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两天,老家蚌埠和临近蚌埠不到30公里的凤阳都在举办赏石玉器文化博览会和赏石与盆景精品大展。好友、著名收藏大家李涛先生闻讯后,与团队合作者王朋先生前来参观考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在陪同他们参观考察中发现,原来的打着奇石文化节的旗号,竟在不知不觉中改为赏石文化博览会或赏石文化大展了。这个由“奇”到“赏”的一字之差,反映出国内的奇石藏家和人们对奇石的需求,也在产生新的重要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奇石的观赏,由对石头自然形态“大、重、形”的关注,已向“小、精、神”方向转变。特别是书桌案几的把玩石,更是成为人们趋之若鹜追捧的对象。据了解,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把玩石已屡见不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二,由奇石到赏石变化,其实古已有之,一部中国石文化史,就是由奇到赏变化与发展的历史。没有对奇石自然形态的崇拜与需求,也就没有对石文化的艺术性、文化价值的深入发掘,也就形成不了千百年来石文化蔚为大观的惊叹不已、惊奇叫绝,惊艳回味的局面。从宋代米芾提出“瘦、皱、漏、透”四字赏石标准,苏轼以石喻德,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系统总结赏石理论,就标志着奇石从朴素的奇物观发展为成熟的文化符号,赋予哲学、美学等内涵,并融入诗画、园林、文房清供等领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三,由奇石到赏石发展变化到今天,人们从侧重“奇特性”与“偶然性”,对形态夸张或色彩艳丽的石头更易被关注,感官刺激占主导,而注重追求“意境美”与“人文性”,从外显的奇崛转向内敛的韵味,通过题名、配座、诗文转化和其文化属性发掘,石头成为玩石藏家心境投射的精神载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友李涛先生就针对长期困扰玩石人石头配座问题,经过七年的研发,利用工业机器人和精密机床等高科技手段,第一次为各种奇石在很短时间内配上非标化心仪和谐的基座,这将是赏石文化发展中一个颠覆性的重大变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四,从“奇石”到“赏石”,本质是从自然客体到人文主体的升维。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认知的深化,更折射出文明进程中精神需求的不断迭代。奇石不再仅被人们观看的“物”,而升华为承载哲学、美学与情感的生命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今天,由奇到赏的石文化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科技与守旧的激烈碰撞,但其核心价值,仍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寻与敬畏,它那神秘、神奇、神圣的天地灵气化身与象征,却在人们心中是亘古不变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