅住宅建筑。</p> <p class="ql-block">椿和堂 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名称中的“椿”为古代对父亲的尊称,“椿和”寓意父母健康长寿。堂内楹联:</p><p class="ql-block">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p><p class="ql-block">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p> <p class="ql-block">乐彼园原为清末徽州园林,因太平天国战乱损毁。2011年重建。原名取自佛教经典《阿弥陀经》。</p> <p class="ql-block">月沼 又称月塘,位于村中央,形为半月。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勘定。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p> <p class="ql-block">月沼</p> <p class="ql-block">敬修堂</p> <p class="ql-block">世事洞明皆学问</p><p class="ql-block">人情练达即文章</p> <p class="ql-block">树人堂为清刺授奉政大夫人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楹联:惟德惟才积善方为根本,</p><p class="ql-block"> 树木树人读书乃是家风”</p> <p class="ql-block">桃園居 由清代茶商建于1860年,因院内稀有桃树得名“桃源居”,兼具“世外桃源”的文人理想寓意。案条上“东瓶西镜”,寓意“终生平静”。</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 由清末盐商汪定贵于1855年前后建造,耗资60万两白银,历时多年完成,是徽商鼎盛时期的代表性住宅。奢华程度堪比皇家建筑,被称为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匆匆吃过午餐,急忙去公交车站购票,下一站是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村落黟县西递古村。</p> <p class="ql-block">西递景区西门 </p><p class="ql-block">西递村,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地处黄山南麓,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西递村整体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西递胡氏始祖昌翼公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唐天祐元年(904年),梁王朱全忠(温)叛逆,逼迫迁都西安于河南洛阳,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婴。时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游于陕,受朝廷重托,秘密将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将其取名昌翼,改姓胡。</p><p class="ql-block">北宋皇佑年间,胡昌翼第五代孙胡仕良因公往金陵,途经西递铺见其地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土质肥沃,遂举家从婺源考水迁于西递,从此在西递耕读并举,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口是胡文光牌楼,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为表彰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的政绩而建。胡文光曾任胶州刺史、荆王府长史,官至四品朝列大夫,因勤政爱民获万历皇帝特许立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建筑格式,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用黟县青石建造。</p> <p class="ql-block">胡氐宗祠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宗祠,被尊崇为家族完整的象征,她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胡氏宗祠也是西递最大的建筑。是族事商议之处 , 也是族人举办婚嫁喜庆及训斥不肖子孙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祭祀厅的匾额上以繁体写着“百代蒸尝”,意思是说家族中世世代代的人都要到此来进行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青云轩 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便厅(又叫书厅)的单元建筑。</p> <p class="ql-block">惇仁堂建于康熙末年,为明经胡氏二十三世祖胡应海、二十四世祖胡贯三父子两代的故居。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p> <p class="ql-block">膺福堂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火曾)的故居。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p> <p class="ql-block">尚德堂 建于明天启年间,楼为五间二层结构,大门用整块黟县青石砌成八字门楼。“黟县青”大理石为西递村的特产,素有“产青石而如金”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 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四品官胡文照祖居,大门上首嵌砌砖雕“大夫第”三字。正厅堂额为“大雅堂”,天井四周裙板格扇均为木雕冰梅图案,取“十年寒窗”之意。</p> <p class="ql-block">笃敬堂 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原为胡贯三之孙,胡如川之子胡积堂居住。两边堂柱上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1</p> <p class="ql-block">敬爱堂</p> <p class="ql-block">敬爱堂 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 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p> <p class="ql-block">三畏堂</p> <p class="ql-block">白厅</p> <p class="ql-block">在西递写生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天色己晚,急忙回黄山市区住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