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老班长</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5915806</p><p class="ql-block">图: 来自网络 致谢原摄影老师</p><p class="ql-block">文: 老班长</p><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一下:这篇文章是在李元昊的后裔李守云和李霈业先生的帮助下,查阅【西夏李氏宗谱】和文史资料而完成的。在此致谢李守云先生和李霈业先生 谢谢!</p> <p class="ql-block"> 在贺兰山下,黄河之畔,曾有一个党项族建立的神秘国度——西夏。它在历史长河中如流星般划过,虽短暂却光芒耀眼,而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以及他背后的李氏家族,更是这段历史的核心,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见证着荣耀与衰败的交替。</p> <p class="ql-block">【先祖奠基,初露锋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党项族原是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部落体系。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黄巢起义席卷中原。党项族的首领拓跋思恭,率领着党项健儿响应唐朝号召,参与平定黄巢起义。因其战功赫赫,被唐僖宗赐姓李,封西平王,还获得了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等地作为领地。这是李氏家族崛起的开端,从此,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不断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到了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时期,宋辽对峙的局势给了党项李氏发展的契机。当时,宋朝试图削弱党项势力,李继迁不愿受制于人,毅然率领族人反抗宋朝统治。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在夏州周边与宋军展开周旋。李继迁深知自身力量相对薄弱,于是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骚扰宋军边境,同时积极联合其他少数民族部落,壮大自己的势力。在一次战斗中,李继迁巧妙地利用沙漠地形,设下埋伏,成功击败了一支宋军精锐部队,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李继迁在党项族中的威望,也让宋朝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崛起于西北的势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继迁还十分注重与辽国的外交关系,他向辽国称臣,获得了辽国的支持和册封。在辽宋之间的微妙平衡中,李继迁为党项李氏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他的努力下,党项族逐渐控制了银州、夏州、绥州、宥州等地,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政权,为日后西夏的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的父亲李德明,继承了父亲李继迁的遗志,继续发展党项势力。李德明采取了相对温和的策略,在与宋朝保持和平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和文化。他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使得党项族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在他的治理下,党项地区的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与宋朝、辽国以及周边其他民族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李德明还注重文化建设,他派人学习中原文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党项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对外关系上,李德明巧妙地周旋于宋辽之间。他一方面接受宋朝的册封,被封为西平王,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辽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联姻等方式巩固与辽国的同盟。在这种平衡策略下,党项李氏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李德明在位期间,党项族的实力已经足以与宋辽相抗衡,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创造了条件 。</p> <p class="ql-block">【李元昊崛起,建国称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公元1003年,李元昊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中。他自幼聪慧过人,对军事和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李元昊长大后,身材魁梧,面容英俊,目光中透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和自信。他不仅精通党项族的文化和传统,还熟读中原的兵书战策,对汉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24岁时,奉父亲李德明之命,领兵进攻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回鹘。甘州回鹘是当时河西走廊的一股强大势力,控制着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李元昊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精心策划了作战方案。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直扑甘州城。回鹘可汗万万没有想到李元昊会如此迅速地发动进攻,一时间措手不及。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甘州城被攻破,回鹘可汗夜落纥出逃。这场战役的胜利,让李元昊声名远扬,也为党项族打通了通往河西走廊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后,李元昊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出奇兵突袭西凉(今甘肃武威)。他先派出一支小部队佯装进攻其他地方,吸引了西凉吐蕃守军的注意力,然后亲率主力部队迅速逼近西凉城。在攻城过程中,李元昊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经过一番苦战,西凉城被成功攻克。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使李元昊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党项李氏家族的接班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32年,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位。他深知党项族要想真正崛起,必须摆脱对宋朝和辽国的依附,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于是,他开始积极筹备建国称帝的事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首先对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下达了“秃发令”,要求党项族人恢复传统的秃发习俗,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增强民族认同感。他还按照宋制设立百官,建立了党项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国家机构。在军事方面,他整编部落兵,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把党项部族中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编为兵丁,战时出丁助阵,平时从事生产。同时,他还建立了专门掳掠奴隶人口的“擒生军”,以及由豪族善弓马者组成的宿卫军,以保卫王室和控制各部落首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方面,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造了西夏文字。西夏文字借鉴了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的创造,标志着党项族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对于西夏的发展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过短短六年的时间,李元昊完成了建国的各项准备工作。1038年10月11日,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他身着白色龙袍,头戴皇冠,向世人宣告着西夏的独立与强大。从此,贺兰山下崛起了一个新的国家,李元昊成为了西夏的开国皇帝,开启了李氏家族的辉煌时代 。</p> <p class="ql-block">【对外征战,三强鼎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的西夏,面临着来自宋朝和辽国的巨大压力。宋朝一直视西夏为叛逆,不愿承认其独立地位;辽国则担心西夏的崛起会威胁到自己在北方的利益。为了巩固西夏的地位,李元昊决定主动出击,通过战争来证明西夏的实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首先将目标对准了宋朝。他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从1040年到1042年,西夏与宋朝先后爆发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在这三场战役中,李元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屡次击败宋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川口之战中,李元昊率领西夏军队包围了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将领刘平、石元孙率领援军前来救援,李元昊在三川口设下埋伏。当宋军进入埋伏圈后,西夏军队突然发起攻击,宋军陷入混乱。经过一番激战,宋军大败,刘平、石元孙被俘。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宋朝朝野震惊,也让李元昊看到了宋军的弱点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好水川之战中,李元昊再次运用计谋,将宋军引入了好水川的包围圈。他事先在道路两旁的草丛中设下伏兵,并在一些泥盒子里放置了鸽子。当宋军将领任福率领军队经过时,发现了这些泥盒子。他们好奇地打开盒子,鸽子顿时飞了出来,暴露了宋军的位置。西夏伏兵见状,立即发起攻击,宋军陷入了绝境。任福在战斗中奋勇抵抗,但最终战死沙场,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定川寨之战中,李元昊又击败了宋军将领葛怀敏,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三场战役的胜利,使西夏在宋夏战争中占据了上风,也让李元昊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宋朝在连续的战败后,不得不重新审视西夏的实力,开始与西夏进行和谈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而,李元昊并没有满足于对宋朝的胜利。他深知,要想真正在宋辽之间立足,还必须与辽国一决高下。1044年,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分三路渡过黄河,深入夏境,长驱直入400里。李元昊率左厢军迎战于贺兰山北,初战失利后,他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连续向后撤退三次,凡百余里,并“每退必赭其地”,断其粮草。当辽军陷入危困饥饿之时,李元昊纵兵突袭辽营。正在双方激战之际,忽然狂风骤起,飞沙扬尘,暗无天日,辽军被沙迷目,阵中大乱。李元昊乘机猛攻辽军驻地德胜寺南壁,辽军大溃。李元昊军俘获辽驸马都尉萧胡覩和近臣数十人,辽兴宗仅跟从数骑逃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西夏在辽宋之间站稳了脚跟,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李元昊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战,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使西夏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的一支重要力量 。</p> <p class="ql-block">【盛极而衰,悲剧落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元昊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暴戾、多疑、好杀虐,这些性格缺陷给他的事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李元昊实行“峻诛杀”政策。1034年,母族卫慕氏首领卫慕山喜密谋杀害李元昊,被他察觉后,山喜一族人都被溺死河中。李元昊又用药酒毒死母后卫慕氏,尽诛卫慕氏族人。1037年,李元昊的叔父、左厢监军使嵬名山遇因劝他勿进攻宋朝而不被采纳,遂叛逃宋朝,后又被执送回西夏,元昊将其父子一族尽皆处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还生性多疑,容易中敌人的离间之计。他的心腹重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分统西夏明堂左厢与天都右厢,是西夏的得力战将。然而,宋朝边帅种世衡巧设离间之计,使李元昊轻易地杀害了二将。这一事件让西夏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也让李元昊失去了两位重要的谋士和将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生活方面,李元昊也陷入了混乱和悲剧之中。他好色,妻妾成群,犹喜强夺他人之妻。他的第二任皇后野利都兰为他生下了儿子宁令哥,被立为太子。但后来,李元昊听闻皇后的哥哥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黑云美貌无比,便将她纳为妃子。没藏氏的哥哥没藏讹庞也因此鸡犬升天,做到了宰相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太子宁令哥到了婚配年纪,他的太子妃没移利玛年轻美艳,竟让李元昊心动不已。色迷心窍的李元昊竟然强娶了自己的儿媳做妃子,整日与新宠在贺兰山的宫殿饮酒作乐。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和愤怒,也让他与太子宁令哥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没藏讹庞看到了机会,他从中挑拨太子宁令哥。1048年的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宁令哥在野利族勇士野利浪烈的陪同下,冲进了皇宫。当时,李元昊正怀抱着没移利玛,享受着美酒佳肴。宁令哥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冲过去就是一劈,刀刃劈中了李元昊的鼻子。第二天,宫中传来消息,李元昊因失血过多与惊吓过度,最终死去,享年仅46岁,在位十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太子宁令哥也被宰相没藏讹庞以叛乱罪名处死。没藏讹庞理所当然地扶持了自己妹妹没藏黑云生的孩子李谅祚成为了新皇帝,西夏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外戚专权。李元昊以非凡的才能开创了西夏的辉煌,却因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给自己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李氏家族的辉煌也随着他的死逐渐走向衰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和李氏家族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篇章。他们在贺兰山下崛起,历经艰辛建立了西夏国,在宋辽之间纵横捭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由于李元昊后期的性格缺陷和错误决策,导致了西夏的内乱和衰落,李氏家族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才能和智慧,还与他的品德和行为密切相关。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如今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李氏家族的辉煌与衰败,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p> <p class="ql-block">【迁徙与扎根:在青海的崛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夏灭亡后,其皇族及遗民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其中,拓跋后人李赏哥获封鄯善王,成为了青海土司李氏的始祖,开启了李氏家族在青海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李氏家族在青海地区逐渐站稳脚跟。到了明朝,朱明王朝的势力直指西北,故元官吏和地方豪酋纷纷归顺,李氏家族的头面人物李南哥审时度势,主动投诚靠拢新政权。他被任命为世袭指挥使,协助明朝派来的军政官员,参与招抚当地少数民族、修葺西宁卫城、建置西宁“塞外四卫”等重大事务,还不辞长途跋涉前往南京朝贡,后被提升为指挥佥事 。李南哥之子李英更是成祖、仁宗、宣宗时期所倚重的西陲得力将领,多次护驾明成祖出征漠北,因战功赫赫被封会宁伯,成为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世伯 。李英独子李昶虽未承袭父职,却在京师先后担任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右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等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英侄子李文同样奋身辕门,在处理各族部落事务、平定地方内乱中出力甚多,官至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升总兵官后镇守大同边防要地,因战功封高阳伯。李氏家族在明朝时期可谓一门荣耀,达到了家族发展的鼎盛阶段,素有“河湟三万户,李姓据其半”之说。</p> <p class="ql-block">【家族分支:东府六门与三门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家族的不断繁衍壮大,李氏家族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东府六门和三门在家族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府一脉源于李英之子李昶,李昶生13子,形成东府十三门 。在东府六门中,十世祖李椿先将军是一位备受尊崇的人物。李椿先生于明嘉靖年间,承将门遗风,自幼爱文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精于骑射,武功高强。但他善良的本性和文武世家风范的熏陶,造就了他高尚的武德和慈悲的情怀。他虽出身名门,享有一定的权力、地位和财富,却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将节余部分全部用来济助贫困百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椿先多次奉命出征,久经沙场,屡建战功,其高尚品德和英雄事迹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人们称为人间的活菩萨,民众的守护神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马营黑古城匪首黑巫婆占山为王,烧杀抢劫,百姓深受其害。西宁卫指挥使祁廷谏上奏朝廷,明神宗朱翊钧命李椿先为先锋,征讨叛匪黑巫婆 。李椿先奉旨会同白崖子阿指挥出征攻打黑古城,黑巫婆大败逃窜,李椿先率部紧追不舍,不幸在桌子山尼赛滩沼泽地战马陷入深坑,人马无法动弹,被叛匪用长柄斧割去首级而壮烈牺牲 。李椿先遗体本应送往亨堂祖坟安葬,但灵车行驶到白崖子后,忽然天降暴雨,板车寸步难行,加之安葬时间紧迫,故葬于白崖子。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了东府六门李氏后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李氏子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三门的具体传承,虽在资料记载中不如东府六门那般详实,但他们同样在家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与其他分支一起,共同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李氏家族体系,在河湟地区开枝散叶,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从土司到乡约缙绅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朝定鼎中原后,对前明归附的土官们重新颁发印信、号纸,确定职位和职责,李氏家族的土司地位得以延续,成为世袭罔替、大多父子相传的土司 。由于李氏土司和河湟其他各族土司始终保持着“素有捍卫之劳,而无悖叛之事”的忠于国家传统,故而没有像西南土司那样进行彻底的“改土归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到了1931年,国民南京政府通过“明令撤销土司案”,以李氏东府家族最后一任土司李承襄为代表的青海各族土司世袭终止。李氏家族的社会身份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土司逐渐转变为乡约缙绅,他们依然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继续为家族和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 。</p> <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慎终追远,敬宗睦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族十分注重文化传承,撰写家谱、修建祠堂的风气浓厚。他们通过这些方式,慎终追远,区分血亲辈分,敬宗睦族 。对内,以孝悌礼仪修身养性;在外,参与政事以忠君报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大通县景阳镇十家村是李昶第十子李珮的居住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新修建祠堂,前有青砖砌成的照壁,正面有“日修俎豆存三畏,时荐蒸尝凛四箴”、背面书“金书铁券千秋固,博带峩冠百册芳”两幅家训楹联 。这些楹联不仅体现了李氏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更蕴含着对家族成员的教诲和期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族在青海的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他们从西夏的辉煌走来,历经朝代更迭、战争磨难,却始终坚韧不拔,在河湟地区扎根繁衍,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李氏家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下附 西夏历代帝王的画像和在位时间</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 宁夏贺兰山下西夏历代帝王的陵墓 (图 来自网络 致谢原摄影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