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悠悠</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5818288</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深冬,咸宁的雪下得格外大。陈家 女婴的啼哭穿透了咸宁老巷的晨雾,却也夹杂着一丝隐痛——这个取名陈娟的女婴,右前臂天生发育不全。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没有人想到,这双不完整的手,未来会成为无数患者眼中的希望之舟。</p> <p class="ql-block">一、折翼的蝴蝶,逆风起飞</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陈娟总爱趴在窗台,看巷口老中医抓药。竹制戥子在指尖翻飞,褐色药末如细沙滑落,这画面像磁石般吸引着她。可当她试图用左手握住毛笔,墨水总是洇开一片混沌;练习用嘴咬着汤匙吃饭,滚烫的米粥曾无数次烫红下巴。母亲心疼地想替她整理书包,却被小姑娘倔强地推开:"妈,我自己来。"</p><p class="ql-block"> 小学课本里的人体解剖图成了她的启蒙读物,她用左手在废报纸上反复描摹内脏结构,圆珠笔芯磨出了茧。初中时,她报名参加区里的残疾人运动会,单臂游泳划出的水花比健全人更有力道。班主任至今记得,这个总把"我可以"挂在嘴边的女孩,在作文本上写:"上帝给了我一只手,却让它学会更用力地拥抱世界。"</p> <p class="ql-block">二、医学路上的单翼天使</p><p class="ql-block"> 1998年高考放榜那天,陈娟攥着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左手微微发颤。迎新会上,解剖课教授看着她空荡荡的袖管欲言又止,她却主动站上讲台:"请老师放心,我的左手能拿稳解剖刀。"第一次上手术模拟课,她用牙齿撕开手套包装,单手持钳缝合猪皮,针脚细密得让带教老师惊叹。</p><p class="ql-block"> 实习期间,她创下连续12小时守在抢救室的记录。一次夜班,一位癫痫发作的患者突然抽搐,她本能地用左臂环住对方的头,防止撞伤,自己却被咬伤了手臂。当患者家属含着泪道谢时,她只是笑笑:"医生的职责,不分用哪只手。"</p> <p class="ql-block">三、诊室里的温暖光谱</p><p class="ql-block"> 2003年,陈娟成为咸宁中医医院内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她的诊室永远飘着淡淡艾草香,案头摆着患者送的手工笔筒——那是一位聋哑儿童用橡皮泥捏的。每周三下午,她会特意延长门诊时间,为农村来的患者讲解中药煎法,用左手在纸上画出生动的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曾有位抑郁症患者拒绝服药,陈娟便每周带自己烤的全麦面包去病房。"尝尝看,我左手揉的面团比右手更有嚼劲。"她半开玩笑地打开餐盒,一来二去,患者终于敞开心扉。如今那位患者已成了烘焙师,总在教师节给陈医生送来无糖曲奇。</p><p class="ql-block">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抢救发生在凌晨三点。急性心梗患者突然心跳骤停,她跪在病床上做单人心肺复苏,整整20分钟没有换手。当监护仪重新跳出规律的波形,她才发现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左手腕肿得无法弯曲。"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把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她事后轻描淡写地说。</p> <p class="ql-block">四、生活的褶皱里,藏着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 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十几年里,我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清晨六点,陈娟在楼下练太极,单臂划出的圆弧比朝阳更流畅;周末午后,她坐在葡萄架下给中学生做义务辅导,粉笔灰落在她挽起的袖口;除夕夜,她总端着自己包的饺子敲开独居老人的门,铝盆边缘还沾着没擦净的面粉。</p><p class="ql-block"> 去年她收养了一只三条腿的流浪猫,取名"小安"。有人笑她"收养个跟自己一样的",她却认真地说:"你看它跳上窗台的样子多漂亮,残缺从不是退缩的理由。"每天下班归来,她都会用左手给小安梳毛,一人一猫在夕阳里的剪影,像幅温暖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五、时光不败的倔强之花</p><p class="ql-block"> 如今,陈娟的诊室墙上挂满了锦旗,"妙手仁心"四个字被阳光晒得褪色,却依然醒目。45岁的她学会了用左手弹古筝,指尖在琴弦上跳跃出《梅花三弄》的旋律——那是她最爱的曲子。"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这样的人,总要多些韧性。"她拨弄琴弦的样子,像在弹奏生命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上个月社区义诊,一位坐着轮椅的少年远远望着她。陈娟主动推来自己的折叠凳,让少年试试用左手握听诊器。"感受到心跳了吗?"她轻声说,"这就是生命最强大的力量。"少年眼里闪过光亮,后来听说,他报考了省卫校的康复治疗专业。</p><p class="ql-block"> 春去秋来,老巷的梧桐叶黄了又绿。那个曾在雪地里蹒跚学步的小女孩,早已成为许多人生命里的光。陈娟常说,她最骄傲的不是白大褂上的职称,而是患者离开时眼里的希望。当命运拿走她一只手,她却用另一只手,为世界推开了一扇充满温情与力量的门。</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邻居,一位用左手书写传奇的医生。她让我明白,所谓英雄,从来不是生来完美,而是在裂缝里种出太阳的人。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成为光的载体,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