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自古傍水而居。所以,许多著名古城都有江河流经其间。于是,城市因水流繁荣,水流也借城市扬名。比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就孕育、滋养了两岸的文明。更不用说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与之相联系的城市文明可不是十个手指头能够数得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行在巴黎呆了三天,因为可去的名胜古迹实在太多。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都走个遍是不可能的。因此,到巴黎的第一天就先坐塞纳河上的游船(Bateaux Mouches)进行水上观览,不失为一个上佳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码头在阿尔玛轻步兵塑像附近,远远就能看到宽大的游船。该船分上下两个甲板。下层为全玻璃封闭式,无惧冷热风雨;上层则为露天敞开式,视野开阔。与大部分游客一样,我们都愿意去上层甲板,为的就是更便于放眼周边景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船由此东行,从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桥等桥下穿过,绕河中心的西岱岛后折返,来回行驶约一小时,即可将巴黎市内的主要景观,包括荣军院的金色穹顶、巴黎圣母院的古老钟楼、卢浮宫的庞大建筑、协和广场的埃及方尖碑等尽收眼底。尤其是象征工业革命时代的埃菲尔铁塔,作为巴黎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其钢铁的骨架、雄伟的英姿,在塞纳河的波光映衬下,更给人以震撼之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仅仅远观是不够的。所以,弃船登岸后,我们还是在余下的两天多时间里有选择地去了几个主要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是凯旋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圆拱门建筑:不仅总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而且面向香榭丽舍大街的中心拱门的净高也达36.6米,宽14.6米。拱门两侧有四组立意为“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的大型浮雕,其中的一些人物雕塑,亦达五六米高。如此宏伟、敦实的建筑,的确承载得起“凯旋”二字的使命——最初,是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而建;而今,亦成了悼念战争中死难将士的地方。每当这个时刻,便有蓝、白、红三色垂直排列的法国国旗在拱门中张挂。远远看去,飘扬的三色旗让厚重的石质拱门也有了生命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是白天的缘故,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去的12条大街上挤满了往来奔驰的车辆,不免嘈杂。其中那条被无数人用多种文字描绘过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似乎失去了浪漫的色泽。不过,这条大街西段的繁华(品牌、名店荟集),东段的悠闲(两侧为绿荫、草坪)仍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来此驻足、观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大名鼎鼎的香榭丽舍大街总长不过2500米。从以凯旋门为中心形成的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广场)出发,沿街东行不多时间,就可抵达市中心的协和广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眼广场中心,矗立着ー座高23米的埃及方尖碑,其历史似可追溯到3400年前。该碑是于1831年由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赠送给法国的,上有烫金的古文字,记载着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迹。而在方尖碑的南北两侧分别有造型相近的河神喷泉和海神喷泉,似在夸耀法国的河海航运能力。环顾广场四周,则会发现,分别矗立着八座雕塑,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的8个城市:西北是鲁昂、布雷斯特,东北是里尔、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尔多、南特,东南是马赛、里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相关资料得知,这个位于塞纳河北岸的协和广场,是在1755由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下令营建的,目的是宣示其威势。但他决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他的孙子——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会于1793年1月21日被共和军送上设在这个广场上的断头台。诡异的是,据说在位时的路易十六曾参与了断头台的设计与改进。尔后的事情更令人意想不到,仅仅过了一年多,力主路易十六死刑的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也先后被送上了这座断头台。或许,这三位曾经主宰法兰西命运的大人物,还是死在同一个行刑者的手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总是由后人书写的。但作为后人的书写者真能把这诡异的历史写清楚吗?我看未必。自然,现今的广场上是看不到断头台的——太过血腥。但徘徊于此的人们能不思考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吗?或者说,历史的尘埃,能将过去的一切都遮蔽了吗?我想也是不能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所以想进塞纳河北岸的艺术宝库卢浮宫参观,需要排队等待。好在,这种等待是值得的。展区分布在地上三层与地下一层,每个展厅都十分高大、敞亮。从四壁到穹顶的巨幅油画、人物雕塑,让人目不暇接;汇集世界各地的宝物珍藏,更是数不胜数。名画《蒙娜丽莎》和雕塑《维纳斯》、《胜利女神》自然是要看的,只是画与雕塑前永远是人满为患,且被五大三粗、高度戒备的保安围得严严实实,容不得你近前细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老伴手持进门时拿到的导览图,直奔图上标识出的重要藏品而去。饶是如此,仍然会迷失在一个又一个的展厅里。因为在你前往既定目标的途中,常会被其他精美的展品所吸引。而规定的集合离去的时间已然来临。跟团旅游的局限,在这一刻突显了出来。实在是无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卢浮宫不同,凡尔赛宫远在巴黎的西南郊区,其地位堪与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中国的故宫并列。它始建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一度是王孙贵族的聚居地、法兰西的行政中心。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此宫的镜厅内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几个月后,入住凡尔赛宫的梯也尔政府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行动;而1919年6月28日,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凡尔赛和约》也在镜厅内签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观,正面宫殿与左右两宫相衔接,三面围合成一个小型广场。宫殿墙体的顶部,排列着一组组大理石的人物雕像(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正赶上左侧宫殿的外立面正在维修)。内部,则以镜厅最为豪华。厅长73米,高12.3米,宽10.5米,一侧是面向后花园的17扇巨大的拱形落地玻璃窗,另一侧则是由483块镜子组成17块巨大镜面与之对应。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半圆的拱顶垂挂下巨型的水晶吊灯。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如此宏大、精美的宫殿,自建造之初起,里面就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为皇宫,北京的故宫显得威严,而凡尔赛宫则透着华贵。故宫的御花园精巧:亭台楼阁点缀于松柏竹与假山石之间,规模虽不大却曲径通幽。凡尔赛宫的后花园则是阔大:喷泉、草坪,配以各种人物雕塑。东西方不同的宫殿建筑、园林规划的背后,想必有历史传承、人文观念上的差异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巴黎,很多人想到的多是香水、奢侈品、红磨坊歌舞表演与法国式的浪漫。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巴黎、塞纳河乃是与一个又一个文学巨匠紧相联系的。早在几十年前,当中国尚处在相对封闭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些巨匠的作品中与之神交了。他们笔下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娜娜(左拉的《娜娜》)、于连(司汤达的《红与黑》)、杜洛瓦(莫泊桑的《俊友》又名《漂亮朋友》),以及小说中对生活环境的描写,让巴黎这座城市鲜活了,塞纳河也被赋予了传奇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是《巴黎圣母院》(雨果)中的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的故事,更把真善美的文学呈现推向了极致。于是,坐落于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也成为了很多游人向往、必去的地方。至于《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的住所,就在塞纳河畔。由此便流传有这样的佳话:因其彻夜写作,书房的灯光几可作为夜行船只的航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通常,称塞纳河以北为右岸,是繁华的商业区。那里的旺多姆广场就云集了各种高级珠宝品牌店。所以,导游总是把游客往这里带。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广场中央的旺多姆纪念铜柱、广场12号的肖邦故居与广场一侧的巴黎歌剧院。歌剧院正门大理石的装饰性雕塑《舞蹈》(法国雕塑家卡尔波作于1868-1869年)充满动感,把青春的欢快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塞纳河左岸的荣军院。原本安置伤残军人的部分现已是一座军事博物馆,院内的教堂则成为拿破仑·波拿巴的陵墓。头天才在塞纳河的游船上远望其金色的穹顶,次日便又刻意近前细看。之所以感兴趣,远因似要追溯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文化禁锢的高压下曾偷偷地读过偶然搞到的一本《拿破仑传》。彼时,听说毛主席对他很是关注,多有研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于原籍上海的缘故,此次到了巴黎,我们竟觉得这两座城市的街道格局、建筑立面,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巴黎的某些商场和景区的人流中,黑头发、 黄皮肤的中国人多过了金发碧眼的洋人。且不说同属欧盟的国家之间,几乎看不到国界的标志;就是远隔万里的中欧之间,也已是天涯咫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怪,一度流行“地球村”的说法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