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驼背上的民勤军团</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支援西藏平叛之战</b></p><p class="ql-block"> 李玉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民勤人的先辈们并不陌生,因为与民勤唇齿相依的阿拉善旗,正是和硕特蒙古的一支。</p><p class="ql-block"> 和硕特系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姓博尔济特氏,故为台吉贵族。与科尔沁、郭尔罗斯、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扎贲特、杜尔伯特、乌刺特八部均是一个部落体系,是哈布图哈萨尔七世孙阿克萨噶勒泰长子阿鲁克特木尔之后,而和硕特部则为阿克萨噶勒泰次子乌鲁克特木尔之后。</p><p class="ql-block"> 乌鲁克特木尔七传至顾实青桑,又四传至巴尔斯图鲁拜琥,其因征讨西藏有功,于清世祖顺治年间被册封为彻辰顾实汗。清之初年,顾实汗据有青海之地,为使黄教得以发展,他毅然将汗印授与五世达赖喇嘛,从而使政教统一,喇嘛教在西藏得以巩固。顾实汗第三子巴颜阿布该阿玉什生有十六子,长子和罗理,即阿拉善的第一代王。还在击败噶尔丹的时节,康熙皇帝就册封顾实汗的儿子为亲王,统辖青海所有蒙古王公。作为顾实汗的嫡孙,承袭亲王爵位的罗布藏丹津,在清军赶走准噶尔军队过程中立有战功,得胜后返回青海。此后,他居然骄狂不羁,对清廷节制青海怀恨在心,于暗中勾结策旺阿拉布坦,企图放弃清朝封号,恢复旧日爵位,称霸青海地方。新皇帝决心发兵讨伐,年羹尧的部队由于位居前线,自然成了进军青海的首选。</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清廷与策旺阿拉布坦的交战中,年羹尧就显示了他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干,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年羹尧征用镇番等地民驼一万余峰自内地运粮,受到康熙皇帝褒奖。康熙六十年,年任川陕总督,成为朝廷重臣要员。这年九月,他成功平定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后,于次年十月,接任抚远大将军职,移师西宁,指挥平叛罗布藏丹津。当时西宁四周烽火连天,朝廷各路兵马尚未聚集,西宁守军千五百人几乎不堪一击,在等待援军之际,年羹尧命岳钟琪大量征调驼只,组成庞大的支前运粮驼队赶赴前线,这支驼队里面有三分之二即从镇番征调而来,其中有两支驼队最为人们所关注,一支是马合盛茶号的“支军前锋”驼队,一支是刘茂盛货栈的“支军左路”驼队。他们组成一支强大的运粮大军,在肃州集结完成之后,一声令下,直赴青海平叛军大营。</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镇番驼队很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输体系,从而成为清军后勤保障的关键环节。这一体系融合了西北驼队传统与军事化管理,将驼队按"营-哨-队"三级整编,每营配3000峰骆驼,设总领官统一调度。年羹尧奏折中提到"分驼为三班,更番转运",指的正是驼运体系中的不间断运输。据卢氏家族资料可知,当时镇番驼队的运输路线以肃州为起点,经青海香日德(都兰县)到达西藏那曲结束。这是甘藏主线,全程约4000里。大军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设有永久粮台,存储青稞、炒面等耐储物资,民勤驼队在此休整并交接物资后,即加入到接力运输的链条之中。</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接力运输呢?简言之,就是将不同的地理路段按运输区段划分,如在川藏线设置成都-康定、康定-巴塘、巴塘-拉萨三段,每段配备专门运输队伍。各段配置适合当地条件的运输工具,如黄河段用平底漕船,山地段用骡马和驼队,平原段用四轮粮车。在区段交界处设立固定接驳点和粮台,配备仓储设施和专职管理人员。使用《接驳运输单》记录货物数量、交接时间及责任人。各段运输队仅在负责区间往返,如第一段驼队完成肃州-那曲运输后,立即装载返程物资折返,避免空载。</p><p class="ql-block"> 有人统计,该方法使年羹尧军粮运输效率提升3倍,损耗率从传统方式的20%降至5%以下,为平定西藏叛乱提供了关键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 这是雍正二年(1724)初春的光景,岳钟琪统率的朝廷援军已经赶到,战事到了最后决战的阶段,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顶风冒雪,昼夜兼程,横扫敌军如卷席。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叛军土崩瓦解。罗布藏丹津撇下自己的老母亲,只身化装成妇女得以逃脱,投奔策旺阿拉布坦。这次战役历时只有短短15天,清军驰骋千里,在雪域高原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大将军”一名,从此威震西隆,誉满朝野。</p><p class="ql-block"> 论功封赏之际,年大将军没有忘记在平叛战役中建立丰功伟绩的镇番驼队,雍正皇帝准其所奏,赠马合盛驼队、刘茂盛驼队及镇番卫士官民众驼队“镇番巴图鲁”封号,并赠马合盛驼队黄绫封裹记功杖一具,刘茂盛驼队紫绫封裹记功柱一通。</p><p class="ql-block"> 然而,本当功表麟烟的年羹尧连做梦都不曾想到,就在他位极人臣的辉煌年月,他却突然获罪下了大牢,不出一月,他为之肝脑涂地的雍正皇帝居然下旨赐其自尽。当其时也,年仅47岁的他,只有对天浩叹,徒呼奈何。不仅如此,皇帝还株连了他的全家。</p><p class="ql-block"> 皇帝诏曰:令年羹尧自裁,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革职,子年富,斩立决,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发遣广西、云南、贵州极边烟瘴之地充军。嫡系子孙将来长至十五岁,皆次第照例发遣,永不赦免。</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故事自此有了新的内容,这位名闻古今的年大将军竟然与镇番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当初,年羹尧给他儿子们聘请的教书先生名叫岳钟举,为人正直,好讲义气,颇受年羹尧信重。年的长子年富被处决后,岳钟举冒着杀头的危险,带上年氏钟爱的小儿子年忠和年羹尧的一幅盔甲仓惶出逃。他们首先逃到岳的山西老家,此时山西正遭水患,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他二人无以寄身,于是便继续西逃。因为岳钟举知道,年羹尧的五房妻妾中,有一位是甘肃镇番人,乃李太学之女,曾因随父交办驼运事与年邂逅相遇,于是后来便被年纳为偏房。当此危难之秋,如能找到李太学一家,那就不啻死里逃生。更况河西地旷人稀,远离京城,只要改名换姓,料也不难藏身。如此想来,岳钟举坚定了信念,领着年幼的年忠不辞辛劳,千里迢迢直奔镇番而来。为了不被官府发现破绽,一路上岳钟举改姓为“薛”,年忠改姓为“连”,直到以后数代,他们两个“改过去的姓”也不曾再“改过来”。</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此李太学正是纪晓岚笔下那位李太学,他因妻妾间离奇的报应关系而入了一代大学士的法眼,把他的故事写进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次岳举领孤来李太学家乡寻亲,殊不知李太学早已在王辅臣之乱中死于非命,其家人也不知所踪。为此,岳钟举和年忠镇番认寻亲之路又被堵死,为了生存,他们老少只好在镇番城里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是艰难。转眼近十年过去,这时的镇番屯垦日盛,南来北往的移民络绎不绝,岳钟考虑年忠出身豪门,自幼锦衣餍食,不曾与犁杖接近,加之镇番开垦官军与屯民出人频繁,为防万一,离开镇番才是万全之策。就这样,岳年二人由镇番出发,辗转来到金塔落脚。</p><p class="ql-block"> 金塔位处河西走廊中段,因城南金塔寺而得名。清属肃州,1913年析置金塔县至今。在今金塔县红光村,有不少连姓人,检阅他们的族谱,竟赫然写着:始祖连忠,自镇番迁徙而来。</p><p class="ql-block"> 那么,金塔连姓真是年羹尧的后代吗?</p><p class="ql-block">此是后话,按下不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