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往槟榔谷

土魂竹韵

时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 <p class="ql-block">  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规划面积5000余亩,始建于1998年,是以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为基底,以黎村苗寨民俗风情文化为特色的黎苗文化体验观光旅游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船石</p><p class="ql-block"> 龙船石,长4.6米,宽1.6米,高1.5米,重24.8吨。相传上古时期,一群孩子在海边嬉闹,不慎惹怒龙神,被海浪冲至远方,从此与亲人隔海相望。每年三月三,亲人们会往海里洒下山栏酒,表达深切思念。感动了龙神儿子亚元,化作龙舟,将孩子带回团圆。龙神一怒之下淹没村庄,亚元乘起黎民百姓,待风浪退去,精疲力竭化作“龙船石”。为纪念亚元,村民供奉起龙船石,祈求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1年,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5年,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千米的槟榔谷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规划面积5000余亩,距离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心26千米,距离亚龙湾海岸26千米,距三亚市中心28千米。</p> <p class="ql-block">  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五指山脉南麓的延伸部分,属于低山丘陵地地貌,地形四周高,向里倾斜。最低点位于东北部低洼农田,高程约153.6米;最高点位于东部,高程约359.3米;场地高差跨度约205米。坡向分布比较丰富,且景区所处谷地走向为西南向东北方向,主要坡向还是以西北向为主,北向次之。</p> <p class="ql-block">  黎族文身馆: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中国古代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在黎族中仍有遗存。该馆中展现了黎族五大方言区的文身样式,还通过蜡像还原了当时黎族人文身的场景及所使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由于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年平均降雨量分配不均匀,呈明显干湿两季,气候年均温25℃,1月均温为20℃,7月均温为28℃。降水集中,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干湿季明显,每年6—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p> <p class="ql-block">银器的妙用</p><p class="ql-block">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在传统医疗中,刮痧疗法所使用的器皿就是银元,即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又能杀灭皮肤的细菌。在武陵山片区,初生婴儿长湿疹,用煮熟的鸡蛋包裹着银器(手镯耳环戒指等)在其体表来回滚动,湿气被银子所吸收从而达到风除湿的功效。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金属银具有“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避邪气、坚骨、洗血、明目”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银能杀菌消炎、排毒养生、延年益寿,长期使用可以起到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口银饰分类</p><p class="ql-block"> 苗族银饰在工艺上也有粗件和细件之分。粗件并不是说银饰制作粗糙,而是指锻制一类大工艺,或指大件银饰,如项圈、压领、手镯等;细件是指需要精细加工,或指小件银饰,其中包括大件银饰的配件等,如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链、耳坠、戒指等。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大银角、空心、泡花的项圈,虽是大件,但也需錾刻等精工细作,更是精致细腻,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黎纹苗银演变历史</p><p class="ql-block"> 苗族支系繁杂,他们居无定所,族无文字,刺绣和银饰成为他们记载民族历史的主要载体。历史上的苗族经历了多次的迁徙和战争,在一次次的背井离乡和四处漂泊中,他们把经历化作繁复的图腾装饰,锻制成银饰或刺绣,穿戴于身。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一部分苗族支系迁移到海南岛,由此本民族的信仰、生活习俗在岛上传播。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也是第一大少数民族,三千年来仅靠图腾符号进行文字传播与历史记录,他们把对生活的愿望寄托在了一幅幅充满图腾寓意的黎锦上、服饰上、建筑上,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样不仅是一种氏族符号的传承,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作为生活在同一片海岛的两个民族,他们共同经历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潮,都是用图腾符号记录生活的民族,少数民族独特的性情性格让他们更加懂得在这片土地上惺惺相惜。于是,便有了两个民族在民间工艺、生活习俗、信仰崇拜上的融会贯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黎、苗两族民众之间自发性地的物资互换和商业买卖也变得越来越频繁,经济往来、村落穿插、族际通婚等民族间的深入交流为海南岛黎文苗银的发展培育了成熟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 保亭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资源种类齐全,由兰花小木屋、田野黎家、黎苗风味美食街、《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谷银苗家、甘什黎村、非遗村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龙被馆:龙被,是海南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美术品,龙被馆内珍藏了几十幅龙被作品,其中包含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等。</p> 清代 <p class="ql-block">龙被王</p><p class="ql-block">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p><p class="ql-block">龙被王之由来</p><p class="ql-block"> 2006年,时任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职员的王佳东从五指山市毛道乡空办村村民黄景家中收集了一幅龙被,据村民黄景称,这条龙被自爷爷一辈就祖传下来,那时候一直被大家视为五指山市毛道乡最大、最好的龙被,供他们整个家族6户人家一起使用,多用于祈福、祭祀活动,后来村里风俗变化,龙被也被弃置在家里不用,听说民间有人专门收集龙被,考虑到放在家中用处也不大,就卖掉换些钱补贴家用,至于其中一幅是怎么丢失的,由于年代太久,家里已无人记起。同年7月,槟榔谷旅游区董事长程天富得知王佳东收藏一幅大龙被,便四处寻访,几经周折最终以高价收购并珍藏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该龙被长284厘米,宽129厘米,总面积36636平方厘米;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教授介绍,这幅“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为四联幅龙被,龙被图案纹饰内容丰富,以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呈祥、鲤跃龙门、花开富贵、四季平安、佛家的莲花座等吉祥图案为主题,色彩斑斓,真实的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美好祝愿。</p> 清代 <p class="ql-block">见血封喉</p><p class="ql-block"> 见血封喉树为桑科乔木,树皮损伤后流出的白色乳汁有剧毒,人畜误吃或沾到伤口上,便会很快中毒甚至死亡。当地猎人用此树的乳汁涂在箭头上,鸟兽只要擦伤皮流血马上致死,故称“箭毒树”。黎族人用见血封喉树皮制成的树皮衣、围裙、被褥等,具有极佳的杀菌护肤和自我净化的功效。故至今尚残存一些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见血封喉树皮无纺佳品。</p> <p class="ql-block">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织布,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宋代史书就有黎族制作树皮布的记载。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生黎绩木皮为衣”树皮布制作技术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p> 无纺树皮皮 <p class="ql-block">  古代人民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树皮布的出现,成为了制造衣服的好原料。无纺馆,展示着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及各类树皮布的珍贵制品。</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p><p class="ql-block"> 黄道婆(1245年-1330年)松江府(今上海市徐汇区人)元代棉纺织家。她在崖州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并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了纺织技术,掌握了全套的先进技术。宋末元初,黄道婆返回松江府,将黎族的纺织技术加以改进和革新,总结出一套先进的织造技术传予故乡人民,促成松江一带成为当时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海南岛上自古多有木棉,黎族妇女尤其擅长棉纺织。该馆内是一条展示长廊,以蜡像还原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p> <p class="ql-block">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p><p class="ql-block">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她们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如贯首衣、被单、筒裙、头巾、花帽、壁挂等被统称为黎锦,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纹样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黎族文身的元素和图样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文化意义。詹贤武在《黎族文身的文化密码》的《图案范式及其象征》中所述:“刺在身上的文都代表着不同的义,面部双颊的双线点文、几何线文、泉源文等称为“福魂”图案,上唇的文称为“吉利”图案,下唇的文称为“多福”图案,臂上的铜钱文称为“财富”图案,身上的田形文、谷粒文、泉源文称为“护身”图案,腿上的双线文、桂树叶文称为“神气上身”图案。黎族崇拜青蛙,把青蛙看成是丰收、幸福的象征。黎族妇女除了把青蛙图案织在精美的传统织锦上,也刺刻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以表示对丰收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青蛙繁殖能力很强,黎族还把青蛙作为生育崇拜的对象,以象征多子多福,子孙繁昌。</p> 编织 五指山女神 五指山男之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完成於海南儋州市海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魂竹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3月5日</p>